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36

第36章 19世纪法国的小说中“乡里人进城”类型分析(2)

这一章节会从他们进城伊始外在变化作为出发点, 进而对人物进城途中代理父母的强大作用进行阐释,然后结合爱情的变化来探讨进城的乡里人行为、心理、观念上的曲折迂回和复杂变迁。

1“. 城市外衣”下的后生优雅

在代表着更高文明的城市面前,乡里人总是显得羞怯不安。但是在对城市有了初步了解后,聪明伶俐的乡里人立马学会了城市的一套基本形象礼仪,在刻意装扮的“城市外衣”下逐渐显露出后天习得的城市风度和优雅。

《漂亮朋友》中的杜洛华身为美男子,在装扮“城市外衣”这方面无疑有着很高的天赋。

他在巴黎街头碰到战友福雷斯蒂埃,“发现他大变样了,也成熟多了。有风度,有气派,举止充满自信,完全是一个有地位的人的模样。过去又瘦又小,顽皮好动,吵吵闹闹,一刻也安静不下来,现在在巴黎住了三年,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看到战友成功的“城市外衣”后,杜洛华马上意识到“在巴黎,人们宁肯没有床也不能没有礼服! ”像样的装扮代表这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及修养地位,这样才能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的门槛。

跟随巴日东太太到巴黎的大人物吕西安, 因为贫穷而在装扮上有心无力,“可怜的诗人一点风度都没有。袖子太短的外套,外省的蹩脚手套,紧窄的背心,和花楼上的青年比起来,可笑得不像话”。虚荣的诗人用家里省吃俭用寄来的钱购置了进入上流社会大门的装备。而后的吕西安更是因为高拉莉的装扮、投资而升值为巴黎社交圈里耀眼的青年才俊。

杜洛华、吕西安等以最外在化的表现非常直接的反映出了乡里人初步面对城市所产生的变化,但是相形之下,于连“城市外衣”的构建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并产生了更为丰富的意味。

从对《红与黑》标题的理解入手,“红”是指军队戎装,“黑”是指教士的服装。在于连这里,衣服已经不仅仅只是贫富差别的表现,而是职业的象征,并且这更加明显的流露出主人公进入上流社会的用心。在于连进入侯爵府之后,获得了侯爵的器重和喜爱。侯爵送了他一套蓝色礼服,他已经有意将之改造为贵族。当于连身着黑衣时,他们的谈话是客气而严肃的,话题也都是围绕着工作。但当于连身着蓝色礼服去见他时,侯爵的态度和蔼可亲,两人如朋友一样亲切交谈。这个时候衣服的含义在身份的转换,侯爵用这样的方式接近、试探和了解于连。而聪明伶俐的于连,不负众望的在工作、交际方面表现出色,侯爵送给他一枚勋章,并着手将他培养为真正的贵族。这个时候的于连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成为一个浪荡公子,学会了巴黎的生活方式”,在德·拉莫尔小姐眼中,“他的身材,他的仪表,完全入行了”。于连由于拥有过人才华,不免会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加上上流社会的熏陶,便产生了高贵的气质,在侯爵府也是仪表堂堂、气质不凡,并成功获得了德·拉莫尔小姐的青睐。

在“城市外衣”的装扮下,主人公们褪去了乡里人的羞涩、穷酸,他们换上流行的服饰、追逐风尚,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城市人的矜持、高贵、大方、傲慢,但是这些仅仅只是开始。艰苦卓绝的进城之途是一场对身心的历练,是外省年轻人攻入巴黎的持久战。

2. 特殊的“代理父母”“代理父母”一词最早由美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A.K.羌达提出。在他关于《外省来的年轻人》的著述中,他提到了“代理父母”一词,他认为“代理父母”不仅是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的人,而且还包括主人公所爱恋的女性。“‘代理父母’的作用是亲近‘年轻人’,在感情上给予他支持。较多的一种代理人还帮助‘年轻人’致富,向他介绍他们那个阶层或者他们的生活圈子中的种种秘密。……另一种代理父母,———通常是外省出身———鼓励‘年轻人’对自己的野心有所节制,要他们凭良心做事。”《高老头》中拉斯蒂涅的两位“代理父母”在作品中就属于社会真相的揭幕者。在特·鲍赛昂太太府中的时候,他聆听到了人生的第一堂课。特·鲍赛昂太太对他说:“你想成功吗?

