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康熙创大业的九九加一方略
4905100000012

第12章 康熙精神,以仁为本(3)

大家听了,有的大臣为了更进一步劝解康熙帝同意上尊号,补充道:“吴逆反叛以来,看到一切军事指挥,不是臣下意见所能左右的,都是皇上指挥有方,确是皇上之功德,理应崇上尊号。其他官员亦有同奏。康熙帝见疏后仍然不允。他说:逆贼吴三桂一倡变乱,遂至涂炭八年。幸赖上天眷估、祖宗威灵,满汉兵士之力,才将其歼灭而地方平靖。考虑到数年之中水旱频繁,灾异迭见,军队疲于征调,被创者未起,闾阎敝于转运,困苦者也还没有复苏。每每想到这里,朕就感到非常遗憾。若大小官员们人人廉洁奉公守法,假如生民得所,风俗淳厚,教化振兴,天下共享太平之福,即便不上什么尊号,也能获得更多的好名声。如果一切政治不能修举,那么上尊号又有什么用呢?朕坚决不接受这样的虚名。

康熙讲到这里,似乎动了真情,又说:“朕自幼读书,看到古代人君行事始终如一者太少,便经常作为鉴戒,惟恐政治有失,不能保持晚节。正因为如此,早起晚归,祁寒盛暑,不敢少闲,偶有身体不适,也勉强支持,上朝听政,或午夜有重大事情发生,不能不披衣而起。朕并非不知安乐休息。原来所爱不在一身,总是为天下人民百姓着想,政事的处理务求得当,官员之任命必须是人尽其才,盼望家给人足,百姓乐业。目前的情况是,官吏中很少有廉洁办事之人,老百姓的生活还没达到康乐的程度,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记。若又给朕上尊号,给你们加官进爵升级,则是徒有虚名,更加问心有愧,还谈得上什么尊荣?其上朕尊号之事,断不可行,这是朕的真心实意,并非粉饰之词。从今以后。大小官员,应当各自加强道德修养,廉洁奉公,休养人民,培植元气。尔等可向朝廷各部官员完全传达朕之意思,不必再行陈请。”

又过了几天,在十二月的十九日,为了满足群臣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以解大家的意愿,太皇太后出面了,她也提出了要给皇帝上尊号。

太皇太后谕日:自吴三桂叛乱以来至今八载,皇帝焦心劳思,运奇制胜,故得大盗削平,海内安宁。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

康熙回奏太皇太后说:臣虽无尊号,传示中外,亦有荣光。至此太皇太后再劝,康熙帝仍然力拒。

康熙帝说:自从寇乱用兵以来,将士疲劳、生民困苦、战争之创伤尚待恢复,喘息未定。虽然军事行动已经停止,疆域初步得到了安定,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应当进行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臣何敢安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而受纳尊号?只希望太皇太后圣心欢乐,体会群情,举行大典,臣实幸甚,天下幸甚。

在康熙帝再三拒绝与要求之下,太皇太后也不得放弃再劝谕了,她只表示皇上既然拳拳恳请至于再三,我等也不能固辞,可照礼仪行。

结果一向特别听从太皇太后话的康熙,这次的结果却不同了,给太皇太后加上徽号,而皇帝仍不上尊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代君王,这种高尚品质,伴随了康熙整个政治生涯。这既是他发自内心的思想流露,同时也是他以身作则,安定民心的策略之一,没有统一,又何谈政治呢?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面对郑经“照朝鲜例”欲行独立之无理要求,康熙帝断然拒绝,并大胆启用了“海上投诚人员”,迅速平安海疆,使国家的统一成为现实。“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种把皇家基业与百姓之所需连在一起的品质和智慧,正是一代明君康熙帝所具备的。

6.解决治安,小处人手

我们曾谈到康熙关心社会治安例子。社会治安是非抓不可的大事,它关系到人们能不能安居乐业,能不能正常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导致百姓揭竿而起也并非耸人听闻的大事。

二十一年八月初四日,有位名叫拉色的御史官向皇上陈奏:臣下曾在平叛出兵地方,亲历战阵,看见贼人的火器特别的多。今日天下已定,陕西近边及沿海地方,仍然保留火器,其他省区应当一概禁止。康熙说:如果应该禁止火器,就要一律禁止,但禁止一两省有何益处?

