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空间·边缘·对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论
4874700000038

第38章 寻找迷失的自我:黑塞《德米安》解读

In Search Of the Lost Self

赵莉娟

Zhao Lijuan

【关键词】自我;迷失;黑暗世界;光明世界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是1946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20 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黑塞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反对相互残杀的战争,导致他在祖国的报刊上被宣布为叛徒,加上家庭的变故,几乎使他精神崩溃。他深感在这个追名逐利,道德沦丧的社会,人们不仅迷失了自我,而且找不到通向自我的心灵之路。正如黑塞在他的作品中所言“我们对今天的时代和欧洲提出批判,欧洲绞尽脑汁制造出人类史上强大的新型武器,思想上却堕入了深不见底,触目惊心的空虚。欧洲征服了世界,却因此丧失了灵魂”。因此,探索通向自我之路,平和内心的碰撞和力量,最终实现超然物外般的精神顿悟成了黑塞一生思考的主题。

一、自我的发掘与找寻

《德米安》出版于1919 年,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与反响。作品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出生于光明世界的懵懂少年辛克莱利用一次偶然机会,编造了一个谎言,并把自己说成是故事的主角,从而使自己掉入了绝望的沼泽地,内心深受恐惧的折磨,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他一次次的妥协退让,反而使自己越陷越深。少年辛克莱无法摆脱像幽灵一样无时无刻不控制着他的煞星克罗默,正当他处于内心极度的恐惧、绝望、无助、彷徨的时候,一个名叫德米安的男孩出现了,他将辛克莱带出了痛苦的沼泽地。辛克莱从此开始走向了孤独的寻找自我的征程,德米安成了他生活中的引路人。

小说一开始就设立了多重矛盾: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懦弱与勇敢、该隐与亚伯。少年辛克莱出身并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这个家庭属于光明世界,是一个充满温情、井然有序的世界。但是这个貌似祥和的光明世界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来说却是一个封闭、狭小、冷漠的零度空间,是一个不与外界相通的无菌实验室,让人无法自由呼吸。另一个是与之相对的黑暗世界,是血腥、暴力、野蛮的劳工和仆人生活的世界,是处于社会下层人的邪恶混乱世界。辛克莱发现这个黑暗世界正向他慢慢渗透。正如他家的女仆莉娜,在傍晚时分唱祷歌时,双手平摊在围裙上的状况是两个不同的虚拟空间,在这一刻她属于光明世界。但在祷歌结束后,她又和邻居对骂,讲无头侏儒的的故事,此刻又属于人性复返的另外一个世界。而辛克莱也是如此,即成长于光明世界,又无时无刻不与黑暗世界相联系,为控制着他的煞星偷窃,听任他的摆布。但是这个世界并非完全是充满邪恶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那是属于勇敢者,挑战者的世界。软弱地他无法超越自我,无法穿越黑暗世界。少年辛克莱的软弱导致他迷失了自我。他错误地认为两个世界是极端对立的,是无法相通的。正如科林·威尔逊所言:“走向黑暗世界不一定意味着邪恶,也许那正是勇猛和智慧的必要表达。”德米安是一个象征,是作者歌颂和表现的人物,他的身上折射着黑塞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是辛克莱寻找自我征途上的引路人,在辛克莱面临艰难抉择时德米安都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使他摆脱困境。例如在他离家上学时学业荒废,面临被学校开除的境地。这时他遇到了像但丁《神曲》中天堂的引路人贝阿特丽采一样的女孩贝雅特里斯,把他那怯懦的灵魂从他体内深处召唤了出来,并带出了心灵的沼泽地,成为他生活的引路人。他心仪的女孩贝雅特里斯也是德米安的象征。他为自己心仪的女孩画像,不经意间画出的却是一张德米安的脸。如文中描述“我望着挂在窗边的那幅画,画的颜色褪得厉害。然而那双眼睛依然在闪着光,那是德米安的眼神。或是我内心的那个人。那个无所不知的人” 。此时德米安已成为他的一部分,成为他心底的呼唤,他的灵魂。如维之所言“支撑人格的因素只能是灵魂或精神,那么自我的人格变化实践也就是自我精神的变化”。

