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曹操
“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一生霸术中的精华。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来实现控制中央朝廷及天下诸侯的目的?他实施了以下的若干步骤:
1.奉天子以令不臣。主要以战争的手段扫灭群雄,开疆拓土,以武力威慑朝野。
2.削弱刘氏王朝。
3.以自己的全班人马控制中央政府。
4.确立魏国事实上的中央帝国的地位。
关于奉天子以令不臣,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乃至其用霸王之术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他集权而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的基础、背景与手段,重要的就是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是控制中央朝廷。其实,在曹操把献帝迎进许都时,他已控制了朝廷。只是当时尚有汉朝的旧臣,且曹操自己的势力也不大,因而对内控制不甚完全,对外也须妥协,比如把大将军让给袁绍。但实际的控制力是既切实,程度又日益彻底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虽让出了大将军职务,任骠骑将军,但实际仍然总揽朝政,“录尚书事。”因为东汉制度,尚书台为事实上的宰相府。那就是说曹操自将献帝接到身边,他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当他不在的时候,这一职能就由他的主要谋士尚书令荀或行使。随着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曹操也就觉得必须更严密的控制朝廷,以便自己更能言出法随,令行禁止。于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以献帝名义废除三公职位,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这在体制上是恢复西汉做法。丞相为皇帝手下第一大臣,总理全国军政大事,御吏大夫为丞相副手。武帝以后,丞相府和御史府的实权转到尚书台,东汉朝廷体制即无丞相、御史大夫,实权在大将军手中。东汉又设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实为闲官并无实权。曹操恢复丞相一职,献帝又命他任丞相,而不是当初被袁绍要去的大将军。这表明曹操要把朝廷大权从名到实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与自己任丞相一职配套,曹操建立起自己的丞相府工作班子,分别以崔琰为丞相西曹掾,主管丞相府内官员任免事宜;以毛为丞相东曹掾,主管二千石以下政府和军队中官员的升降事务,以司马朗为主簿,以庐毓为法曹议法令,主管政法刑律事宜,征司马懿为文学掾,主管选拔人才等事务。
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任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及丞相副,也同丞相府一样,建立完整的工作班子。
这一步步,看起来只是形式的,实际是围绕权利占有而进行的。可以看出曹操为集权,为巩固政权并使之长治久安的深远用意。
曹操为求控制朝廷,确立魏国为实际上的中央帝国地位,其重要的举措便是建立国上之国。这个国上之国不同于王侯封国的国中之国。这是确立魏国的实际上的中央帝国地位。因为曹操是魏王,那就是曹操事实上是天下之主。并且这一举措在曹操日益严密控制中央朝廷的过程中,也随之完成。
在建立国上之国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在消灭袁绍的河北势力后,曹操就将冀、青、幽、并四州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献帝任他为冀州牧,他就在邺城建立起自己的霸府。
第二步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献帝下诏把天下十四州合并为九州。
这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魏国设置丞相以下群臣百官,也就是说这时曹操就只差个皇帝的头衔了。进封魏国公加九锡为曹操求之不得,早一年因荀或反对,曹操将荀或逼死,不再有人敢反对,曹操自然做作推让的姿态,如上《让九锡表》《辞九锡令》,群臣自然一起劝进,这样,曹操方情到理到地接受了。
七月在魏国邺城建立魏国社稷,即帝王祭祀土神、谷神的场所,又建魏国公宗庙,相应改制朝会宴飨礼乐。曹操又授意献帝娶其三位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为贵人,一年后,曹节为皇后。这自然也是曹操控制、监视献帝的一种策略。,
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令、侍中和六卿。曹操自己循西汉制做丞相,而在自己魏国中又遵东汉制设置尚书令,这意味是极其深刻的。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正月,曹操首次举行耕种籍田的仪式。籍田即天子与诸侯征民力所耕种的田。此举表明曹操重农守本之志,同时表明魏的分封国地位确立。到此,可看作曹操建国计划第三步的完成。
下一步就是曹操把他自己变为一个只是没有皇帝之名,而尽有皇帝之实的能够摆布天下的真皇帝,这样也就实现了他的“国上之国”的目的。
同年三月,献帝把曹操的地位提高到诸侯王之上。
建安十九的三月,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持节,赴邺城宣诏:魏公曹操朝会时位列诸侯王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远游冠形如皇帝的通天冠,只是前无“山述”。按汉仪,只有皇太子和诸王才配享有金玺、赤绂和远游冠,魏公曹操得到它们,表明已为晋封魏王造了声势,只待正名。
十一月,伏皇后被废黜。
建安二十年九月,献帝授予魏公曹操分封诸侯、任命郡守国相的权力。以前,封侯授官在形式上由曹操举荐、献帝批准,而实际上是由曹操说了算。现在连形式上的程序也完全取消了,曹操从法制方面得到了国家最重要的组织、人事大权。十月。曹操设置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这4等爵位,与原有的列侯、关内侯共6等,以奖赏立军功者。如此,得官爵者无不感恩图报,心中只有魏公而无汉天子了。
建安二十一年三月初三,曹操效法的历代帝王,春耕前亲自耕种“籍田”,以奉祀宗庙、劝率天下之人重农务农。
五月,献帝下诏,晋封魏公曹操为魏王,命使持节代理御史大夫、宗正刘艾奉诏书、传国玉玺等专程前往邺城举行封王仪式。按汉仪,中央政府发给郡守国相铜虎符和竹使符。铜虎符为铜质虎形之符,是调发军队的凭信,各分其半,右留京师,左予郡守国相,调兵时派人合符,符合方可发兵。竹使符由在5寸长的竹箭上镌刻篆书而成,用于“出入征验”,即作为机要通讯的凭证或使者的身份证。曹操职兼州牧,得金虎符,其效用与铜虎符一样。因许都政权的军队就是曹家军,故献帝授予曹操兵符等于从制度上承认曹操有调兵权。
曹操依旧“上书三辞”,献帝循例“诏三报不许”。献帝又亲手写诏书以表诚心。
汉朝立国之初,高祖刘邦在诛杀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异姓王之后,曾宰白马与群臣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故此后未见有汉天子正式策封的异姓王,曹操可谓两汉四百年来第一人。
八月,曹操任命大理钟繇为魏国相回,以此为开端,全面进行巩固其魏王政治地位的活动。建安二十二年四月,诏命魏王曹操在其仪仗队里设置天子的旌旗,允许出入王宫之时按天子的规格警戒清道。五月,曹操修泮宫于邺城之南,准备恢复太学,以之为魏国的最高学府,培养曹魏政权的各级后补官僚。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魏国的御史大夫。十月,诏命曹操的王冕上缀12旒——像天子一样在冠冕前后悬挂12串白玉珠,坐天子所专用的金根车——套6匹马拉的朱红色御车,置五时副车——像天子出行时有青、白、红、黑、黄五色装饰的马车跟随,同时正式批准曹丕为魏国王太子。
从建安十七年至二十二年,曹操按计划分步骤在体制方面从献帝手中转移权力,完成了建立曹魏王朝的全部准备工作。魏王的政治地位仅仅是在名义上比汉献帝刘协低一等,实际上他却早已执掌了汉朝中央政府的所有大权。刘氏天下早已易姓为曹,曹操才是真正的皇帝,汉献帝只不过是曹皇帝若隐若现、若明若暗的一个影子而已。
然而,曹操并不打算正式称帝,因此他要尽力设法维持与献帝在表面上的君臣关系。例如,他向献帝贡奉御物即达14次之多,每次不少于30种。曹操本人生活俭朴,却竭力让献帝一家人奢侈享受,自有深意蕴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