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22

第22章 霸经22有才自四方来,不亦乐乎

山不在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

在中国人心目中,曹操以智、诈闻名。其实,智和诈在内容上实为一个东西,无智不能诈,诈正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只是智似正派的,诈似邪派的。当然,这也只限于一般理解,到行军打仗,智与诈则合二为一了。兵不厌诈,兵行诡道,所以,说到底曹操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智慧人物。

三国争霸的历史值得反思,没有地盘成不了气候,有了地盘不也一样失败吗?袁绍自恃为有平天下的资本,不是很快也赌光了吗?这恰恰是曹操成大事者驾驭局面的大法则:以众智应变。

“任天下之智力”,就必须广召天下人才,纵观三国历史,凡善于用人者,皆采取“五湖四海”的政策。而曹操通过“惟才是举政策”,真可谓四方云集,总体来说,曹操的人才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跟随曹操一起起兵的毫县子弟。夏侯悼、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曹休、曹真等人,或为宗族子弟,或为同乡故旧,是曹操所倚重的基本力量和心腹将领。其他亲朋故旧,曹操也常给予关照。一次,曹操问别驾蒋济:

“胡通达是一位长者,他有子孙在世吗?”蒋济回答说:“有一个儿子叫胡质,气概谋略不如他的父亲,但处事的精明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操听后,即召见胡质,任命他为顿丘令。发干长王凌因事被判处五年髡刑(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一次正拿着扫帚扫大街,曹操乘车路过,问是何人,左右以实情相告。曹操听后说:“这是子师哥哥的儿子啊!所犯的过失也是因公,放了他吧厂子师,即司徒王允,为诛杀董卓的主谋,后被李催、郭汜杀死。曹操赦免王凌,显然考虑了过去同王允的交情及王允诛杀董卓的功劳。有关部门遵照曹操意旨,立即起用王凌为骁骑主簿,曹操后又任王凌为丞相掾属。

二是从敌方营垒中投奔、投降或俘虏过来的人。由于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敌手,因此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如被陈寿评为“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张辽、乐进、于禁、张合和徐晃,其中张辽原为吕布部将,张邰原为袁绍部将,徐晃原为杨奉部将。谋臣荀或、郭嘉原在袁绍手下,贾诩原在张乡手下,等等。曹操对敌方营垒中的人才,态度甚为宽容,不论对方原来如何卖力地反对过自己,只要此人确实有才,曹操都尽力加以罗致,主动投归者更是来者不拒。对旧主越是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人,曹操就越是想把这样的人弄到手里。审配效忠袁绍,被曹操俘虏后,仍不屈不挠,恨恨不已,曹操却仍想把留下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三是四方前来投奔的人。这些人中既有在汉末大乱中流散四方的士人,也有不少地方豪强,还有其他的一些人。曹操十分注意罗致士人和地方豪强。土人是地主阶级中比、较有知识、有智慧、有见识、有眼力的一群,在汉末反对宦官的斗争中,士人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一些出身名门的土人,更拥有相当的号召力。如不能有效地争取到土人的支持,政治上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地方豪强是黄巾大起义后在各地形成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他们聚集家兵部曲,屯坞自守,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如李典有宗族、部曲二千余家,一万三千多人,许褚聚集了少年及宗族千家,任峻、李通、吕虔、臧霸等人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家兵部曲。

