书城管理金融史其实很有趣
4844800000073

第73章 危机:见血封喉(8)

经过金融危机的暴风骤雨,韩国的经济实力急速下降,其以美元计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大下降,韩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也从世界第11位退到第20位,沦落到与阿根廷相当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场危机带给韩国人的思考则越发开阔和深沉。有论者直言不讳地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要对韩国的金融危机负责,正是该组织依据美国人的错误分析和理论,强行地要求韩国采取相对的对策,结果让韩国深度地被迫卷入到了亚洲金融危机之中。更有激烈一些的论者,干脆将那场金融危机,改名为“IMF危机”。直至2001年8月韩国才还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贷款,走出了长达3年零8个月的IMF时期。

最后的防线日本

这些年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正在慢慢进入日本的轨道,对日贸易日益增加,日本希望通过增加在亚洲的投资和扩大对这个地区的出口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所以,东南亚危机导致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货币贬值必将影响到日本的地区战略。

面对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这一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不能忍受动荡给自己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企图平息这场危害亚洲经济发展的灾难。日本当局决定立即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以维持泰国铢的稳定;同时,配合东亚国家金融市场开放,日本的银行体系也将大量资金以贷款的形式注入东亚,仅日本东京三菱银行在泰国的贷款就超过1000亿泰铢,高居泰国各外资银行之首。唇亡齿寒,东南亚危机如果继续深化,日本必将再度陷入衰退的深渊。

然而,1997年10月以后,东南亚危机还是反馈到日本,许多企业不得不取消了在东南亚进一步发展的计划。整个10月,日本企业的破产数创了11年来的新高。事实上,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的6年中,日本经济就已经萎靡不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足以使日本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深渊。

虽然竭尽全力阻止这场金融风暴波及到日本,但经济疲软、政治动荡的日本社会还是没能幸免于难。东京股市暴跌,大企业纷纷破产,就连在日本人心目中如同政府一样稳固的银行也接连倒闭。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要从日本的主办银行制说起。在日本的银行体系中,处于最顶层的是大藏省,通过“行政指导”的方式对于整个系统施加控制;下面是主办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和交叉持股和客户联系。和美国不同,在日本投资者的角色相当有限,日本公司治理的真正责任是由银行、客户以及大藏省共同承担的。银行被假定为企业的“父母”,每家银行都会支持它的“孩子”,如果银行贷款给别的企业,并不代表对该企业有信心,而是对其“父母”有信心。所以,银行在整个经济运行的链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链条一旦断裂,整个经济都将脱节。

由于这种“保驾护航”的模式,使日本银行坏账问题十分严重,变革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大银行想学习美国投资银行的模式,扩大海外投资,在火热的房地产贷款市场上分一杯羹,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竟然把触角伸向了美国的心脏——纽约曼哈顿,欲在那里投资兴建一座帝豪旅馆,这当然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日本银行业的变革使他与克林顿政府逐渐失去了联系,美国不再为其撑起保护伞。

1997年末,美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关于日本的经济报告中指出:日本的真正问题不在于那些企业部门的过度借债,而是银行的过度贷款。银行就像钩子一样,勉强维持住已经腐烂的整个企业结构。这给美国的私募权益公司和投行一个信号:为什么不直捣核心,收购一家银行呢?

1998年10月23日,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宣布申请国有化。之后没多久,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募权益公司瑞波伍德便与之接洽,并最终在2000年6月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这家拥有1000亿美元资产、资本超过50亿美元的银行,将其更名为新生银行。

自此,日本紧闭的门户被私募权益公司打开,他们长驱直入,又先后收购了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大型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私募权益公司充当先锋后,美国各大投资银行也开始了他们在日本的淘金之旅。华尔街终于在日本的经济动脉上撕开了一道血口。

坐收渔人之利的美国

由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威胁到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因此,美国并不直接插手干预,而是隔岸观火。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面向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提供了援助,美国在其中扮演的更是坚持要求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紧缩开支、进一步开放市场的角色。

尽管东南亚各国不断指责部分投机者破坏本国经济,也召开首脑会议,呼吁社会共同对付投机者,稳定国际金融秩序。但在投机者的强大攻势面前,这种呼吁显得苍白无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得不到美国的支持。

美国政府的态度对投机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投机者大都以美国为基地,资金来源70%以上来自美国;二是金融衍生工具往往从美国诞生,管理规则也由其制定;三是美国政府及相关机构管理国际资金的实力是有的,而且道义上的劝说也可以发挥作用。可以说,如果美国不出声,投机者就会继续肆无忌惮。到目前,美国政府一直没有对打击投机者正式表态,根本没有提出过任何管理投资者的设想和方案。在政府的庇护下,投机者更不愿意将秘密公布于众,使基金管理和运作透明化,导致许多行内人利用顾客在此方面的无知去发财。

美国不愿意约束投机者,帮助东南亚市场恢复秩序,主要是涉及到重要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冷战结束后,经济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能够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的只有日本和东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这次东南亚经济危机,更可能冲垮日本近十年来在这一地区建立的生产体系,打乱东亚对未来美国经济的挑战。如果金融风暴持续下去,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奇迹可能被葬送掉,即使不被毁掉,他们的发展也会被大大延缓,不再对美国金融的霸权地位构成威胁。这样,美国便可翻云覆雨,只手遮天,所谓的市场竞争、游戏规则,只是借口而已。

