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草原染绿的爱
4869700000023

第23章 蒙古包一游牧者流动的家园

夜来了,风息了,奔跑了一天的风,收了呼啸,靠着河岸休息了。

夏夜的草原上,篝火燃亮了,一处篝火就是一个畜群。弯弯曲曲的小河下游,巴特哈勒格的中间,亮着许多灯火的地方,那就是阿日腾花——金花的家乡。她要结婚了。

娜日萨约上江卜拉,他们被邀请参加阿日腾花的婚礼。

大学生和女护士长结婚,应该到城里拍张婚纱彩照,摆十桌结婚宴。可是,金花和哈斯家的老人,都要求孩子们回草原,按照祖宗传下的习俗办理婚事。既然要回草原办,那就要办的热闹一些,她们家是大家族,有点身份。

娜日萨是男女双方的同学,被邀请当伴娘兼嫂子。江卜拉被男方邀请当伴郎兼照相师。

羊群回盘,马群下滩,娜日萨和江卜拉背着晚霞,离开大队奔向莎拉河的下游。

傍晚的草原,更像睡去的大海,平静无声,深而无色。风息了,大海风平浪静,草原睡了,走入甜蜜的梦乡。

娜日萨望着河岸下游的灯火,想着阿日腾花和哈斯的结合,自己不由的也想到了自己的将来。她问江卜拉:

“江卜拉,人常说触景生情,你今天生了什么样的情?”江卜拉听了好一阵没有说话,一来他没想过这件事,二来还没有正式触景:

“说不上来,我想我们的事也像草原迟来的春天。春天虽然已经到了,但是寒流尚未退尽,我们的春天没有到来,没法去想。”

“没法想也得想,什么时候到不了这一天,什么时候要想。”

“到时再想吧,今天只能想别人了,明天要娶亲,赶快去接受任务吧。”

两人不约而同地,同时在马屁股上加了一鞭子,马匹奔跑起来。不到半点钟到达了目的地,他们看到马桩上已经拴了好多马,知道帮忙的人来不少了。

草原办婚礼,周围百里的亲朋好友都要来,每人一匹马,来去方便,快慢自由。

阿日腾花的爷爷,旧社会在王爷府当总管,父亲小时候当过喇嘛,解放后还俗娶了媳妇,是一个好医生兼兽医。人畜病都能看,是一个开朗幽默的草原人,人称——俄木沁淖尔布。因为草原上叫淖尔布的人很多,有阿道沁淖尔布、毕钦齐淖尔布等等,称他为医生淖尔布。

淖尔布很富裕,羊上千,牛上百,骆驼几十,马匹半群,弟兄几个都在一起居住。

前面是四顶雪白的蒙古包,后面是一排红砖房,月牙形的羊棚圈座落在砖瓦房的左边,柴油发电机带动着荒原上的照明。

游牧民族,尽管冬天也习惯了住砖房暖炕,可一到春季、夏季、秋季就都进了蒙古包。他们觉得“鸟笼子”比四方块舒服。

“塞外人家毡作篷,草原万顷牧歌中”。到了夏天,当你骑着马儿,走进这埋着历史足迹和许多美丽故事的大草甸子,那绿色瀚海中,帆影般的白色包房,像一首首动人的诗。它周围是海浪似的马群,凝云似的骆驼和流雪似的群羊。牧马人骑着马儿,打着口哨,挟着长长的套马杆子;牧羊女也骑着马儿,领着跟羊狗,与牧马人并驾而行,悠闲自在。这里的风土、习俗、人的相貌,都有些边塞草原的特色。

蒙古包——游牧者流动的家园。过去,它被装在勒勒车上,或用骆驼驮着,跟着牧人,赶着牛羊,过着单调的游牧生活,年复一年寻找着草原的春天。

现在,草原是定居游牧了,春迁秋回,冬天有了砖房暖炕暖棚圈,这种两结合的居室使牧民更方便了。春天一到,赶着牲畜,汽车或拖拉机上装上蒙古包,到河边田野过一个凉爽的夏天。