我帮你。你可以测量出来,女人堕落到什么田地,男人又虚荣到了什么田地……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而伏脱冷的出现可以说是文中的一大亮点,生活阅历极其丰富的他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身上总是透露着玩世不恭的流浪特质。如他总爱唱的歌:“我久已走遍了世界,人家到处看见我呀……”輥他洞察出拉斯蒂涅的野心,这种不顾一切往上爬的态度十分配他的脾胃, 所以他长篇大论的一语道破社会的本质“: 跟你情形相仿的四五万青年,此刻都有一个问题要解决:赶快挣一笔财财产……你们要怎样拼命,怎样斗争呢?你知道巴黎人是怎么打天下的吗? 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拉拢的本领。……”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现实,拉斯蒂涅感受到了如飓风袭来的紧迫感,他知道除了泯灭自己的良心,投入这肮脏的大染缸之外,没有什么别的路可以走入上流社会。目睹了高老头的悲惨遭遇后,唏嘘不已的拉斯蒂涅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然后怀揣冷酷无情的心投入到了巴黎的大战场中。

与拉斯蒂涅遇到的有点极端的“代理父母”不同,吕西安遭遇到的是更为矛盾和复杂的教育。大丹士代表着一种高尚、光明、诗意、理想式的生活,而巴日东太太及提携他进入新闻界的罗斯多则向他展示了另外一种便捷、颓废、虚荣的巴黎生活方式。“一条路是漫长的,清白的,可靠的;一条路是危险的,布满暗礁,臭沟,会玷污他的良心的。他的天性使他挑了最近的,表面上最舒服的路,采用了效果迅速,立见分晓的手段。”从表面上看,他选择了和拉斯蒂涅一样的道路,而实际上,吕西安更带有一种梦幻色彩,他更显得天真一点、单纯一点,不如拉斯蒂涅那么有心计、有谋算。所以这条路他并没有走通,虽然罗斯多之流对于他的心理、观念、思想上有一定影响,但他不够灵动、狠毒、冷酷的心肠使他没有办法抗衡这样的社会,所以最终他还是屈服于现实,困窘之下回到了外省家乡。

“代理父母”们有的是心怀善意,如大丹士、外科老军医、德·雷纳夫人等,他们一般以正常的、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引导年轻人;而如伏脱冷、罗斯多等则如外科医生般将社会现实阴暗的一面血淋淋的解剖开来,他们带着对社会有点极端、偏执的复杂情绪向乡里人传授经验,希望他们从一开始就抛却良心。事实上,无论是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这些“代理父母”给予他们的东西,都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应,它代表了很多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看法、观点。虽然,“代理父母”并不能左右主人公真正的走向和结局,但是在我们研究的这个叙述模式中,他们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强大作用。主人公们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思想观念有了一定变化、人物性格也更加成熟,整体形象也更为丰满和立体。

3. 城市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且历来爱情与伦理道德关系密切,从爱情里最易看出一个人的情感走向、价值需求、道德观念、潜意识等。懵懂的乡里人,遭遇城市爱情之后,他们的言行举止更是毫无保留地表现出内心活动,从而我们更明显看出他们在思想意识层面的变迁。

