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轻的时候记忆好,一定要多读书,年纪一大,记忆便愈来愈差了。年纪老大,却还能用功不辍的,当今之世只有我和袁伯业(袁绍的堂兄)两人了。
——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曹操由汉中撤军到达洛阳,本想回到邺城重新编组南征军团,不幸得了急病,卧床不起,只好留在洛阳养病,没几天,病情急速恶化,于正月二十三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六岁。
打从壮年起,曹操的健康状况便很不理想,患有严重“偏头痛”宿疾。大约是兴兵讨伐董卓前后,便有这种毛病。医生诊断认为是紧张及压力过度引起的。嘱咐他放松自己,使一向好色的曹操便有了放纵自己的借口。
最严重的一次皇宫渡大战前夕,头痛得让他根本无法思考,但他仍坚持到官渡的行营中养病,由此可见曹操对工作的认真及责任感。很多医师诊断为“头风病”,病发时会“心乱目眩”,这到底是什么病证,根据史料难确认,或许是“三叉神经痛”。
由于官渡前线非常紧张,根本不可能让曹操安心养病,因此荀或等遍访名医,经人推荐认识当代有神医之称的华佗。华佗是位传奇人物,甚至有点“超能力”,他能用针灸疗病,对止痛颇具心得。
或许由于战局空前困难,心理压力过重,曹操这次痛得相当严重,华佗只有用针灸来止痛,一方面也放松曹操紧绷的神经,效果相当不错。曹操便将他长期留在身旁,随时作紧急治疗,以渡过官渡大战长达八个多月紧张岁月。
“好汉怕病磨”,何况这种神经性的头痛,最能使人有严重挫折感,也使他的人生充满着强烈的悲观意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词句,对一个拥有绝对权力、叱咤风云的政治领袖,的确太消沉了些,这大概便是曹操对“痛苦生命”的直觉反应。不过在理性上,曹操是相当勇敢的,他奋勇地激起对生命的无穷斗志。所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针灸虽能止痛,但治标不治本。对曹操的健康益处不大,这也许潜藏了曹操对华佗日益不满的原因,后来,华佗也厌恶这位愈来愈不合作的病人,便假借理由逃离曹操,曹操查出他的欺骗,便处死了华佗。
华佗死后,曹操的病势日益严重,并出现白日幻境的毛病,据说有数日间,常见被处死的冤魂,并听到营外男女哭声不绝,臣下建议“命道士设醮修禳”。但曹操认为自己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依赖方士为自己向上天求情,徒见软弱,乃坚决不允许。
正月二十二日晚,曹操感觉气往上冲,目不见物,自知生命已到尽头,除下令召回次子曹彰外,立刻要驻屯洛阳附近的夏侯悼、曹洪等军团元帅人见,总参谋长贾诩、秘书陈群、司马懿等均随侍在侧。
首先曹操下达继承命令,他表示:
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后续卞氏生有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最爱者三子曹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惟有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嘱毕,长叹,泪下如雨,气绝而死。
曹操的噩耗传送到了邺城,尽管不少大臣反对公布太早,作为继承人的曹丕,却坚持按父亲嘱咐,正式举行葬礼,并向全国各大军区领袖传达曹操的遗命。
尽管曹操生前命令各军团不得擅离防地,但驻守青徐地区的臧霸,认为天下将发生大乱,便带着青州军团鼓噪而去。幸好其他军团仍严守军令,并向曹丕宣示忠诚,使军情很快得到缓解。但邺城方面仍是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建议,改派夏侯氏及曹氏子弟或直属军团的谯沛地区将领,接管所有军事要地,以防变乱。
魏郡太守徐宣大声反对:“如今远近早已在曹公领导下趋于统一,大家团结一条心,为何只有谯沛人才会忠诚朝廷,难道其它地方的将领,就无保国卫民之心吗?”
曹丕听了,不禁动容感叹道:“这才真是卫国的忠臣啊!”
虽然这个“破坏团结”的建议很快被取消了,不过仍可看出当时的情形非常危急;但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发现由于曹操在用人上的气度,不为地域观念所囿,才能融合来自各地各集团的英雄好汉,共同迈向事业的成长。
不久,曹丕派出曹休接管青、徐两州,并且解除臧霸的兵权。
守丧期间,曹丕常到曹操生前的书房枯坐,沉思良久,当他看到曹操书架上,堆积如山的古册书籍,不禁想起曹操生前的谆谆教诲:人在年轻的时候记忆好,一定要多读书;年纪一大,记忆便愈来愈差了。年纪老大,却还能用功不辍的,当今这世只有我和袁伯业(袁遣字,袁绍堂兄)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