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62

第62章 霸经62留一个迷,让人猜

我死后,儿不必悲伤,也不要为我穿白戴孝。要是孝顺我,待你三位哥哥回来,就穿上大红大绿迎接他们。

——曹操

曹操不但是一位乱世争霸的大赢家,而且也是一个智计殊绝于人的大智谋家,他一意担当生前事,不管身后毁誉名。但是他对自己的身后之事,还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认真准备的。如在他死前,虽然他自己不称帝,但是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其子曹丕称帝的条件已大为成熟。另外,据说他巧设七十二疑冢,为后世留下一个天字号的谜团。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病逝于洛阳。灵枢运回邺城,二月二十一日葬于西郊三十里处的高陵。

下葬之时,由汉副丞相、魏太子曹丕主持,在邺城举行了盛大隆重的悼念仪式。汉献帝刘协与阖朝公卿百官从许都专程前来致祭,魏国全体主要军政官员皆肃立陵前,邺城士农工商亦万众空巷,白衣白帽和白色的祭幛、白色的招魂幡汇成了白色的海洋。在沉缓的哀乐声中,曹操的灵枢徐徐送入穴内,闭紧墓门。

曹操的陵寝在磁县西南,距离漳清河不远,有许多土丘。大的方圆几十亩,小的也有几分。传说;这些土丘就是曹操为防后人掘墓,临终前遗命设下的七十二座疑冢。

曹操为什么要设七十二疑冢?这件事得从曹操的义子徐达讲起。

徐达是曹操在顿丘做县令时收下的义子。这人老实得多少缺点心眼儿。可是,曹操却很器重他,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每天,要他随从左右,寸步不离。为此,将士们都觉得奇怪:曹操那么多儿子,个个聪明伶俐,为什么却偏去宠爱一个缺少心眼儿的义子?背地里将士们这样叽叽咕咕,可当面谁也不敢向曹操问及此事,惟恐招来横祸。因为,曹操向来不乐意别人过问他的私情。

时间一长,曹丕、曹植和曹冲三兄弟对徐达渐生嫉妒。尤其是曹植,常生事戏弄徐达。徐达却没有任何感觉。后来,曹操得知了这件事,不但没有制止,反倒暗暗地乐了。其原因只有曹操自己清楚。俗话说,乐极生悲,事顺生祸。这话一点也错,就在这时候,曹操害了个头痛的病。说亲这病也怪,多少名医看过,都不见好转,一痛起来,满床打滚儿,什么药也不顶事。

曹操六十六岁那年,头痛病突然加重。曹操自知寿数已尽。一天夜里,他让人叫来曹丕三兄弟和徐达,先对曹丕三兄弟说:“为父已是死在眼前的人了,临终我啥也不想,只有一事不放心,外敌早已闻知我患病在床,想必是要趁机犯我边关。我本想派他人前去镇守,只是放心不下。想来还是命你兄弟三人,各去镇守一方。此去千万不可失守,不见为父亡命,万万不可擅自离开边关。”

曹丕三兄弟听了,齐声说道:“孩儿遵命!”

这时,曹操转过头来,对徐达说道:“你对边关事情生疏,就留在为父身边吧!’’徐达点了点头。就这样兄弟四人分开了。

徐达留在曹操身边后,头几天,见曹操头痛,他就落泪。后来,不知怎么来了想法,骑了一匹快马为曹操寻找名医。真是憨人无二心,两天后便从安徽毫县城北的小华庄,请来了名医华佗。

华佗看过曹操的病,说:“你这种病叫混胞沙,得打开脑壳才能治好。”

曹操一向疑心就重,听华佗这么一说,立刻沉下了脸,认为华佗是被人收买,趁机前来刺杀他的。于是,气急败坏地朝桌子上面一拍,喝道:“来人,把这刺客推下去斩了!”话音一落,进来几个武土,就把华佗推下去斩了。

华佗被斩的当天,曹操的病情加重。到了夜里,他让所有的人退下,把徐达叫到眼前,说:“看来为父的寿数已尽了,临终有一事想托我儿去办。”

曹操说:“第一件,为父早已在讲武城附近选择了一座墓穴,这座墓穴也已修好,内设了机关。为父死后就埋在那里。另外,你再造七十二处墓地,再做七十二口棺椁,都要一模一样。”徐达点了点头。曹操接着说:“第二件,真正盛殓为父尸首的棺,要在头天晚上,子夜时分秘密下葬,此事万万不可张扬。第二天中午,那七十二个棺椁要同时出。这之前不要告诉你三个哥哥和别人,让他们安心守边。待葬埋完毕,凡知我葬地的,一应全部杀尽,这时你再命人到边关告诉你三个哥哥。第三件,为父一生东征西战,论功有功,论享受也享受了。我死后,儿不必悲伤,也不要为我穿白戴孝。要是孝顺我,待你三位哥哥回来,就穿上大红大绿迎接他们。这样免得你三位哥哥过分悲伤,吃架不住。”