像《诗经》里所说“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对于爱玛来讲,城市和爱情是她终身萦绕的两个梦,而两者合二为一更是她一生的追求和理想。过度的浪漫主义损害了她的神经,她偏执地爱着爱情,而爱情和城市最终只给了她冷酷的现实。而贝姨的爱也同样是不切实际的,她以为用金钱养着艺术家文赛斯拉,哪怕没有爱情,文赛斯拉不会离开她,她也将会一直拥有他。而当文赛斯拉和侄女结婚的时候,贝姨的复仇之火熊熊燃起,甚至对整个城市都生起了摧毁之心。

与女人狂热的、毁灭式的爱情不同,进城的年轻男人很快明白爱情不过是一种社会游戏,他们学会了巴黎的爱情把戏,并利用起了爱情做晋身之阶。美男子杜洛华不缺少爱情,心思敏捷的他十分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完全是借助女人做梯子而青云直上。最开始,他和福雷斯蒂埃夫人的接触,使他发现这个女人可以帮他达成他的理想。所以在福雷斯蒂埃去世之后,他虚情假意的安慰和甜言蜜语使玛德莱娜嫁给了他,但很快他背弃爱情又开始和德·马香尔夫人幽会。为了仕途,他甚至勾引年纪不小的老板夫人。在使计离婚后,他将目光居然投向了老板女儿。纯洁幼稚的苏珊被漂亮朋友的翩翩外表所吸引,最终成为他的新娘。

爱情对于杜洛华来说,从来都不是纯洁无瑕的,它只是他进城路上的幌子。

不同于杜洛华这样冷血的爱情利用者, 弗雷德里克的爱情之路一波三折, 更富有变化,也更让人唏嘘不已。本来的弗雷德里克是一个痴情的男子,就是因为暗恋着巴黎城中的阿尔努夫人,他才执意要到巴黎。他的爱是深沉而强大的,甚至决定了他的前途。“他认真地反躬自问,究竟当一名大画家,还是当一名大诗人。他决定从事绘画,因为这个行当需要他接近阿尔努夫人。他终于找到自己的志向了!人生的目的,现在明确了,前途在握了。”但是恪守妇道的阿尔努夫人只与他有过短暂的恋爱关系,便因为伦理道德方面的自责而戛然而止。负气的弗雷德里克开始于女元帅鬼混,时间长了之后谙熟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潜规则。

“情感的衰萎给了他完全冷静的头脑, 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妄想在社会上拥有显赫的地位。”他成功的勾引了布勒兹夫人,“他觉得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暖房芬芳扑鼻的热气包围着他,他终于进入贵族通奸和上层阴谋的高等社会。要在这个社会力占据头把交易,只需有个像她那样的女人”。弗雷德里克的变化由爱情而生,在巴黎爱情不是奢侈品,而是作为晋身之阶的必需品,它掩盖了爱情本身纯洁璀璨的光芒,而变得庸俗不堪。

相形之下,于连的爱情由于作者出色的心理描写,让我们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爱情带给他的炽热。爱情对于于连,从一开始带有点征服性质,到后来完全地被功利所用,再到最后的真情回归,都非常清晰而贴切地展示了于连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几度变迁。在经历了进城的种种之后,于连深切的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他对德雷纳夫人说:“从前,我们在韦尔吉的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是多么幸福啊,可是一种强烈的野心把我带到虚幻之国去了。不是把这就在身边的可爱的胳膊紧抱在胸前,而是让未来的虚幻给夺去了;我为了获取庞大的财富,不得不进行无数的战斗……不,假如您不来监狱探望我,我至死也不明白什么是幸福呢。”在这里,爱情没有变成晋身之阶,还原了它本来纯洁美好的面目,这是一种回归,预示着乡里人未泯的真情和善良。

通过以上归类比较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判定,他们身上传统的、乡村式的、淳朴的观念已经日渐消弭,现代社会赋予他们的教育,和耳濡目染的风气,包括“代理父母”的“悉心指导”已经让他们建构起自认为能够真正进入这个城市而该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这时的城市已经不是遥遥在望,而是触手可及了。

作者简介:李寄托,女,河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7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