如果说投机者是美国插入东南亚各国的一炳利剑,那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条件就是剑刃上的慢性毒药,这才是美国政府控制其金融行为、盘剥其资产、榨取利润的重要武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警察”的角色日益加重,并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执行工具。任何国家的金融体系被接管时,该国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成为了“金融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并将掉进再也难以攀爬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层。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就是这样借投机者之手,吸干东南亚地区多年累积的成果,继而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扫清障碍,称霸世界的。从此,东南亚诸国将难逃美国的控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大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从来都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缔造者,对金融创新的执着源于对金钱的热爱,环环相扣的资产证券化使财富值呈几何增长。然而随着红极一时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出空前的危机,美国的金融机构最终难逃厄运,被自己一手养大的这条毒蛇所反噬。这场由金融创新引发的危机使得购房者、金融机构、布什政府都受到了重创,美国得了流感,全世界也都跟着打喷嚏。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与“高”、“优”相对,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瘟疫

在美国,按揭贷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优质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对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的优质客户,主要提供传统的15—30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三个层次就是次级贷款市场,它针对的是信用分数低于220分,没有收入证明与负债较重的人,主要是提供3—7年的短期贷款。至于第二层次就是ALT-A贷款市场,主要是提供介乎前两者之间的贷款。

一般认为,美国的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2万—1.5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大约74%的人没有收入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虽然这明显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但是因为它的按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算是个高回报的市场,所以还是有很多银行趋之若鹜。

为了追逐利润,参与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一般都比较灵活,他们推出了无本金贷款,三年、五年、七年可调整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等多种贷款方式。而这些贷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的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但是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就突然增加。

事实上,这些贷款的受众极为庞大。选择这种按揭贷款的人,一般都是房产贷款,而这些人之所以选择这种贷款,一般都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他们认为房地产会一直上涨,当贷款利率升高到无法承受时,可以把房产出售,把贷款提前还掉,这样就不会蒙受很大损失。第二,他们认为房地产的增值速度要高于利息负担的增加。总结起来,这两个原因实际上都只是一个原因——无论是发放贷款的银行还是接受贷款的个人,都一致认为美国房地产会一直景气下去。而只要美国房地产一直景气,这种经济模式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而二战过后,美国的房地产前景从未像今天这样糟糕过。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次级债是只有一万多亿,但是如果次级贷问题一旦显现出来,所产生的后果就不止是一万多亿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转变的开始。到目前为止,这场危机带来的损失高达1882亿美元,全球45家最大的银行和券商都卷入其中。

资产证券化

这得全部归功于金融寡头们所玩的金融把戏了,也就是资产证券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名词,放贷公司、投行、资产评级公司、对冲基金、美国退休基金等大型基金,还有就是普通民众。

首先是普通民众中收入不是很稳定,甚至于根本就没有稳定收入的人要买一栋房子。没有稳定收入,也就没有支付房产贷款的经济来源,是不是就意味着这部分民众买不起房子?那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放贷公司,也就是次级按揭款的公司应声出现了。放贷公司的经纪人会向购房者承诺为其提供房产贷款,而且一切条件从优。对于还贷问题更是不用担忧,因为在最初几年只还一点点,后面再增加还款额度。如果购房者担心将来还不起贷款,经纪人还会“友善”地提醒购房者现在的美国房地产行情是多么的火热,房价天天往上涨,如果到时候真的无法负担房贷,把房子卖掉即可。

就这样在房贷经纪人的劝说加保证下,购房者同贷款公司签订了贷款协议。从理论上来说,贷款公司所说的话并不假。只要美国房地产价格一直往上扬,这个贷款协议是不会出问题的。但是问题是,房价怎么可能一直往上升呢?美国在1987—1995年不就经历了漫长的八年熊市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这个风险当然也在贷款公司的考虑范围之内。为了不独自承担房价下跌可能带来的损失,放贷公司就想到投行了。

投行是美国金融的核心支柱,同时也是那些金融寡头核心利益之所在。美国甚至于世界的一切金融活动,归根结底都控制在美国的投行手里。投行是神通广大的,在投行的银行家的嘴里,有一个常用的词汇,叫做金融创新。所谓“金融创新”,就是通过开辟一切新的途径,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来为其攫取利润。

贷款公司找到投行之后,贷款经纪人心里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因为他们知道这种贷款的风险其实很大。只要美国房地产一旦发生动荡,不良贷款率就会迅速飙高。当然,贷款经纪人心中十分明白,对于潜在的巨大风险,投行的银行家们不可能看不出来。正如贷款经纪人所料,投行对不良贷款率飙升的可能性是有考虑的。不过,这些放贷公司们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回报,投行是从来都不怕风险的。而眼下这种房产贷款,在投行银行家的眼里显然很是有利可图的。于是,投行的银行家们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块烫手的山芋。

有了投行分担风险,贷款公司顿时松了一口气。而投行的经理们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这种风险较大的房产贷款包装起来,以便呈现给资产评级公司审查。资产评级公司的作用就相当于金融产品的质监局,任何金融产品上市之前,他会先为其打上标签,AAA就是最好的产品,风险低,收益好,还有益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般来说,只要有了这个标签,金融产品就很容易赢得市场。

投行经理们日夜赶工,将这些房产贷款按照质量的高低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低级部分,称之为普通CDO(债务抵押凭证的缩写),占10%;第二个部分是中级,份额同样是10%,称之为中级CDO;最后是高级,份额最多,是80%,叫做高级CDO。投行经理们搜肠刮肚,给这些贷款准备了一大堆报告,其中的数据竟然还是数字模型,就兴冲冲地送到了资产评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