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曹操
“既得陇,复望蜀”是光武帝刘秀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后汉书·岑彭传》记载,建武八年(公元32年),岑彭跟随刘秀讨伐陇西的隗嚣。攻下天水后,隗嚣逃往西城,刘秀又进围西城。这时,占据蜀地的公孙述派大将李育前来救援隗嚣,驻兵上邦。不久,刘秀因事要先回洛阳,临行给岑彭写了一封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意思是要岑彭在攻克西城、上邦后乘胜前进,进攻盘据蜀地公孙述。后来,公孙述和隗嚣相继被消灭了。
事隔一百八十三年,霸主曹操借用这句话,可是意图却完全相反。
建安二十年,嘈操亲自带兵西征,虽然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但仍很快打败张鲁,平定了汉中之地。曹操当时心满意足,在汉中各郡高置太守、都尉,重赏将士之后,便要勒马回师。这时,主簿司马懿急忙前来劝曹操:“要趁我军士气正旺,而刘备刚刚夺得西川,立脚未稳,人心未附的有利时机,火速向益州进兵,打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刘备必然失败。” 曹操听了司马懿之计后,非常感慨地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意思是不同意进军。
这时主簿刘晔也出来劝谏。刘晔乃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颇有谋略,一向善于鉴人的汝南许劭不轻易称许人,却称赞刘哗有辅佐世主的英才。他归服曹操后,在平定汉中时立下大功。这时他见曹操不趁势拿下四川,立即劝谏说:“明公当年用步兵五千,就敢率领他们去诛灭董卓。后来您又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您已经十成中并兼八成了,现在您威震天下,势慑海外。如今又夺取汉中,蜀人已望风破胆,魂不守舍。蜀地只要通过传布檄文就可以平定。刘备,是人中的雄杰呀!他虽有度量、谋算,但步调较为迟缓,他得到蜀地的日子还浅短,蜀中的人心还没有完全依靠他。而今新破汉中,蜀地人心震恐,这是一种不攻自倒的形势。以曹公您的神明,借着蜀中这种倾倒的形势而用天兵压过去没有什么攻打不下的。现今如若稍稍松缓一下,诸葛亮对治国很精通又担任丞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充当战将,蜀民之心既已安定,再据守险要,就不可再侵犯了。如今不攻取,必定为今后留下祸患。”曹操不在意地说:“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于是不纳司马懿、刘哗之计,亲自带兵而回,只留夏侯渊驻守汉中。
由汉中长驱人川,历来是兵家乘势之举,如果不取蜀川,汉中就有危险,曹操不赞成在得到汉中后进而进攻益州,而是主张采取慎重态度,暂时按兵不动。这一错误决策留给曹操的教训实在太大。
曹操回许都的第二年,受“魏王”之爵。一日,得知刘备派张飞、马超屯兵下辨,立即命曹洪领兵五万前往助战。曹洪令张邰、夏侯渊各据险要。张合进兵攻张飞,被张飞用计夺了其所守的瓦口关,接着夺取天荡山。
曹操见汉中形势危急,便起兵四十万亲征。军至南郑,便令夏侯渊出战,不料在对山被黄忠砍为两段。蜀兵乘势攻占了定军山,又夺了曹操北山粮草。很快曹操又失去南郑,退守阳平关。此时张飞截了魏军粮车,曹操便亲自提兵与蜀兵决战,大败之后,逃至斜谷口。;
曹操在斜谷口,欲要进兵,被马超拒住;欲要退兵,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随口传出“鸡肋”口令。杨修因此主张退兵,曹操恼羞成怒,杀了杨修。次日,兵出斜谷口,结果大寨被劫,曹操被射断门牙两颗,于是尽弃汉中奔回许都。这次斜谷口之遭遇,由于有被杨修说破含意的“鸡肋”口令一说,所以后人有“当初得陇不望蜀,而今斜谷叹鸣肋”之论。
曹操已得东川,不思再取西川的行为,即所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的人生态度,似乎不合曹操性格。因为“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毕竟是对常人的劝告,所谓“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对曹操就不适用了。从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得陇望蜀”应该是竞争中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及时乘势追击,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后患的策略。如果这样,那么曹操的得陇不望蜀的作法无疑是错误的。
从曹操的言谈中还可以看出他不肯进兵西川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畏惧艰险,是对西川的战略位置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加之在这次平定汉中的进军路上,曹操见山势险恶,林木丛杂,当即就引军回寨,并对许褚、徐晃说:“吾若知此处如此险恶,必不起兵来。”又说:“这真是个妖魔鬼怪住的国度。有他和没他,又能有什么关系?我军缺少粮食,不如速速回师。”汉中之地如此险恶”,西川之地如何呢?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肯定比汉中更加险恶。原来只是听说,现在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对西川自然心生畏惧。
作为有雄心壮志的统帅,应该是知难而进,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去夺取胜利。而不应该畏惧艰难,退缩回来。
由于曹操“得陇不再望蜀”,留下了祸患之根,最后给自己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有势不乘,坐失良机,给了刘备喘息的机会。刘备很快就羽翼丰满,力量强大,不但“不可犯”,而且要前来进犯;这是曹操始料不及的。更出曹操所料的是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竟然自称汉中王,直接与自己相抗衡。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曹操这次失误有相当的关系。
对于刘备其人,曹操是很清楚的。当年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除了曹操自己之外,刘备被看做是唯一的英雄。曹操夺取东川时,刘备也刚刚夺取西川。刘备夺取西川之后所带来的后果,曹操不会不知道。刘哗也说得很清楚:“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
其次是损兵折将,丢失汉中。
按理说,汉中之地不仅是曹操含在嘴里,而且也是吞到肚里的肥肉。曹操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刘备却来虎口拔牙,自己硬是被赶出了汉中。
总之,曹操既取汉中而不入蜀是其一生中不亚于赤壁之败的又一次历史性错误。造成这次错误决策的根本原因是曹操急于巩固和发展朝中权力,急于回朝筹划晋爵为王(回邺三个月后),进而“设天子旌旗,出人称警跸’’(一年后)和戴上“十有二旒”的天子才能戴的冠冕,“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一年半后)。
果如司马懿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自此之后,刘备、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把汉中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紧紧地扼住了益州的出入门户;曹操贝枞此陷入被动挨打局面,从外线主动进攻转为内线被动御敌,以至不仅再无谋蜀的机会,而且保留已得的地盘也陷入困难,从而也为子孙谋取统一大业之举留下了难以逾越的沟坎,穷于防御,而无进攻之力。,惜哉,“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司马懿语)。嗣后,我们看到的就完全是被动作战了。历史的结局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结果,因而也是检验历史人物谋略、决策及其行为是否正确的标尺。
曹操自汉中回邺,永远失去了再次谋蜀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的军事失败,统一中国的愿望彻底化为泡影。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总体上是肯定、赞扬的,但也是实事求是,有功说功,有过说过。曹操毕竟是功大于过,毛泽东也不回避曹操的失误。1966年3月,在杭州的小型会议上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哗、司马懿建议他打。刘哗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这个人很行,打了袁绍,特别是打过乌桓,进了五百多里,到东北迁安一带,不去辽阳打公孙康。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要谋害公孙康,公孙康杀了袁尚兄弟送给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