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37

第37章 生命中的光和影:解读《六十盏灯》

the shine and the shadow in the life

荆丽敏

Jing Limin

【关键词】六十盏灯; 成长小说; 光与影;

成长小说顾名思义就是描写成长经历的文学作品。具体来说“以叙述人物的成长过程为主题”,“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成长小说大致有以下特点:第一,小说叙述的必须以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第二,成长小说必须包含有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成长体验。第三,成长小说一般都包含有三个过程,即:天真到迷惑,迷惑到感悟,感悟到成长。

成长小说追溯渊源应该德国是其发源地,其中以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最为经典,还有《六十盏灯》中写到的《远大前程》,以及《麦田的守望者》等。

《六十盏灯》同样也属于成长小说。年幼的露西和她的哥哥托马斯成为不幸的孤儿,被他们的叔叔带往伦敦。露西生性独立而敏感慢慢长大,而后在叔叔的说服下前往印度与叔叔的老朋友阿萨克成婚,在漫长的航程中被已婚男子威廉引诱并怀孕。在印度,露西与经历最初的冷淡之后,成就了一段柏拉图式的恋情。当露西的孩子长大,阿萨克将母子送返英国。露西患上了那个时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沉迷于世界美妙的光影与神奇而复杂的新摄影术,将照相机作为心灵的眼睛,捕捉人生的热情与感动。在作者的叙述中,小说中贯穿了露西的成长,露西在困扰中寻找到了如何生存的意义,到最后弥留之际想给女儿留下指引成长的那无数盏生命之灯。

一、成长中的磨砺

在《六十盏灯》中的露西生性而敏感,在从澳大利亚———伦敦———印度的辗转中渐渐长大成熟,所以在露西身上的焦虑,有种身份认同的矛盾。成为孤儿的露西和托马斯,不得以跟随舅舅奈维尔来到伦敦,“外来人”这是露西第一次到伦敦后对自己的定义。没错,她的口音,她的行为,她的习惯,这些都为外来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当地的学校露西和托马斯收到了最初没完没了的欺辱和嘲弄,他们衣服的斑斑点点,标志着他们令人不齿的外来性。这对于年幼的露西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阴影。于是,露西选择了努力工作来使得生活继续下去,似乎这样才能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忘记自己是“异类”。属于强势地位的英国文化和弱势地位的澳大利亚文化相互碰撞时, 无疑受伤的是澳大利亚的弱势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露西在生活中难以被认同,认为努力的工作才会被接受才会被认同,内心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内心表现为: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国度,作为外来人的露西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内心迷惑而不安。

露西的另一种焦虑来自于对黑暗的恐惧。露西在八岁这一年相继失去了父母,与哥哥托马斯相继成为孤儿,兄妹俩独自在家生活了一些时日,在这几天当中,白天一切正常,可是一到夜晚,莫名的恐惧涌上了兄妹俩,到处的阴影笼罩之时,露西和托马斯觉得一切被鬼魅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

两个人谁也说不清晚上到底有什么变化, 连皮肤都能感觉到这种变化。他们手心冒汗,脸色蜡黄而衰老。内德安定不下来,呜咽着转着小圈。到处都笼罩阴影,全都是细长形的。孩子们又躺在父母的床上,分开了一些,他俩都快哭了。对于天生对光线有着特殊感情的露西来说,在相对黑暗的地方是无法忍受的,而这种阴影这种焦虑,却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她对光的热爱和追求。对于黑暗的恐惧也是露西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磨炼,同样也是后来学习摄影成功的基石。还有露西为了挽救家庭危机,在去印度时的漫长航海,一句“生命体发光”似乎为她黑暗的旅程带来了巨大光亮,所以被引诱了成为未婚妈妈。这一切同样也是因为对于黑暗的恐惧和对光的渴望造成的结果。

露西生命中的这些黑暗的阴影,让露西生性比较敏感,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移动,幼年丧父丧母之后到伦敦,为挽救家庭危机而来到印度,在悲痛侵袭之后,旅行和迁移对露西来说也许是挽救,虽然那些影影绰绰的负面信息,使露西很难过,但从整个成长过程来看,这种焦虑是有意义的是值得肯定的。

二、成长中的光与影的象征

《六十盏灯》给我的感觉像是感受到光一样的温暖,女主人公露西幼年丧父丧母,在父亲留给她的母亲遗物的一个饰品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光,似乎这种光泽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后的迁移生活,澳大利亚———伦敦———印度———伦敦的生活,作为一个异邦人,感受到了边缘化,同时也让她看到了更多视角的东西,在她眼中的生活以及生活的记忆,不是整段的事情的叙述,而是一瞬间各种事物的定格似乎更真实可靠,这些经历让露西细腻地用她的视角看待和观察生活,也使她的思考透彻深刻。而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影响他们成长的人或者事,这些经历或许激励或许击打这他们,但是对于他们的人生经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这在成长小说的叙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采取了倒叙加插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写而后作。文章开头便开始叙述了露西回忆深刻的一个镜头:

一个印度男子往一个殖民地高楼的竹制脚手架上爬,他身上帮着一面大镜子。他白色的长缠腰布飘动着, 橘红色的缠头向上冲着, 信心十足地把自己从一层拔上更险的一层———总体来说他胸有成竹———这时候,某种特别的命运之风或者一阵慌乱让他错误判断了落脚点,穿空直落下来。在男子坠地后,露西在破碎的镜子中看到了人们各自的表情,最为真实的表情,而这一切都被压缩在碎片之中。而后叙述了露西的童年、青年,以至后来换上了肺结核的生活经历,光线一直成为一种主导,对于光的感受从未减少反而开始占据她的生活。所有的记忆,成为一个个划过眼睛的形象,而所有事物似乎在记忆中有着特殊的光亮,是作者说到的“记忆之光”,而古老的照片仿佛隐藏着无数击打的秘密,人们看照片似乎处于一种不断的隐藏和解密之间。

“所有的照片都是死亡的象征。拍照片就是参与另外一个人或物的死亡,脆弱和易变之中。正是通过分割此刻并将其凝固,所有照片都证实了时间无情的流逝。”《六十盏灯》

中的露西是一个先天对摄影很敏感的女孩,对于传统摄影的摆拍嗤之以鼻,喜欢真实自然的照片,尤其是照上留下光的斑驳。摄影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每个人对于美有着不同的要求,摆拍让一切似乎接近完美,而事实这种照片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虚假的回忆。照片是一个过去时态的的媒介物,照片所表现的对于过去的时间捕获,它突显了当时被拍或拍摄者的心情,这也是当时“死亡”的一种记录,所以真实的照片更有纪念意义。文中叙述到“人们会在我死后去看这个形象,它会替代我,永远的”这和露西妈妈留下的那张剪影一样———彻底挺直,缩略———现在已经残忍地代表她。“摄影时代的产生的时代,正是对死者和死亡的态度发生深刻社会变化时代。照片作为一种日常纪念物,它让人想起死亡,但它同时也分享了一种塑造死亡的新方式。”露西患上肺结核后,唯一让她支持或者继续活下去的便是摄影。露西以相机冥想的镜头为媒介,捕捉生命所剩不多的光彩。露西临终前想跟女儿说:

你的出生,我的女儿艾伦,你的出生是非常寻常的,你出生的时候是充满吉兆的。那有四十五十,不,至少有六十盏灯……露西一生都在追逐光,这些光对于露西的成长就类似于一个领路人一样的地位。在去印度的航海过程也是因为一句“生物体发光”而被引诱成为未婚妈妈,在露西的生命中,一直有各种光在支持她前进,所以在即将离世时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看到这种光,然后像她一样坚强地生活,“六十盏灯”足以照亮整个人生。

三、成长的出路———留住生命的渴望

在巴特的分析中,只有当照片唤起观看者的反应时,才能获得早期摄影家们所追求的时间和地点的特异性。巴特将此反应称为“刺点”或“刺尖”。而在《六十盏灯》中我认为将此反应描述成露西生命中的光线也同样是恰当的,这种光是偶然的,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照片中的某个细节的非理性偏爱,也许这种光是一种回忆,而这种回忆可以使看照片的人一种共鸣。露西在妈妈留下的遗物中发现了巴特所论述的那种“刺点”,她似乎似乎在这种“刺点”里看到了妈妈过去的秘密,而露西的摄影是在寻求一种“刺点”,这种“刺点”可以记录现在某种秘密,供以后来者来寻找秘密和发现共鸣点。“摄影是对死亡的抵抗,在象征意义上,摄影是在抗拒记忆的流失 ”这是留住生命的渴望,这是年幼丧母时的露西在母亲遗物上看到的特殊光芒,这是露西漂流别国时生存的坚持,这是露西成为未婚妈妈后独自生产的勇气。露西死前对摄影的热爱是想留住生命留住生命中的美,同时也是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露西下决心拍摄的最后一组照片,似乎在构成她的哀悼和死亡:

露西拍了一组肖像照片,想把每一个他热爱的人都记录下来。有一张雅各布·韦布的照片特别有光泽;他就像热恋中的人一样,显得光芒四射,而且在照片中的他毫无疑问显得比平时要帅气。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一副在感官情色上悉听遵命的顺从表情。

露西也给埃伦照了很多相片。但没有那么成功,因为她绝对不肯静静坐着,不过也有一两张,比较特别,反映出她正压抑住的全部能量和饱满生命。成长小说的重点不是讲故事,而是记录主人公的心理路程,重点是看主人公有没有最终找到自己,走向成熟。就像《远大前程》里叙述克里姆的重点不是最终他有没有找到所谓的“远大前程”,而是他最终有没有走向成熟。露西生命中也许没有六十盏灯,但是她看到了生命中的光生活中的美好,而且希望自己的女儿艾伦也可以感受到生命历程的这些光。

露西在光和影的世界中,用自己的眼睛,不,是用心灵在看待世界上的种种美好。在露西患上肺结核后,她的内心被求生的欲望所占据,她每天散步穿梭在各个地方,似乎想要占据世界,想要世界知道她的存在,她用相机记录着世界也记录着自己,同时对抗着疼痛和死亡。

作者简介:荆丽敏,女,甘肃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09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硕士生。

参考文献:

[1]1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M].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1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盖尔·琼斯.六十盏灯.[M].庄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