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06

第6章 霸经6认准刚强,越脱柔弱

敌外威盛实为内苒;我外虽弱,实为精强,以此击其虚,必胜。

——曹操

强与弱的甄别不在其表,而在其实,而其实者在于其核心,袁绍的核心不是溃散,就是苒薄,明白了这些,曹操决心在官渡与彼一决生死成败,事实上,这一仗迟早就水落石出的:曹操以此战终使柔弱变成刚强。

袁绍一生最明显的败着,一是献计召董卓进京,二是官渡之战定策。这两次失手对袁绍固然至关重要,但其人也决非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仅从渤海太守到拥兵割据冀、幽、青、并四州即见其经营之才略。但袁绍的许多决策都有可议之处。汉未,袁绍确有些像汉末争天下的项羽。只是袁绍缺少项羽那样的英雄气概。袁绍营中,不乏一流的谋略家,沮授、田丰都是这类人物,但袁绍“多端寡要”,失去许多机会。如刘备到徐州后,公开叛离曹操,曹操亲自出兵攻之,使后方空虚,当时田丰建议袁绍突袭曹操,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推托了。田丰用杖敲着地板说:“这是难得的好时机,却因为儿子有病而失去,真可惜啊!”当时曹操进攻刘备本来说是一计险招,曹操部下也劝其三思而行,曹操吃准袁绍优柔寡断,然后决定发兵攻打刘备;刘备败逃,遂有官渡之战。要是袁绍能听取田丰之言,乘机进攻曹操,那么三国的历史就得重写,当时的天下也许就是袁绍的了。曹操对袁绍一战,既知早晚不免,又知须慎之又慎,因为在当时来讲,曹操比袁绍的实力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所以大军启动之时,曹操依然忧虑重重。

但荀或首先分析此战乃事关成败,他说:“袁绍全部人马集中在官渡,想要和您决一胜负。您以极弱的兵力去抵挡极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他,就一定会被他战胜。这是天下成败的关键时刻啊!”接着荀或又分析了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的四条理由。

“历来争天下的经验教训表明,有真本事,即使开始弱小,后来必越战越强大。相反,即使开始强大最后必衰败下来。刘邦、项羽的一存一亡,大体可以见出这个道理。”

“现在与明公争天下的人,仅袁绍而已。袁绍待人表面宽厚,而心存猜忌,用人却不信任人,而明公遇事通达,用人才不拘一格,合理弃使,这是器量上超过袁绍。”

“袁绍遇事迟疑不决,常常坐失良机,明公却能多谋善断,决大事能随机应变,因事制宜。这是智谋上超过袁绍。”

“袁绍治军宽缓不严,法规不一,兵将虽众,但发挥作用有限。明公却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兵将虽少,却能人人效死作战。这是在武力上超过袁绍。”

“袁绍凭借门第声望,故作儒雅,又装作足智多谋,因而许多华而不实、徒有虚名者都找到他门下。明公却以仁道待人,真诚踏实,不尚虚荣,自己谨慎节俭,奖赏功臣不遗余力,所以忠贞进取之士愿为之用。这是在个人品德上超过袁绍。凭这四个方面的优势辅佐皇帝,征讨不臣,谁敢不从,袁绍一时强大又能有什么作为?”

紧接着荀或的话,郭嘉也对比了袁曹的优劣情势。郭嘉说曹操有十个方面胜过袁绍:

(1)袁绍办事,讲求形式;曹操则注重实效。此为一胜。

(2)袁绍以不臣抗帝命;曹操奉天子号令征伐,顺天应人。此为二胜。

(3)汉末政令宽而无制约,袁绍也宽缓驭人,以宽治宽,则难以整肃纷乱;曹操则严猛律令,上下振肃,各守法度。此为三胜。

(4)袁绍外宽内忌,用人疑人,故任人唯亲;曹操则外简内明,任人唯贤。此四胜。

(5)袁绍多谋少决,往往坐失良机;曹操则多谋善断,随机应变,雷厉风行。此五胜。

(6)袁绍沽名钓誉,虚荣造作;曹操则以诚待人,俭朴踏实。此六胜。

(7)袁绍因小失大,妇人之仁;曹操大处着眼,疏忽小节,只抓大仁大道。此七胜。

(8)袁绍左右的高级官员,争权夺利,互相陷害;曹操则有一定的法则,极富英明智慧。此八胜。

(9)袁绍不分是非;曹操循礼法办事。此九胜。

(10)袁绍虚张声势,不谙兵法真谛;曹操用兵如神,能以少胜众。此十胜。这是荀或和郭嘉对袁曹二人的全面比较,说到底是对二人素质的鉴定。荀、郭作为曹操的谋士对曹操虽不免词色溢美,但大抵合乎事实。人才素质也是相对的,袁绍之于公孙瓒堪为强手,但与曹操为敌,则大为逊色。人之于人就是这样,强中还有强中手。而说曹操之于袁绍有诸多长处、优处,何尝不是说曹操人生态度的诸多特点、诸多态度。曹操官渡一战是中国战争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自可看作曹操人生哲学的辉煌胜绩。当然,把它与赤壁之战参照起来看曹公,此一大胜彼一大败,便可见更完全的曹操其人。

曹操在决策生死时,虽然慎之又慎,但又敢下赌注。官渡这一仗,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所以是弱者变强的典范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