蒙古民族,从森林走向草原(历史上称林胡、东胡)就开始了独特的游牧生活。蒙古包伴随他们走过了将近九个世纪。成吉思汗开始就有了大汗帐幕——装在车上的巨型蒙古包。白天用36匹马拉着奔跑,指挥作战,夜里换成36头牛拉着缓缓而行,行军不误睡觉。

蒙古包是毡木结构,是蒙汉劳动工匠结合的产物。早在公元5世纪以前,林胡的居室是树杆草木搭成的“马脊子”,东胡从水边来,用木棍树皮塔成了帐篷——“慢痕”,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布帐篷。

蒙古高原风沙大,气候寒冷,长方形的帐篷冬不保暖,夏不凉爽。春天经常被大风掀翻,冬天雪大能埋掉。于是,游牧者开始思索、寻求改革。

蒙古牧民,受了圆型敖包的启发,想到要改方型为圆型,这样会受风面小,不易被积雪掩埋。根据他们的设想,加上汉族工匠的技能,制成了现在的蒙古包。为了拆迁方便,把围子——“哈那”制成鱼网形的开合式,“鸟尼杆子”(起椽子作用的)制成“伞”型,上下连结,外加毛毡鬃绳。顶部叫“堂脚’(天窗)上边盖毡,白天可拉开盖毡,夜里合上。每当夜晚,月轮升上天空时,照进包里是半边月影。富户哈那上挂了蓝色维幔表示“鱼网”在海水里,包顶的白毡表示白云,有的在顶毡上绣了云的图案——海上卧白云,月影照“船舱”,为此称蒙古包——游牧者的摇篮……

听到狗儿咬叫,包里出来人迎客,一听说是娜日萨来了,又跑出好几个姐妹来迎接她。

娜日萨和江卜拉进去,大伙好高兴啊,都跟她们道好、换鼻烟壶。阿日腾花拉她坐在自己身旁。老淖尔布让家人给客人斟了茶说:

“二位看我女儿像不像个公主?”娜日萨和江卜拉仔细一瞧,摇头惊叹,爱笑的金花还是笑,但是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笑不露齿,笑在眉间,笑出了酒窝,圆润的脸庞像一个漂亮的银盘。头上不再是两个蝴蝶结了,而是满辍了一头闪闪的珠宝。雕花白银的头饰上,镶嵌了银红、翠绿的珍珠、玛瑙、珊瑚片和半面珠、额头的那颗又大又亮。两颊垂着各色珠玉穿连、长短不同的珠穗,珠穗末端是雕花图案的银盒响铃,一摇三响,闪闪动人,衬托得那张双眼皮的脸,美丽得像个十五的月亮。

这付头饰是她奶奶留下的传家之宝。这些年很少有人用过这些了。这次她老父亲说,摆一摆阔气吧,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这件传家之物只有在这个时候往下传合适,过了这天戴出来别人还笑话呢,好马配金鞍,配上才好看。

喝罢茶,说笑了一会,江卜拉要走,他要到男方那里去,他明天要代表男方过来。

送走了江卜拉,阿日腾花拉着娜日萨一同进晚餐。茶罢摆上了酒肉,大伙儿喝着酒,唱起了古老的叙事歌儿。阿日腾花非常高兴,她自己也喝了酒,让娜日萨也喝了酒,两个人唱起了蒙古长调的爱情歌曲。因为娉歌初起,还不到高潮,宾客和歌手们还没有烂醉如泥,歌手和乐师们都还规规正正地坐着。隔壁的蒙古包里,另是一种情趣,庙上请来的喇嘛端坐在新蒙古包的正面,西南角落的供桌上,家庭佛龛的面前,摆满了金黄色的蜡盅,铜盅里放着黄油,点起一盏盏“烛蜡”明灯。供品喷香,香烟缭绕,大喇嘛摆开经案,口念佛经,一只手拿着“道尔吉”(镇物),另一只手拿着铃子边摇边念,一会儿从圣水壶里拔出孔雀翎,朝着将要出嫁的姑娘洒着圣水,然后摇着手鼓,喊着“忽来、忽来”的降福词,阿日腾花母亲斯日吉玛也围火铛喊着“忽来、忽来”的祝福词,祝女儿吉祥如意。

