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下治
48633100000007

第7章 后韩庄时代

后世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岳成淮一直忠于韩氏家族,纵使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他已经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战场上不败的神话,立起了一座无比宏伟的丰碑,成为万千热血男儿最敬仰的战将,甚至在拥有黎军的绝对掌控权可以轻易推翻韩氏家族自立为王以后,还是乖乖听命于韩氏家族的每一个命令,而且在某些时候还表现出了对他们的畏惧。

这些只能从长辈口中和各地遗迹管窥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的后人,根本就不会懂得一个在自己最好年华投身于建设祖国并且一生辅佐王朝三代的忠臣白首不渝的决心。

他们只会用世俗的眼光拿“成王败寇”的所谓标准去评判前人,认为谁笑到最后谁笑的最好、谁曾经坐到的位置最高谁最有能力,却不曾拨开眼前迷雾,去用心深究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当初到底有多么风华绝代。

他们觉得如岳成淮这般威望能力都属一流又握有实权的显赫人物,不起兵造反简直就是一种奇迹,相反,他们却觉得如汤权、吕濮阳那般顺势揽权一家独大乃至取而代之的权臣逆臣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智者。

真是不知所谓!

如果岳成淮活到了那个时候,他一定会指着这些人的鼻子痛骂一顿,懊丧怎么这一代人的思想传到这里变得如此畸形。

但是现在,他只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思考着韩思齐抛给他的难题。

“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联系。”

这句话用来形容韩思齐韩思旭韩思邈韩思思四人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四个小时候厮混在一起打闹玩乐的姐弟,稍大一点便天南海北地分崩离析。一个留在宫中继续无忧无虑地做着嫡长太子,一个被韩庄忍辱负重送到康国做质子,一个负箧游学却莫名其妙被扣留在他乡,一个及笄后远嫁楚国成为了另一个王室中的一员。

刚开始,还会有一些书信往来,间或差人夹带一些小巧物件互相寄送,聊表相思情谊。可是渐渐的,四个天各一方血浓于水的手足因为各自生活境遇趋于稳定,他们也逐渐长大,身边结识了很多新的面孔,就没有那么频繁的联系了。

汤权篡位后,事情变得更加糟糕。韩思齐北上躲避追杀,行踪不定,想和其余三人联系也不可能。

但是,必须联系。

汤权篡位后,黎国内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自不必说,国际上的政治格局也必然会随着这位新君的上位摇身一变。

代表黎国王室的质子韩思旭在无法要挟黎国掌权者之后,会不会被视为敝屣弃之于不顾?身后有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娘家的韩思思在失去这个强有力后盾的情况下,在楚国的地位会不会一落千丈?而正因为自己身上有黎国王室血脉才被软禁他国的韩思邈在失去这层身份后,又会不会被解开脚上锁链恢复自由身?

这些问题,在四人中最重情义的韩思齐脑中已经萦绕不下百遍。

他怕,出现最糟糕的情况。

他怕,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姐姐和弟弟会被当作弃子,任人践踏。

他怕,此生此世再也见不到自己这些最亲最爱的人们。

他怕!

汤权篡位的消息一定会用最快的速度传到各国——这些年别国的军队虽然一步都无法踏入黎国疆土,但眼线肯定早就渗入黎国内部、铺开在全国各地。

韩思齐一行人在陶珠玑府中停留十天才出发,虽然快马加鞭日夜兼程,但到达裕安城后却也知道黎国易主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鄢国了。

所幸当初韩思齐很快反应过来,在陶珠玑的府中时就吩咐陶珠玑设法联系上三人,一定要在燕王、宋君和楚王得到消息之前先把消息送到,让他们早做准备,防止发生变故。可韩思齐还是不认为陶珠玑手下四海钱庄的那些亲信能够比三国眼线派出的信使要快。

即使知道燕国、宋国和楚国与黎国的距离比鄢国要远,消息传到的时间也就晚,现在应该还没发生什么会让他捶胸顿足的事情,可他就是抑制不住地去想,想那些他非常不愿意让之发生但却偏偏非常有可能发生的悲剧。

他心急如焚。

所以,才有了今天只是想借灯谜述心事却反把岳成淮吓了个半死以为他要转道去救韩思旭的这一幕。

好在韩思齐又多说了几句话,把心中所忧和盘托出,岳成淮才把心放回肚子里,彻底相信他只是想问问自己有什么办法解决当下困境,而不是突然有了什么要命的决定。

“陛……黎涵,既然人也派出去了,咱们现在能做的就真没有什么了。尽人事,听天命,天佑王……他们,不会出事的。”

好一番劝解,幸亏韩思齐也不是个死脑筋,左思右想发现自己真的已经尽力了,便有些如释重负,站起身感激地端正向岳成淮行了一礼,然后回去休息了。

岳成淮走到窗边打开窗户,让冷风吹进来,散去屋里刚才因他出汗而变热的空气,喃喃道:“莫非真被颜圣人一语成谶,韩思齐毁就毁在情之一字上?”

