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03

第3章 霸经3撒下诱饵,铺成平坦大道

能成大事者,不计小利,此乃舍小而取大者也

——曹操

利者人之所欲也,小利者现实于眼前,大利者无形于身外,为了实现大利,大英雄如曹操者,则不惜常施肥饵,满足只图眼前小利之徒,以便从其眼皮底下顺利取途。

曹操决定迎献帝,但献帝还不是木偶,更何况献帝周围有许多力量左右着。这时,在朝廷当权的人物中,以车骑将于杨奉的兵马较强,他率军守梁县(今河南临汝县西),还有大司马张杨率军驻野王(今河南沁阳市)。董承与韩暹留在京师洛阳宿卫。他们之间虽然表面上联合一体,实际上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曹操决定先利用与许县临近的杨奉,通过早已和自己友好、这时在朝廷任议郎的董昭,以自己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表示愿意与他合作,辅佐王室,信中说;

我仰慕将军的义气,愿与将军推心置腹。将军护卫天于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故都洛阳,辅佐之功,举世无匹。如今群雄战乱中原,四海不宁,国家安定需要群贤维护,这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支撑的。将军可在朝内为主,我愿在外为援。现在我有粮食,将军有兵,正好有无相通,互补充,如能生死与共,大事可成。

这时,杨奉势孤力薄,没有外援,粮食实很紧张,见到信后,喜出望外。他对诸将说:“曹操在许县,离我们很近,有兵有粮,应该依靠他。”于是他和诸将一同上表,请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又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位费亭侯。曹操先后写了《上书让封》、《上书让费亭侯》,表示推辞,献帝不准,才又上《谢袭费亭侯表》,表示接受。

这时,韩暹自恃有功,专权跋扈,恣意胡为。董承对他十分不满,又无力对付,也在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十分高兴,亲自率领军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逃出京城洛阳。

献帝授给曹操节铖,命他录尚书事,兼司隶校尉。有了节钺,表明曹操有了节制统领内外诸军的权力;录尚书事,即总领尚书台之事,表明曹操有了总管朝政的权力;兼司隶校尉,表明曹操有了监察百官维护京师地区治安的权力。这三个权力,意味着东汉朝廷的军政大权已经集中到曹操一个人手里,也标志着曹操的事业已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功。时曹操为四十二岁。

曹操为了树立权威,一方面将横行不法的尚书冯硕、议郎侯祈、侍中壶崇除掉,以杀一儆百;一方面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尽管如此,曹操要想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真正能够像毛说的那样“奉天子以令不臣”,还要付出很大气力。

有一次,曹操问董昭:。“现在我到了洛阳,你看今后应该怎样做?”董昭回答说:“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现在又入朝天子,辅佐王室,这是五霸之功。但是这里的将领们,各怀异心,未必都能服从。留在洛阳匡辅朝政,必有许多不便,最好的办法是将天子迁到许县去。然而,朝廷几次迁徙,现在刚刚迁回旧都,再移动恐怕会造成麻烦,希望将军权衡利弊,采取对策。”

曹操认为迁都许县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最担心的是屯驻于梁县的杨奉的阻挠。对此,董昭又献计说:“杨奉势孤少援,愿意同将军合作。将军迁为镇东将军,袭费亭侯,是杨奉起的作用,应该尽快派遣使者厚厚答谢他,把他稳住。我们可以对他说:洛阳已残破不堪,没有粮食,想暂时把献帝接到鲁阳去。鲁阳离许县很近,粮食供应没有困难。杨奉为人勇而无谋。必定不会多疑。

曹操按董昭的意见办了,杨奉果然信以为真。曹操便把献帝转移到了许县,改年号为建安,以许(后改为许昌)为都城,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加封武平侯。武平县属陈国。东汉时期,为侯者也有等级高低之分,大者为县侯,次者为乡侯,小者为亭侯。武平侯是县侯,较之费亭侯算是升了两级。这时,杨奉才知道自己上了当,起兵想抢回献帝,结果被曹操打败,他的将领徐晃(字公明),也投归了曹操。杨奉率余部逃奔袁术那里去了。如此深谙诱之力量无限者,曹操可谓“诱功”高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