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虽贵为皇帝,但作为父亲,宠爱自己子女也是人之常情,因此每年都要给诸子赏赐大量的物品。贞观六年,将女儿长乐公主下嫁给长孙冲。太宗特别宠爱这个女儿,加之又是皇后亲生,因此嫁妆比较丰厚,相当于自己的妹妹永嘉长公主嫁妆的一倍。魏征认为此事不妥,上书劝谏。太宗觉得魏征的话很有道理,但又怕皇后知道后不高兴,遂把魏征的话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听后感叹地说:“我平时常听说陛下很器重魏征,却不知是什么原因,今日看到此事,才知道他真是一位社稷重臣!我与陛下为结发夫妇,也得到陛下的尊重与爱抚,即使这样,每次说话都要观察陛下情绪的好坏,不敢轻易触犯威严,何况君臣之间呢?魏征能做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陛下不可不从。”太宗夫妇不仅很快纠正了此事,为了感谢和鼓励魏征,还赐钱四百贯、绢四百匹。
礼部尚书王硅的儿子王敬直娶了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为妻。由于是公主下嫁大臣之家,自然无人再敢按照规定的媳妇见公婆之仪行事,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并非唐初如此。
王硅认为,太宗动辄以礼法行事,自己带头恢复这种礼仪,当不会受到责怪,还能收到示范和宣传效果。于是,他与其妻在正堂而坐,令南平公主亲执算中行盥馈之礼,礼成而退。太宗得知此事后大加赞赏。从此以后,凡公主下嫁,只要有公婆在世的,都要行此礼仪。这件事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维护旧礼节的问题,实际是媳妇能否尊重公婆的社会问题,对出身于高门或优裕家庭的女子尤为重要。唐太宗能支持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太宗按照唐朝制度,在诸子很小的时候就封了王,并赐予封户,建立王府,设置王府辅导之官。他对诸王政治上要求很严,培养他们的各种才干,但在生活上却给予种种优待,赐予大量物品。马周对太宗的这种做法颇不以为然,上疏指出:“汉、晋以来,在诸侯王的问题上有许多教训,历代君主对这些教训都是熟知的,但是溺于私爱,故有前车之鉴而后车不改辙。今日诸王宠遇之恩有的过厚,很容易导致恃恩骄纵的事发生。往昔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等到魏文帝即位,对曹植防范甚严,如同狱囚,就是先帝施恩太多而引起的。何况皇帝的儿子不愁富贵,有封地食邑,锦衣美食,何必每年再厚加赏赐。俗语说:‘贫不学俭,富不学奢’。陛下创建大业,难道只是为了安置好自己的儿子?应该从长远考虑,制定一个办法,使万代遵行。”太宗非常赞赏马周的这种看法。
马周的上述言论实际上有所专指。吴王李恪,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门第很高,加之李恪有文武之才,唐太宗常说这个儿子很像自己,甚至一度有立为太子的打算。魏王李泰,是长孙皇后亲生,有文学之才,太宗非常宠爱,专门为他设置了文学馆,任其自选学士,由于李泰身体胖大,特许他乘小舆人宫上殿。马周的上疏中所指的恩宠过厚的皇子,就是指这两人。太宗虽然有所偏爱,但他还是能听从臣下的意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免对儿子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助长他们的骄纵奢侈习气。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把李恪、李泰和自己的几位兄弟召来,以历史上帝王子弟骄逸不法,导致败亡的事例,教训他们注重德行修养,不要与人争富贵,并告戒说:“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这一年,太宗命吴王李恪为安州(今湖北安陆)都督,晋王李治为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都督,纪王李慎为秦州(今甘肃秦安西北)都督。
在他们即将赴任时,每人赐书一封,以相告诫,并说:“我本来想给你们赏赐珍玩等物,恐这样将会使你们骄奢不法,还不如赠以此言(指书信)更好些。”
吴王李恪在安州都督任上,多次外出畋猎,损害了百姓的庄稼,侍御史柳范提出弹劾,太宗毫不留情地罢去了他的官职,并削减封户三百户,作为惩罚。太宗认为,吴王犯法,辅佐之官不能及时匡正,也有责任,欲将安州长史权万纪治罪,经人劝谏而释放。太宗这样做,目的是督促辅导诸王之臣尽职尽责,使皇子们少犯或不犯错误。吴王李恪被罢官后,太宗召他回京师,教育他说:“父亲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儿子能忠孝则很好,若不遵教诲,触犯礼法,必然招致刑戮,父亲虽然爱子心切,也不能枉法徇私,那时就不好办了。