…………

往南四百里,已更名为魏国的昔日黎国首都,寿阳城。

汤权身着黑金华袍高坐王位之上,身旁侍女素手剥荔枝递到他嘴边,陛下跪着一片瑟瑟发抖的臣子。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半个月前还和他们同朝为官的汤权,竟然黄袍加身成了一国之君,而原来他们鞠躬尽瘁为之效力的韩氏王朝转瞬间便灰飞烟灭,一点气息都没有留下。

汤权目光缓缓扫过这些大多因恐惧而非敬重而跪拜自己的大臣,心中给他们画上了一个个红叉。他大半辈子都在朝中为官,是极少数出身行伍却成为文官的官员之一,所以对于这些人的心思,他再了解不过。

身旁新任的大内总管轻咳一声,有些尖锐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略显刺耳。他拿出一张名册,毫无感情冰冷地念道:“越允常,斩!李长江,诛三族!宋云坪,革职……”

汤权站起身,看了看窗外突然飘起的雪,转身走出了大殿。

殿内,面如死灰者有之,哭天抢地者有之,当场昏厥者有之。

这样的场景,这几天每天都会发生。

汤权上位后,初时为了保证政权稳定,没有急于调整人事,等到大队兵马抵达寿阳后,他不再担心权贵反扑,便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人事变革。

如今,每一天都有无数官员被降职、罢官乃至问罪、问斩,同时也就有无数寂寂无名之辈踩着他们血泪铺就的青云之路扶摇而上。除了几个汤权不敢轻易得罪的世家大族的帽子,几乎所有重要一点的岗位都被他的党羽瓜分。

这种近乎疯狂的大换血很快引起了朝野震动,没有人再会相信汤权登基时坚称他是和平顺位的鬼话,有识之士开始到处打听韩氏父子的消息,试图匡扶王室重登大位。但他们一无所获。

他们当然一无所获。

汤权把手底下的兵当作猎犬都撒了出去也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更不用说这些自身难保的人了。

…………

又是一样的下雪天。

汤权身后的太监宫女小心地为他遮挡风雪,汤权却浑不在意自己这一身老胳膊老腿能不能禁得住严寒,硬要去御花园赏梅。

那条堆满尸首血流成河的小路被宫人仔细处理掉了,因为无论怎么擦洗都无济于事,掩盖不掉血迹,所以连夜拆了一位被问罪官员的家,把这条路重新铺设了一遍。

汤权在大年夜后第一次踏上这条路,他双手扣在腰带上,隔着漫天大雪凝视傲立红梅。

雪中梅,梅上雪。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转身环视宫墙,汤权幽幽叹了口气。这座王宫,终究不属于他。

“什么时候,这梅被雪压断了,再叫我来看。”

…………

徐牙璋颤抖着双手接过传旨太监手中的官服,磕头谢恩。

屈辱。痛恨。畏惧。

他跟汤权关系不错,但他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们会是君臣,更没想到汤权会顾念往日情分,非但没有对他下手反而把他从礼部调到了承平府任府尹,算是小小的前进了一步,也称得上是封疆大吏了。

这在如今人心惶惶的旧臣之中,算是相当好的待遇了。

但徐牙璋宁可被他处死,求得一个忠臣的名声,也不想在逆贼的手下升官发财。

或许表现得不够明显,但他徐牙璋绝对是忠于韩氏王朝的,更确切一点的说,他忠于韩庄次子韩思旭。

朝臣各有党派,这并不稀奇。早日在王位继承者们中选出一个作为辅佐的对象也无可厚非。但如徐牙璋这般暗地里对并不受宠的韩思旭死心塌地效忠的人却不多,更何况他是当初把韩思旭送往康国为质的主使节。

满朝上下,包括韩思旭自己在内,都不知道徐牙璋的心思。

但擅长识人面相的徐牙璋却清楚地知道,韩思齐深受韩庄喜爱,是泡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娇弱王子,经不住大风大浪的摧残。韩思邈从小对于政事不感兴趣,只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成不了大事。而韩思旭虽然不如韩思齐受宠,不如韩思邈聪慧,但胜在心性坚韧城府深沉,是最适合做君王的料子。

所以一番权衡,他便把全部身家压在了韩思旭的身上。当日韩庄非要把韩思旭送到康国当质子,内情他也知道一二,便顺水推舟自告奋勇揽下了护送的差事,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让韩思旭逃离韩思齐阴影的好机会。

在康国,他借着职位的便利和局势的混乱,安插了很多亲信,准备照应韩思旭,日后寻找机会摆脱困境,在外历练一番,再回国争储。

没想到康国亡国之快,胡人的入侵使得他安插在康国王宫中的亲信全部被拔除,他只能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构建起一个能和韩思旭联系上的通道。

同样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启用这个渠道,竟然是为了传达黎国亡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