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亘古一霸主曹操霸经108章
4873600000093

第93章 霸经93文姬归汉,功莫大焉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也。

——曹操

曹探父子与建安诸子共同创建安文学,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当然是曹操,曹操把这些有才能的文人,特别是建安七子(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汝南应埸,东平刘桢),都网到身边,置于麾下,不仅为他们提供创作条件,而且言传身教,或令其与自己的儿子共题作文,或以自己的诗作示众。因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建安时代的文风,虽然从根本上说是时代使然,但与曹操的提倡和无形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不妨说,所谓“建安风骨”,首先就是曹操的诗文风骨。

如论建安时代颇负文名、且与曹操紧密相关者,不能不论及蔡文姬和她的凄绝感人的《胡茄十八拍》。

蔡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是汉代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史载: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李催、郭汜在长安作乱,河东区也陷入兵荒马乱中。蔡文姬因丈夫亡故,又无子嗣,打算返回娘家避难,不幸在途中连人带轿被胡骑兵有劫走。因闻其为蔡邕之女,不敢杀害,更因蔡文姬美丽又富才华,匈奴左贤王深爱之,乃收之为妾。其后蔡文姬滞留胡营十二年,并和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

曹操和蔡文姬碰面,已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事了,五十三岁的曹操这时已成为北方第一雄主,并身居汉朝廷的宰相之职。或许由于统辖的地区已广及河东郡,使曹操想起陈留的故友蔡邕,更得知蔡邕家人均在乱兵中遇难,只有蔡文姬滞留于左贤王廷中。曹操想起那位可爱的女娃娃,算来也已是二十八岁的妇人了。

于是曹操先派人探询蔡文姬本人有没有返回中原的意愿,得知文姬有意回国,乃以大量黄金,软硬兼施的从左贤王手中赎回了蔡文姬。

从蔡文姬日后所写的《悲愤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乱世儿女之悲哀和无奈。也许她在左贤王宫中过着尚属幸福的日子但深爱中国文学的蔡文姬,思乡情切,根本无心享受异族的王廷生活,不得不和自己亲生的爱子分开。

儿前抱我颈,问母何欲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愿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进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每当读到这些无奈的诗词。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曹操在赎回蔡文姬后,便以父执辈的身分为她作媒,许配给屯田都尉董祀。但即使只是短期间的接触,曹操对蔡文姬过人的才华及美色,必定印象深刻。而蔡文姬也深感这位当朝丞相特有的热情、亲切及英雄气概,当然曹操的文学天才,也必让蔡文姬深感惊讶而敬佩不已。曹操决心整理故友蔡邕的著作,由于能完成这项工作最适合的人便是蔡文姬。这两位相差二十余岁的异性朋友,就此展开十余年的柏拉图式精神交谊。

《后汉书·茅祀妻传》有如下记载: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董祀为屯田都尉,触犯法令当判死刑,蔡文姬为救丈夫,亲自晋见曹操求情。这时曹操正接见公卿名士及远方使者,相府中满堂宾客。但一听说蔡文姬求见,曹操立刻停止宴客,并当场向宾客宣布:“蔡伯喈(蔡邕字)女在外求见,现为诸君引见之。”

蔡文姬进入相府,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满堂宾客为之动容,曹操也深表同情。

曹操说:“你提出的辩词虽情有可原,但判刑的文状已发出去了,为之奈何?”

蔡文姬可一点也不放松,进而表示:“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为何爱惜快马,而不肯派遣急使,去救一垂死之生命呢?”

曹操不得已,立刻派遣快骑,追回董祀处刑书,并减轻其刑。当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文姬衣服单薄,立刻赐以头巾履袜。

解决了董祀的问题,曹操便正式接见蔡文姬。闲谈中,曹操问道:“闻说夫人家中,有不少你父亲留下的书籍,其中的内容可还记得。”

文姬对答说:“过去父曾留下作品四千多卷,但由于战火 蹂躏,流离失所,大部分都遗失了,如今我还能够记诵的大概只有四百余篇。”

曹操非常高兴地表示:“那么我派十个书吏去帮助夫人,把它誊写出来如何?”

蔡文姬说:“妾闻男女有别,礼节上是不可以由我口述,而请书吏写的。请给我纸笔,由我直接写下来好了。”

于是亲笔缮写,四百余篇皆无遗误。

能够独自追忆亡父四百余篇遗作,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是个极有天赋的文学家和诗人。可惜他的诗文作品留下来的仅两篇。其中之一是离开左贤王返回魏时,亲自作的《悲愤诗》,其二是有名的琴曲《胡茄十八拍》。《胡茄十八拍》描述了蔡文姬个人的不幸遭遇,凄绝感人,现选录如下:

第一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离断,地不仁兮使我逢时。

干戈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乘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第三拍越汉国兮人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擅为味兮枉遏我情。弊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十拍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卫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深悲兮泥成血。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驯驯,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悉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

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第十六拍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

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一百零八句。诗人首先用极其真切的语言史诗般的描述汉末战乱之苦,接着叙述自己没入匈奴的思乡之情,然后将发自内心的恋子之情,喷发纸上,肝胆俱裂,最后写归汉的感受和遭遇。

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和《悲愤诗》熔个人遭遇、社会动乱于一炉,感情进发,盛极悲凉,凄绝动人。当代文学家刘大杰认为,《悲愤诗》“笔力深刻,概括性很强,与曹操的《蒿里》、王粲的《七哀诗》有共同的特色。”

蔡文姬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动人之作呢?第一,固然是悲惨的身世使然,战乱中的痛苦遭遇和异域的生活感受丰富了她的创作内涵。第二,汉魏文风,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的影响。第三,自然是甚得家传之精,功底厚实之故。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除第三点外,其他两点都与曹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妨说,蔡文姬虽非建安七子,未曾直接受制于操,但其创作成就都同七子一样与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曹操,很难想像蔡文姬会有《悲愤诗》和《胡茄十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