作为大臣和皇子都要谨慎行事,约束自己的行为。”后来李恪吸取了这次教训,再也没有犯过类似错误。纪王李慎在地方任职期间,多行善政,得到人们的赞扬,后来又调任襄州(今湖北襄樊),由于政绩突出,当地“百姓为之立碑”。太宗得知后非常高兴,特意下诏进行勉励褒奖。
太宗为了使自己的儿子更顺利地成长,得到更好的教育,对于给皇子选择辅导之官非常重视。太宗曾经明确地谈论过为皇子们选择师傅的意义,他说:“有智慧之人,自然不会轻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但是,一般的人就不是这样,环境与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周成王由于有周公、召公为太傅,日闻礼法、仁德,所以就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为师傅,教以刑罚,后来即位就诛功臣,杀亲族,残暴不仁,很快覆亡。可见人的善恶都是由于教育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朕要为太子、诸王选择贤人为师傅,使他们懂得仁德、礼法,以利于他们顺利成长。”太宗还命近臣都要多多留意,访察正直忠信之臣,各举荐二三人,以供自己选择。
先后为诸王、太子充任过师傅的有:李纲、王硅、马周、岑文本、于志宁、杜正伦、李百药、张玄素、孔颖达、权万纪等人,都是正直忠信之人,尽职尽责,受到太宗的器重。如太子少师李纲,“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李百药曾撰《赞道赋》,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孔颖达撰《孝经义疏》,用于教导太子、诸王。
太宗为使诸子知书达礼,还效法古人,提倡尊师重道,他命礼部尚书王硅兼任魏王李泰之师,又令宰相房玄龄向魏王转达他的旨意,说:“卿宜语泰,每对王硅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太宗还改定礼仪,以保证师傅的尊崇地位。
他对长孙无忌、房玄龄说:“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下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规定:三师到东宫,太子要出殿门迎接,并先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进门要让三师先人。三师坐,太子才能落座。太子给三师写书信,前头一定要有((“隍恐”二字,最后有“惶恐再拜”字样。
贞观四年,太子少师李纲患脚疾,步行不便。太宗赐以步舆,命三卫士之轮番抬舆人东宫,又下诏令太子引上殿,“亲拜之”,以显示尊重师道。李纲为太子讲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所谓“问寝视膳”,是《礼记》记载的一个故事。说周文王为世子时,每天要三次向父亲王季问安:
鸡鸣时就穿好衣服到寝室外问睡眠如何?中午、晚上,都要问安,吃饭时要亲视食物的冷热,饭后还要了解吃了多少,胃口如何?通过这类教育,使得太子与诸王懂得封建伦理纲常,以达到统治阶级内部协调与和睦的目的。
另唐太宗对待亲属也像对待子女一样要求颇严,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从不轻授官爵。他刚即位不久,就把宗室中封为郡王而无功者,全部降为郡公。江夏王李道宗十七岁时就追太宗南征北战,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了许多战功,后又与李靖等人率军平定吐谷浑,就是这样的功臣,一旦犯罪,太宗也决不宽容。贞观十二年(638年),李道宗因接受贿赂被捕下狱。太宗惋惜地说:“道宗俸禄甚多,又得到很多赏赐,家有余财,却如此贪婪,使人嗟惋,又使人鄙视。”遂下诏免去他的官爵,削去封邑。李道宗知错就改,在征伐高丽的战争中屡立功勋,晚年自请授以闲职,好学不倦,敬贤礼士,“不以地势凌人”,受到舆论的好评。
太宗虽然诛杀了建成、元吉二人,那是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所决定的,对于政治家来说也是司空见惯之事,不足为奇。但他对于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珍惜的。建成死后,太宗在兄弟中年最长,又是皇帝,所以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诸弟的责任。他为诸弟选择正直之臣为师,与自己的儿十一样严格要求,又时时将诸弟召来,为他们讲授骄奢必亡的道理,告戒他们勤奋学习、亲君子、远小人。
高祖第五子李智云,十四岁时被隋朝官吏所杀,高祖与太宗都非常痛心,遂以太宗子李宽为他的后嗣。李宽死后,太宗又以宗室李世都子李灵龟司嗣。太宗第十一弟韩I李元嘉,为宇文昭仪所生。贞观六年(632年),昭仪死,元嘉当时年仅十五岁,涕泣不食,太宗怜惜其弟年幼,多次劝解安慰。元嘉好学,收藏书籍达万卷,生活俭朴,如同一般土大夫家,与兄弟友爱,相见如布衣之交,这一切都深受太宗的赞扬,对他优礼有加。太宗十四弟霍王元轨,少年多才,深受太宗器重,魏征也对他大加称赞,太宗遂为他娶魏征之女为妻。