他们纷纷投到曹操麾下,对壮大曹操的军事实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罗致人才的方式,除主动前来投奔和在战斗中俘获的以外,一般为征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拥有以朝廷名义征召天下的便利。这样他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征召自己辖区内的人,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征召敌方辖区甚至敌方营垒中的人。如华歆、王朗、虞翻等人或为孙策、孙权部属,或在孙氏的掌握之中,曹操都以献帝名义加以征召。曹操还特别注意征召那些隐逸四方的士人,态度十分谦恭,有时还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如邴原、管宁等人避乱辽东,张范等人避乱扬州,曹操都把他们召聘到了自己手下。这些人大多以超脱世俗、清高孤洁白许,曹操把他们招聘到手下,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还可利用他们的影响,争取到更多的士人。曹操有时也以个人名义写信,招聘人才。最有趣的是他给太史慈的一封信。太史慈是东莱人,先随扬州刺史刘繇,后随孙策,作战骁勇,特别善射,箭不虚发。曹操闻其名,便给他去了一封信,用小箱子装好。太史慈收到小箱子,打开后,里面一个字也没有,只有一味中药当归。“当归”,即应当回归北方的意思。曹操虽未能达到目的,但由此不难看出他良苦的用心,巧妙的心计。

让下属,特别是那些有名望的下属举荐,也是曹操罗致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荀或、荀攸、郭嘉、陈群、梁习、孔融等人都曾向曹操推荐人才,其中以苟或的成绩最为突出。曹操手下的大批得力僚属,如戏志才、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杜畿、杜袭、辛毗、赵俨、荀悦、仲长统等人,都是由荀或推荐给曹操的。荀或出身世家名门,名重一时,在土大夫中享有很高威信;投奔曹操后,身处尚书令要职,有延揽人才的便利;加之他好士爱才,知人善鉴,对延揽人才的态度又非常积极,因此成为向曹操推荐人才最多的一位。荀攸也曾担任尚书令的要职,在举荐人才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曹操感慨地说:“两位荀令评论人物,时间越长越显得正确,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郭嘉则不仅亲自向曹操推荐人才,还力劝曹操大力延揽人才。河北平定后,曹操从青、冀、幽、并四州征召了不少知名人士,就是听从了郭嘉的劝告。

曹操的部属能够积极向曹操推荐人才,是同曹操虚心求才的态度密切相关的。荀攸、郭嘉、钟繇等人能够进用于曹操,就是曹操直接向荀或征询的结果。袭占荆州后,曹操又让名士韩嵩逐一品评州人优劣,凡经举荐的都予以提拔任用。曹操求才、用才的作风,极大地调动了部属施才积极性,人才也就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曹操主观上想大力罗致人才,同时,不少人才主观上也想投归曹操。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曹操以朝廷名义延聘人才,崇拜汉帝偶像的人们便会欣然而至,有些人并不满意曹操,但看在献帝的面上,也只得接受了召命,最后实际上为曹操所用。

二是曹操屡次战胜,势力一天天强大,有识之士看到曹操能成大气候,因此愿意依傍曹操。在汉末大乱中流散四方的士人,有的在政治上不得意,有的在经济上陷人了困境,有的甚至变易姓名隐避他乡。这些人大都希望改变目前的处境,在政治上重新寻求发展的机会。战乱以来,他们得不到乡里选举的机会,曹操力挫群雄,异军突起,使他们看到了希望,因此他们纷纷前来投附。像何夔避乱淮南,袁术到寿春后,千方百计想留他、用他,但他认为袁术不得人心,设法摆脱袁术的控制,到北方做了曹操掾属;避乱荆州的赵俨看出曹操有平定天下的才能,于是扶老携弱北投曹操,被曹操任命为朗陵长;裴潜看出刘表不是“霸王之才”,最终必然失败,从荆州奔长沙,在曹操平定荆州后北投曹操;田畴避乱徐无山中,袁绍多次征召,他一概拒绝,而曹操前往征召,他却立即出门上路。曹操不仅热心延聘人才,而且重视人才,放手使用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郭嘉原想投附袁绍,后来看到袁绍只想效法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因而毅然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袁绍出身世家大族,人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而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论罗致人才的客观条件,他不如袁绍,但他在主观上重视人才,有一套有效的方法,终于在罗致人才方面超过袁绍,并依靠自己的人才优势,最终战胜了袁绍。

“吾任天下之智力,依情理而使用之,让人尽其才,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是霸主人生的又一黄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