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102

第102章 霸经102不惜寒士子人心

身为宰相,人臣之责已极,意愿已过矣。

——曹操

曹操和汉献帝间的斗争到最后仍无结果,是受到周文王事件的影响。周文王姬昌本有足够的力量推翻殷纣王,但他基于君臣的伦理,在有生之年未曾对天下共主殷纣王做出反叛的行为,而将这件工作交给和殷纣王没有直接君臣关系的儿子姬发。姬发击杀纣王,建立周王朝。尊其父为“文王”自己死后则被谥为“武王”。

曹操宁愿仿效周文王以愿全奉戴天子的君臣之义,而将曹魏开国的角色让给和汉献帝没有直接君臣关系的儿子曹丕去完成。但邺城曹操大本营和许都的东汉朝廷之间的斗争从来未间断过,并且持续紧张起来,邺城许都笼罩在血雨腥风的迷雾之中。

汉献帝刘协自被曹操安顿在许都以来,总算不必再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起居及服饰上也逐渐像个皇帝了。只是军政大权完全落人曹操手中,皇帝身旁的公卿大臣仅仅备位而已,身边重要的官僚也几乎都由曹营的人担任,惟一对汉献帝始终保持尊敬及好感的是曹操的首席参谋荀或,他也成了朝廷和宰相府间沟通的惟一桥梁。

但皇帝身旁的重臣,对曹操却愈来愈不满,他们不断煽动汉献帝向曹操夺权,使原先没有丝毫权力欲的皇帝,为了争取天子的自尊,和曹操之间产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冲突和矛盾。

首先是议郎赵彦常在献帝面前议论“宫中”、“府中”权力的分配,鼓励献帝掌握国之大政。曹操一怒之下,以煽动叛乱、分化政府之罪名,处杀赵彦。此后,献帝每见曹操有事人殿,便深感惧怕。

不久,汉献帝干脆直接向曹操表示:“君若能辅助我治理天下,请尊重我的权责及地位;若不能,我愿意让出皇帝之位,让你全权处治吧!”

曹操闻言,脸色遽变,伏地谢罪,立刻请求退朝。

从此以后,曹操便尽量不上朝,有事由荀或代为沟通,甚至在击败袁绍、统一华北后,更长期驻进邺城的营寨,很少再回到许都来。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仍驻守在许都时,便曾发生和汉献帝有关的夺权行动。据说有“国舅”之称的董承,接受汉献帝密诏,联合几位朝廷武官种辑、王服、吴子兰及客居曹营的刘备,阴谋陷害曹操。

此后十年内,曹操几乎全神贯注于和袁氏的斗争上,并长期驻守在军营中,裁决军国大事。即使有时候会以“表面文章”向许都朝廷作报告,重要的事情早由曹操“先斩后奏”了。等到袁氏溃灭后,曹操更长期驻守邺城的“行府”,许都的朝廷只成了盖章的“机器”而已。如果不是荀或从中协调,许都及邺城间的政治风暴,可能早就趋向表面化了。

董承事件连带受害的董贵人怀妊在身,献帝请求曹操在她生产后杀之;但曹操不许,这件事使皇帝的正宫伏皇后深为恐惧。据传董承事件幕后主角原为皇后之父伏完,但曹操因奉戴天子政策实施不久,不愿和皇帝产生太严重的直接冲突,便将打击的范围缩到最小,只处决拥有军权的董承,对没有武装力量的公卿大臣,暂时睁只眼闭只眼地装作不知。但伏皇后实在无法忍受曹操的暴行,在曹操离开许都不久,伏皇后便暗中写封密函给她的父亲国丈伏完,请他设法联络忠于皇帝的公卿大臣,密谋除掉曹操。

伏完接到密令后,非常头痛,也实在令他为难,因为有胆量反抗曹操的大臣恐怕是微乎其微了。但是伏完又很珍惜这件官函,不忍毁掉,想伺机而动,这样过了将近十年,伏完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急病去世,没有烧毁掉密函。

荀或在建安17年(公元212年)和曹操政治意见相左,自杀而死。邺城及许都间关系益形恶化。曹操的密探在偶然机会竟搜到这件密令。曹操闻讯,怒不可遏,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冬十一月,曹操下令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皇后玺绶,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勒兵人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于闭室中,华歆竟强行破坏门户,揪出皇后。

伏皇后披发、徒跣,痛哭地向皇帝辞别:“不能复相活邪!”

皇帝亦流涕告慰之:“我亦不知命在何时矣!”

回头对郗虑说:“郗公,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情呢?”

华歆将皇后下监牢缢死,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伏氏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不论是董承还是伏完,都是外戚反抗曹操的事件,外戚的力量来自皇权,皇帝没有权力,外戚自然也要跟着倒霉。外戚眼看曹操掌握大政,心急如焚,在他们有计划煽动下,汉献帝有时也不得不铤而走险。为了避免和献帝再起冲突,曹操想了一条釜底抽薪之计——自己成为外戚,彻底解决许都及邺城间的矛盾。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献帝,并由其中挑选一名为皇后,从此,不再有外戚逆反的事件了。

其实,除了外戚及朝廷公卿外,在曹操晚年,连原本支持创举义兵的知识分子及士大夫,也因许都及邺城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而开始倒向反对曹操的阵营了。其中,最早和曹操产生冲突的,竟是曹操的左右手——首席参谋荀或。

建安17年(公元212年)春天,曹操在平定关中后回到邺城,为了感谢他的功劳,汉献帝特别下诏书,准予曹操如同西汉开国名相萧何之故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低头),并可以带剑上殿。这可能是朝廷中亲曹集团为了讨好曹操向皇帝所作的要求,也有可能是出自曹操的意思。

此后,曹操的力量急速膨胀,已显示出随时可以篡位的态势。

冬十月,以董昭为首的官员,建议曹操由宰相进爵为魏国公,加九锡。宰相地位再高,仍是皇帝臣僚,但魏国公则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在名义上也脱离了皇帝的直辖。

董昭在建议书中写道:“自古以来,身为人臣,治理国家的,未有能像明公您建立如此大功劳的,能建立这样大功劳的,也必无法长期处于人臣之位。如今曹公您乐保名节,而久居大臣之位,反而会使人以大事怀疑于您,实在应设法彻底解决了。”

这无疑是建议要和汉献帝分国而治了,因此荀或不表赞同,他力劝曹操说:“曹公您原本举义兵奉戴天子,为的是匡正朝廷、安宁国家,如今更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听了虽很不高兴,但面对敬或的反对,他也不敢勉强执行,只好暂时停止进爵魏国公之议。

不久,曹操南征孙权,特别以正式行文邀请荀或到谯县劳军,并借口留住荀或,不令再返回许都,并免除其尚书令职,代之以荀攸;荀或则改任侍中、光禄大夫,并参丞相军事。曹操向濡须口出发时,荀或借口宿疾复发,留于寿春,曹操派特使赠以食品盒,荀或打开后,发现是空盒,他了解曹操之意,乃饮药自尽。曹操在前线听到荀或恶耗,颇为后悔,下令厚葬荀或,并且重用其后代,荀或死时才五十岁,隔年曹操便进位为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