元轨不仅文才出众,武艺也非凡,有一次他随太宗打猎,箭不虚发,太宗高兴得抚着他的背说:“汝武艺过人,恨今无所施耳。当天下未定,我得汝岂不美乎!”元轨前后数次出任刺吏,每到一州,政事委于长史、司马,自己谨慎自守,闭门读书,从不扰民,与贤人往来,如布衣之交,不仗势凌人。有人曾问与元轨交往颇深的徐州(今江苏徐州)布衣刘玄乎:“霍王有何长处?’’回答说:‘‘无长。”问者感到很奇怪,刘玄乎解释说:“人有所短,才能见其长,至于霍王,无所不备,你让我怎么回答呢?’’可见元轨的口碑之好。正因为如此,太宗对)c轨“宠遇弥厚”。
太宗的七弟汉王元昌,为州刺史时,多次违反法度,太宗曾经下诏严加谴责,元昌不但不思改过,反而更加怨恨。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经查证,元昌也曾参预密谋。太宗不忍诛杀,打算特赦免死,李世劫、高士廉等人认为天子应以四海为家,万姓为子,用法公平,不能徇私,力主诛杀元昌。太宗不得己,只好将元昌赐死于家中。
高土廉为太宗之妻长孙皇后之舅,参预过玄武门之变,为太宗的心腹大臣。太宗即位后任他为侍中,在贞观初年的拨乱反正中,他出力甚多,威望很高。就是这样一位重要大臣,一旦有误之处,太宗也不轻易放过,必加惩处。有一次,黄门侍郎王挂有密表需要上奏太宗,交给高土廉代为转达,高土廉扣留密表不奏。事发后被太宗从宰相降为安州都督,又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高士廉在蜀中移风易俗,发展水利,兴办教育,政绩突出。太宗见他能改过,且政绩不凡,遂又把他调入朝中任吏部尚书。
长孙无忌是太宗的妻兄,少年时就与太宗相友善,太宗从河东进军关中时他来相投,此后跟随太宗长年征伐,立有功劳,玄武门之变时,他力主先发制人,并参预了玄武门的战斗,故深受太宗器重。贞观元年,太宗因念他是外戚,又有功勋,早就想用他为宰相,只因时机不到,只好暂时忍耐。这年六月,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死,七月,太宗遂任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宰相)。长孙皇后认为,自己贵为皇后,家族地位已经非常尊贵了,兄长再执国政似乎不当,希望太宗取消成命。太宗不听。不久,有人密表反映长孙无忌权势过盛,太宗表示不疑,长孙无忌本人恳请辞去相位,皇后又再次陈请,太宗不得已只好解除了他的宰相之职。贞观七年,册封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坚辞不就,并上表表示自己身为外威,如再加显官,恐怕会使别人议论陛下以私情照顾亲属。太宗说:“朕择才授官,若无才干道德,纵然是至亲,也不轻易授以要职,比如对襄邑王李神府就是如此;如果才干与德行突出,虽是仇怨之人也不放弃,比如魏征就是一例。倘若朕因你是皇后之兄,多赐金帛子女就可以了,何必授予重要官职?可见朕授官完全是依据德才而定。”此后,长孙无忌始终受到太宗的信任和器重,成为贞观政治舞台上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河间王李孝恭,是唐高祖堂兄的儿子。巴蜀三十余州,由他招抚而下,归属了唐朝。平定萧铣,他是唐军主帅,功劳最大。辅公柘反叛,李孝恭再次率军征伐,迅速扫平了叛乱,稳定了江淮广大地区。旧史说:“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惟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对于这样的宗室功臣,太宗非常尊重,贞观初,任他为礼部尚书,封河间王,赐封户一千二百户。李孝恭性格宽恕,不以功骄矜。“太宗甚加亲待,诸宗室中莫与为比。”李孝恭曾对亲近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我所居住府第宏伟壮丽,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应当卖掉,另外再建一所规模较小的住宅,能够容纳现有人口就行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能守住这份家业就足够了;如果他们不才,也免得他人获得好处。”
李孝恭作为一个古人,能具有这样的想法,的确难能可贵。
唐太宗对待亲属,能做到敬贤才,远小人,赏罚分明,不以亲属滥赏官爵,表现出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所应有的广阔胸怀与风范。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宁,统治阶层内部人心稳定,社会矛盾趋于缓和,与唐太宗的这一系列措施与做法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