徐达依计而行。

曹操死后,徐达遵照曹操的遗命,料理起了后事。

出殡这天,都城里像开了锅一样热闹,城里城外到处花红柳绿,执事们伴着七十二口棺木,同时出殡了,只见一拨接着一拨,一队接着一队,有出东门的,有出西门的,有出南门的,有出北门的。人们看花了眼睛,曹操的尸体在哪口棺木里,谁也不知道。

安葬完毕,徐达通知三位哥哥。

曹植回来得最早,进城一看,见到处花红柳绿,立刻火冒三丈,问守城的卫兵:“这是谁的主谋?”卫兵说:“徐达将军的命令。”

曹植听了,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一口将徐达吞掉才解气。他正想找徐达出气,只见徐达穿红挂绿地迎面走来。曹植见徐达这身穿戴,二话没说,一气之下,拔出宝剑就杀了徐达。

这时,曹丕和曹冲回来了,曹丕见曹植杀了徐达,一下晕了过去。曹植、曹冲忙上前扶起曹丕,问:“哥哥!你怎么了?”

好一会儿,曹丕才睁开眼睛,说:“二弟!你正中了父亲之计,你今杀了四弟,你我兄弟怕就永远也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了!”

曹植听了,大吃一惊:“为什么?”曹丕说:“你想想就会清楚的!”

曹植略思片刻,如梦初醒,后悔莫及,不由泪如雨下,抱起徐达的尸体大哭起来。

第二天,以曹丕为主,兄弟三人一起在城南选择了一块好地,厚葬了徐达。

从此,曹操究竟埋在何处,就成了一个谜。

设七十二疑冢之事也多被后人看作是曹操权诈的个性之一。故有人说:“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家葬君尸。”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或瞒也,然千余年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乎,瞒之智,正瞒之愚也。”

其实,据资深历史学家之见,“七十二疑冢”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但是据曹操《遗令》来看,他对其死后之事还是做了些安排的,如通过他强调不可厚葬,对婢妾和歌舞艺人及遗物所做的安排及处理即可看出。

对不可厚葬的规定是:人殓时穿当时季节的衣服,因曹操生前有头疼病,很早就戴上了头巾,因此死后要求后人给他的尸体上戴着头巾;文武百官来殿中哭吊的,只要哭十五声,安葬完毕,便脱掉丧服;驻防各地的将土,都不要离开驻地;官吏要各守职责;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曹操要求简便办理丧事,一是为了避免铺张浪费,二是为了不影响文武百官的日常工作,防止局势出现动荡,不难看出曹操是从大局着眼的。他还一再要求薄葬,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所谓“遵古”,即遵守服孝和用金玉珍宝陪葬之类的古礼。东汉以来,厚葬成风,虽有不少《遗令》或《终制》提到要薄葬,但大都不过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贯彻执行。曹操却一再明令薄葬,这对移风易俗,对减轻人民负担,无疑都具有积极意义。当然,曹操这样做,肯定包含着防止被盗墓的考虑。因为董卓之乱以来,蜂起争雄的各路军队经费严重不足,纷纷打盗墓的主意,袁绍、曹操都午过盗墓的勾当。曹操一定亲自看到过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曹操没有明说这一点,但后来曹丕却是明说了。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十月曹丕在《终制》中要求他的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无施苇炭(按墓中施苇炭为求干燥),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儒玉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病哉!祸由乎厚葬封树”。因此,曹操遗令薄葬,是兼有公私两重考虑的,这样做于国于民于己都有好处。对婢妾和歌舞艺人做了安排,对一些遗物也做了处理。要求将婢妾和歌舞艺人安置在铜雀台,好好对待。在铜雀台的正堂上安放一张六尺长的床,挂上灵幔,早晚供上千肉、干粮之类的祭品,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向着灵帐歌舞。要经常登上铜雀台,看望西陵墓田。余下的熏香可分给诸位夫人,不要用来祭祀。各房的人没事做,可学着编织有丝带饰物的鞋卖。自己一生做官所得的绶带,都放到柜中,遗留的衣服、皮衣,可放在另一柜中,不行的话,曹丕兄弟可一起分掉。曹操显然不希望自己死后很快被忘掉,因此对如何祭祀等问题做了细致的安排。对遗物的处理不免显得琐屑,对妻妾儿女的顾念又不免显得儿女情长。

这一点曾引起后人的非议,如陆机就在《吊魏武帝文》中说:“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惜内顾之缠绵,恨末余之微详。”意思是感情像这样受外物的牵累,对家事的顾念如此悱侧缠绵,在《遗令》中嘱咐如此细致详明,对曹操这样叱咤风云、英雄一世的人物来说,不免显得太不相称了。其实,顾念妻室儿女和身边的一些琐事,对一个临死的人来说是难以避免的,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据陆机《吊魏武帝文》,曹操临死时成年的儿子在身边的有四个,但曹丕因留守邺城,不在其数。曹操最小的儿子是曹干,为陈妾所生,三岁时,陈妾死,曹操让王夫人抚养。曹操病重时,曹干五岁,曹操为此专门给曹丕留下一道遗令: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陆机为此在《吊魏武帝文》中写道:“伤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爱子托人。”说曹操过去是以天下作为己任的,而现在却要把爱子托付别人,对此也寄寓了很深的感慨。在他眼前似乎反复变幻着寓意深长的八个大字“千秋功业,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