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105

第105章 霸经105雄武英姿,首注《孙子》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

——曹操

曹操一生中有三十余年身处战争中,他并非天才型的战争高手,他在战事布局和规划上才华横溢,靠实干和拼命赢来战绩。

火烧赤壁、汉中退守是生平两大败仗,其余小败仗也不少:早年和董卓属下的徐荣和吕布的濮阳之战,和张绣的豫南战役等。

他一生也打过几场空前绝后的漂亮仗,官渡大战及匡亭大战,都成了以少胜多的典范战役,其余内黄、柳城、南皮、渭南诸役,都可以让曹操有资格登上中国历代名将榜。

曹操是一位喜欢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统帅,他直接参与战争的规划,更以战将的身分驰骋沙场。即使到了五十四岁的高龄,仍不理会塞北的恶劣天气,亲率一支轻骑兵,翻山越岭,远征凶悍的乌桓骑兵队,并且还以寡敌众,获得大胜。当阳长阪坡之役,五十五岁的曹操,亲率轻骑兵,披星戴月追赶刘备三百余里,这种吃苦及冒险的精神和勇气,在古今中外的政治及军事领袖中,都堪称第一人。

在军事思想方面,曹操是注解《孙子兵法》的第一人,不管是兵学理论或战争实务,曹操都称得上是高手。

根据史料记载,曹操在注解兵书上,计有《太公阴符三卷》、《司马法注》《孙子略解三卷》、《集解注孙子一卷》、《兵书按要十卷》五种。在创新的作品方面,计有《续孙子兵法二卷》及《兵书十三卷》两部,《兵书十三卷》又称为《孟德新书》,应该是曹操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可惜目前已完全失传了。

现在仍保有完整面貌的,只剩《注孙子》一种。《司马法注》中有几段曾记载于《昭明文选》中。另外唐朝的李靖在《李卫公兵法》中,也引用了《孟德新书》中的文字,可见在当时,曹操的作品广为流传,可惜日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完全消失了。

据相关史料记载,《孟德新书》计有十万余字,曹营诸将及参谋几乎人手一卷,作为作战时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若要论及曹操的兵学思想,应以《孟德新书》为主要根据才是,可惜已失传,只得以仅存的《孙子集解注》为参考的资料。

《孙子》一书是人类战争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但由于艰深难读,影响并不算广,一直到七百年后,才有曹操的第一本注释出现,从此以后,诠释孙子者日多。由于曹操是注解《孙子》的第一人,其诠释颇富权威性,几乎成了以后注解者的范本。即使他们身处和平时期,一生不参于战争,光是这一部作品,也可使他在兵学上的地位永垂不朽了。

《孙子集解注》这本书到底完成在什么时候,已无法查考了。不过由于书中提及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攻打陶谦的徐州战役,以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围攻吕布的下邳战役,因而可以断定,本书的撰写及完成应在建安初年到五、六年间。

曹操在注解《孙子》时,态度相当的严谨,他是以一字一解的方式来进行的,其中部分是在解释古代社会制度下,战争的形态、军队组织和作战方式,也有一些是他有感而发的自我解释,欲了解曹操的兵学思想,自然要注意的是后面那部分。

在注解《孙子》的诡道十四变中,他便明白地指出:“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所谓的诡诈,便是出奇以应变。曹操在书中共有七个地方谈到了“机变”的策略,分别为:

一、兵七分一合,以敌为变也。军队的部署及运作,都应视敌人的布局和阵式,作必要的应变。

二、因敌而制胜也。必须依敌人的情况,去设计出一套足以击败他们的方法。

三、量敌而动也。预测敌人军队的动向,以安排己方部队的调动及部署。

四、因敌形而立胜。必须以敌人的布局,做出最完整的应对规划,才能取得足以获胜的相对优势。

五、兵无常势,盈缩随敌。即使是兵势的强弱盛衰,也必须针对敌人的情形,自作调整,适应变化,才能取得绝对的胜利。

六、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取胜若神。这是 曹操兵法的最高精髓,即使是兵势,也要懂得内敛及藏形。气势太盛,却无法一鼓作气以击败对方,势必会再而衰,三而竭。因此必须随时保持住实力,以能应付临时的情况,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因敌制宜,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功夫,是以能取胜若神矣!

七、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兵形像水是《孙子兵法》的主旨,曹操对此也必有相当深刻的领悟。水无常形,临敌之变化,端视主将之智慧及经验,是无法完全作详细事前规划的。优秀的将领动静随心,故能以心料敌,以目察机,随时做出必须的应变。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彼也要知己,否则,自己的差错会成为敌人眼中的弱点,曹操便在《孙子注》中,“以小胜众,以弱击强,”提出两个运用原则:

其一为“强弱易势”,也就是利用本身的力量,来决定敌我力量的强弱。

其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想办法让自己的军队完全发挥其潜能,这是增添作战力的最佳方法。

曹操的兵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