饮唱到深夜,都已酒足饭饱了,歌声也拉长如丝了。娜日萨和嫁女的另一位嫂子,去商议第二天迎亲队来了如何对付的事去了,各执各位,准备第二天迎亲马队了。

男方家也是同样的热闹,江卜拉去了,立即进入饮酒联唱的热闹局面。因为按照旧式迎娶,哈斯有许多礼节还得现学。江卜拉家里娶嫂、娉姐见过几次,但是,东部与西部略有差别,这就说,新郎和伴郎都得现学。不然第二天去迎亲让难住进不了门就娶不上新人。

草原上讲究求婚次数越多,才显示女儿的高贵。两个年轻人早就恋爱上了,但是,定亲时老单巴还得领着儿子哈斯上门求婚。老公公为了儿媳满意,一连去了五次。他说:

“秘史里讲:多次求婚才答应,则主贵;少次求婚就答应,则卑贱。”他们去多了,老淖尔布高兴地说:

“亲家多来我欢迎,女贵男也贵。”每一次求婚都带着哈斯,纯洁的奶酪和甜蜜的糖果及肥美的羊肉等。到了门下必须唱求婚词:

黄金杯里斟满马奶酒,

佩着洁白的哈达敬献给您。

遵照成吉思汗先祖传定的婚事,

请您把宠爱的女儿许了我儿子。

白银碗里盛满了圣洁的奶酒,

佩上长寿哈达敬献给您。

请把美丽如花的女儿许了我儿子。

父亲唱罢儿子还得表态,他举起杯来,站在蒙古包南侧的父亲下首,精神抖搂地对着姑娘唱道:

骑上雪白的骏马并肩驰骋,

亲爱的姑娘敬请体察我内心的隐情。

因为我真心爱你我才多次登门求婚,

愿我们同心相连建立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骑上橙黄的骆驼相依而行,

亲爱的姑娘请接受我炽烈的爱情,

我们像天鹅一样结伴飞行,

愿我们白头到老永不离分!

这些求婚歌词以传统的格式,任自己即兴口编,只求真挚动人,博取恋人和父母欢心。

经过多次求婚,阿日腾花用爱慕的眼神瞅着心上的恋人,父母立刻答应成婚。紧接着,淖尔布去庙上请喇嘛给选定吉日举办订婚仪式。

这一天,淖尔布摆上牛羊大席。酒坛上贴上红绿纸放在桌上,摆上果品、糖块、黄油、奶酪,设宴款待哈斯的父母、媒人和亲族。

客人到来,亲朋出外迎接。进行寒喧问安后,互换哈达和鼻烟壶,然后入席,由男方朗诵赞美词,祝福吉祥、幸福。从此,就算三关过了两关。迎娶是最后一关。

结婚的聘礼是三匹白马,三只白羊和三峰白骆驼。一是三三归九,“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二是白色象征纯洁、素洁、高贵。

女方父亲的陪嫁同样丰厚。除了四季衣、衣箱、马鞍、哈达、被套和头饰,还有牛、马、驼、羊,蒙古族称“塔温忽绍莫勤”——(六畜之意)。

娘家还要给女儿和女婿做套袍子。婚礼袍子和腰带的颜色各有讲究。白色袍子配蓝色腰带,表示白云碧水;蓝色袍子配金红色腰带,表示蓝天金辉;红色袍子配绿色腰带,表示绿草红花。

嫁娶前的准备工作全部进行完之后,就等第二天迎亲的马队来娶亲了。越是偏远的地方,婚礼的色彩越显得浓重,民俗风情别有它的特色。它是蒙古民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