小说多次写辛克莱的梦,梦中的德米安,徽章、女人。梦是一个象征,象征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小说前部分“我又梦见自己惨遭粗暴虐待,然后这次跪在我身上的竟不是克罗默。

而是德米安” 。“我梦见德米安和那枚徽章。德米安将徽章拿在手中,徽章的形状不断改变,忽地微小颓败,忽地庞大逼人,色彩缤纷,然而德米安告诉我,那依旧是同一个徽章。后来他逼着我吃下了徽章。吞下去之后,我毛骨悚然地发现,腹中的徽章竟活了。将我填得满满,然后开始从内部撕扯我。”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很模糊,无法确定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既是梦境又是现实,梦境与现实彼此交织,也是自我与灵魂相互的交织,尽管自我在不断变化,而赋予自我之上的灵魂却是永恒的。那枚鸟的徽章是德米安精神的象征,吞下意味着将他内心那个懦弱的自我撕成碎片,打破那个禁锢自我的世界并重新找到一个拥有自己心灵属地超然于外物的崭新自我。

二、灵魂与自我的同一性

黑塞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笔调十分阴郁,描写既有真实的自我也有虚幻的灵魂,两者彼此矛盾又统一。如德米安与辛克莱、荒原狼哈勒尔与赫尔米娜、克莱因与瓦格纳,他们都是两极对立的统一,是自我与灵魂的矛盾统一。辛克莱是一个妥协、懦弱、循规蹈矩的少年,而德米安是一个勇敢、无畏、具有叛逆性格的人。德米安所具有的特点正是辛克莱内心所缺乏的。两种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是真正的自我。因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辛克莱与德米安是黑塞本人在自我认识与回归方面的高度统一,是作者内心世界灵魂与自我同一性的一个契合点。通过矛盾与统一这一二因的相互填补使得辛克莱与德米安二者的内心世界更加鲜明。在《德米安》中,关于辛克莱的精神痛苦的描写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写他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上遭遇到的苦楚与迷茫。当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差异赫然显现时,自我的本质———多数是经年以来形成的本质———就会被突然照亮,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会在某个瞬间变得清晰夺目,让我们看到它,感受到它,瞥见自己的真实面貌。同时,那些不属于我的,我们一度“拿来”当作自我的,被外界强加于自我的东西也会显露无遗。再如《荒原狼》中的哈勒尔是寓人与兽的矛盾统一体,他与外界的世俗生活格格不入,但内心又渴望与这种世俗生活的接轨,在左右矛盾的情形之下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精神分裂的小天地里,他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他人。后来他在魔剧院遇到了姑娘赫尔米娜,她实质是哈勒尔灵魂的另一半,他从赫尔米娜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参照物从她的话语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看到了自己灵魂深处那不为世人所知,更不为自己所知的人性的最真切的一面。如黑塞所言“这些人都有两个灵魂,两种本性,他们身上即有圣洁美好的东西,又有凶残可恶的东西,即有母性的气质,又有父性的气质,既能感受幸福又能感受痛苦,两者即相互敌视,又盘根互相并存” 。由此,在面对这种复杂的灵魂与自我的归属性时,二者的同一性又呈现了出来。自我的同一性在漫长人生中的形成与发展,几乎是每个人都要迟早面对的问题。所有人都经历过自我感知,而且每当感受不到自我的时候就会陷入痛苦和迷茫,这也意味着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人能够为我们证实这些独特的感受。这种自我同一性的变化让他们对自己没有了把握,而又无法轻松认同另一个新的自我,或者说难以接受新自我的立场和观点。这些转变给他们带来了精神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没有自我价值感、萎靡不振的自信心和恐惧,换言之就是一种与生活脱节、失去意义甚至是人生失败的感觉。由此不难看出辛克莱在德米安身上所寻找自我的内心投射正是这种在找寻另一个自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现实世界的幻灭感。

