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81

第81章 霸经81人和二字可以谋

虽杀人之多,但从不杀降,让更多的智能之士归附于吾,共图天下。

——曹操

曹操在军事上表现出非凡的才能,熟读兵书,并能将其运用于军事实践。使自己的军事力量不断地发展壮大。其中“不杀降,善待降兵降将”这一法则收到了奇效。他收降的黑山军、青州军一直是他的主力部队之一,在争霸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曹操除初期起兵,为报父仇大开杀戒外,一般不杀降。

人在面临绝境时,大多有三种状态。一是坐以待毙;二是全力挣扎,以死相拼;三是竭尽自己的智慧,积极地寻求摆脱的办法。第二三种状态给那些暂时得势的征服者以深刻警示,就是斩草除根固为重要,但“置人于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弹力,有可能会瞬间成败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经把被征服者置于必败之险境的同时,必当考虑要给其留有一点“生”的余地,以期避免其以死相拼导致的反弹力而可能引起的角色互变。曹操是有置于死地而得胜经历的人,但他差一点也犯了让别人能够置于死地而得胜的错误,这一点则多亏采纳了堂兄曹仁的意见。

河北平定之后,曹仁跟随曹操包围壶关。曹操下令说:“城破以后,把俘虏全部活埋。”连续几个月都攻不下来;曹仁对曹操说:“围城一定要让敌人看到逃生的门路,这是给敌人敞开一条生路。如果你告诉他们只有死路,敌人会人人奋勇守卫。而且城池坚固粮食又多,攻它则会伤亡士兵,围守便会旷日持久:整日陈兵在坚城的下面,去攻击拼死命的敌人,不是好办法。”

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城上守军投降了。

乱世之主,一生百战,胜败在所难免。而每一战的胜利,都可能有一批降者,如何对待降者,霸主们或杀或留,自有一番主张。虽然对于降者斩尽杀绝的做法,可以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但是英明的霸主往往是不杀降的。

曹操一生不杀降的事很多,收编青州黄巾军即为其一。

曹操打败于毒的黑山军后,在兖州东郡有了立足点,做了名副其实的东郡太守,名声大震后,采纳陈宫策略,决定先平定黄巾,再图取天下。于是曹操向青州黄巾军发起进攻。当黄巾军退至济北时,已是寒冬十二月,衣食接济很困难。曹操敦促黄巾军投降。经谈判后,黄巾军数十万人向曹操投降,愿意接受他的指挥。曹操非常高兴,宣布既往不咎,一个也不加伤害,将其中缺乏作战能力的老幼妇女,全部安排在乡间从事生产,挑选其中精壮者五六万人,组成“青州军”。

这样,曹操的军事力量大增,他终于有了一支同其他势力抗衡的武装队伍。

同时,对于像张绣那样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曹操多次南征,并致使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在南征中丧生的投归者,也不计较其杀子侄及爱将之仇,并表示热烈地欢迎,立即任命他为扬武将军,表封他为列侯,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为己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张绣为曹操打败袁绍立下了战功。

因此曹操的一生,虽然杀了很多人,但他的不杀降,确实是为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宽阔胸怀和不计私怨的品格,从而为曹操取信天下,争取更多的智能之士归附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肯定。他在读《魏书·刘表传》时写了两条有关曹操的批注。《魏书·刘表传》裴松之的注中,有一段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一些宗族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到此注,对“皆斩之”的做法是不赞成的,所以,他在“皆斩之”三字旁画了粗粗的曲线,又在天头上写下了这样一条批语: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毛泽东的这条批语,表明了他对曹操“不杀降”的赞许。

毛泽东一向反对杀降,反对杀俘虏。这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充分表现出来,对俘虏兵不虐待,不搜腰包,是不杀降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