该隐之印曾多次出现于小说之中,它是一枚勇敢者的勋章。该隐是《圣经》中亚当与夏娃的第一个孩子,他由于嫉妒而杀害了自己的亲兄弟,从宗教寓意而言该隐是当之无愧的恶棍的象征。然而,因为他具有勇猛和智慧,德米安却认为该隐是一个很出色的人,而这也恰恰是辛克莱所缺乏的。他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上无法正视自己,打开心中的结,从而迷失自己,找不到未来的出路。戴着一副假面具在别人为自己制定好的游戏规则中生活,那是一种不真实的生活,没有灵魂与自我之间的同一性,这样的状态使得他无论是在光明世界之中还是在黑暗世界之中都倍感孤独,这种孤独感正源自于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都自欺欺人的生活在被虚伪和金钱充斥的社会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将可能被社会开除出这种游戏,变成常人眼中的另类人。如黑塞所言:“很多人都未能成人,只有继续做青蛙,蜥蜴、蚂蚁之辈。有些人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此中足可以见出无法拥有自我的人在现实世界的夹缝中所苦苦挣扎的两难境地。黑塞在努力地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将自己所理解的心灵与自我的同一性放在了辛克莱与德米安这两个相互映照的载体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辛克莱是迷失的自我,这个懦弱的自我与德米安所象征的智慧、勇敢、叛逆的超我相互交织,相互斗争,彼此矛盾又统一。德米安是辛克莱的另一半,是他内心的灵魂。如王滨滨言“德米安象征着一个原则,一种生存方式,那就是捍卫自己的精神追求,捍卫自我,敢于否定传统价值观” 。在最后,黑塞终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矛盾在德米安的母亲———大自然与永恒艺术的象征———艾娃夫人身上得到了融合,青年辛克莱懦弱的自我与勇猛,叛逆的超我终于趋于统一,并得到了新生。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坎坷与挫折,自我剖析,揭露其内心的心魔,正视自我,最后又回归自我,完成自我的救赎,“这个自我已不是原来层次的自我,而是经过整合,在更高层次上统一的自我”。主人公最后将这一境界升华到了心灵与自我的同一性回归问题上,表达了黑塞本人在自我认识方面所坚守的永恒不变的主题。科林·威尔逊曾对此评价到:“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问题,仅仅接受一种秩序的观念并赖此为生是不够的,这是懦弱的表现,而这种懦弱无法带来自由,必须直面混沌。真正的秩序源于对混乱的体验。从神学的观点而言,堕落也是必需的,人必须品尝善与恶的不同果实。”综观黑塞对人类心灵的体认,我们看到个体是无法以绝对的自我生存于二维空间的,无论是光明世界还是黑暗世界,如果一味的体验甜蜜与温情,这样的生活也会使人感到腻味,孤独、绝望,毫无希望可言。只有做到将心灵与内在的那个自我升华成为天人一体的崇高境界时,人才会拥有真正的自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路道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辛克莱通向心灵之路是在德米安这个勇敢、智慧、叛逆者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了寻找自我的道路,这条道路是通向他的灵魂之路,而德米安就是他的灵魂。二者演绎了灵魂与自我的同一性之间的相合关系,也使我们对黑塞的自我主张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作者简介:赵莉娟,女,甘肃岷县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2009 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4页.

参考文献:

[1]赫尔曼·黑塞.德米安[M].丁君君,谢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科林·威尔逊.另类人[M].胡兴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3]赫尔曼·黑塞.德米安[M].丁君君,谢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维之.人类的自我意识[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9.

[5]赫尔曼·黑塞.德米安[M].丁君君,谢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赫尔曼·黑塞.德米安[M].丁君君,谢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赫尔曼·黑塞.荒原狼[M].赵登荣,倪诚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赫尔曼·黑塞.德米安[M].丁君君,谢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王滨滨.黑塞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滨滨.黑塞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科林·威尔逊.另类人[M].胡兴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12]赫尔曼·黑塞.德米安[M].丁君君,谢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