后来,康熙对大学士明珠说:御史拉色奏请,陕西与近海地方火器应保留,别省火器俱应一概禁止。朕想治天下之道,在于政治之得失,并不在乎兵器。即使论火器,谁能多于吴三桂呢?因为他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最后还是自取灭亡。观此,那么武器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大学士明珠接口说:皇上的话,真是洞察天下兴亡治乱的妙道啊!

同年十二月初九日,云贵总督蔡毓荣上奏,请禁民人及土司地方携带和私藏兵器,同时不许汉人将铅、硝、硫碘等易爆物卖给当地彝人。兵中讨论此事,认为蔡氏此议允许。

对此,康熙帝想得更为周全,他说:闻众土司地区的人民,完全依靠弩弓、长枪作为捕猎的工具来维持生活。今天如果下令概行禁止,那么上司地区的人民就会失去生路,以何为生呢?治民之道在于地方官们抚绥安缉、关心照顾,若不能爱惜兵民,到处欺压兵士和人民,把军民惹火了,那么即便是老百姓手里拿着竹杆、木头棒子,也可以犯上作乱。你们要详细讨论,然后上报以闻。

康熙在圣谕十六条中指出:息诬告以全良差。即反对无事生非,诬赖好人,以便保护善良的人们。

草莽出盗贼,乱世出恶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夺人之财,霸人妻女,杀人越货,此类乱世历史并不乏有。康熙初年,天下甫定,上述事件,层出不穷,全国如此,北京更为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以及人民生活安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扶正气压邪风,保护好人。其中诬告之风,就是重点打击对象之一。

早在顺治十八年二月,山东道御史赵祥星进言:在北京的恶棍匪徒,招摇撞骗,恫吓欺诈,应责成司坊官挨门逐户稽查,设立循环簿,初一、十五到五城御史处查验。报后,皇帝下令:恶棍挟诈官民,大肆扰乱社会治安,实在可恶。以后实系光棍,一律按照治理强盗的条例,拟定罪名。其余则按报告意见处理。

这里所说的光棍,显然并不是指单身汉,而是横行霸道于城乡之间的地痞无赖,也称地棍、痞子、痞棍,是令人既厌恶又望而生畏的坏蛋。这些棍徒善于写匿名信,进京告状,甚至冲击或拦截皇帝仪卫,当面向皇帝诬告好人。

原来京城附近,直隶各省,民有冤屈,允许到原问衙门及各部院处控告,如果不接纳办理,方许叩阍(也即越级直接向皇上求告),而恶棍们不经问衙门、不告状,或已经告状不经审理复告,甚至还有觅人代告者,贻害于民,东西长安门外,竖立石牌,如果百姓有冤枉,令其申告。好狡棍徒往往并无冤枉却谎捏事端,诬告的多,实情者少,使无辜的人牵连受害。另有无赖之徒,以告御状为名,在各地方肆无忌惮,大胆妄为,进行讹诈,扰害良民。这和朝廷恤民的愿望正相违背,而给奸恶匪徒造事开了新路。根据这种情况,康熙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下令叩阍之例永远停止,以后内外官民如果真有冤抑事情,可到通政使司登闻鼓衙门告理。

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康熙谕刑部:设立通政使司及登闻鼓衙门,目的在于下情上达,陈告冤假错案,果有冤枉事情,应到衙门告理。近见奸恶棍徒,或以琐细的小事,捏造成重大事情;或以私仇借端生事、陷害善良的人们;或受人雇佣,代为控告;或擅自闯入禁地及行幸之所,冲突仪仗侍卫,趋进喊告;及将此等状词交部院审理后,发现并无大事及冤枉地方;反因被告干证,将良民株连受累的人很多。本来以前已经下令禁止,现在仍然还有很多的人违犯禁令而妄生事端告状,命令严加禁止。如有恶棍仍如从前诬告者,除所告之事不准外,令按律治罪。

虽然三令五申,制止诬告,保护善良,但京城附近以及其他省区,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康熙帝发布指令随处、随时打击,防患于未然,遏乱于未萌。

7.登泰山而小天下,重人生以小见大

二十三年十月八日,风和日丽。康熙东巡的车驾一路风尘,井然有序,纪律严明,不知不觉来到山东济南。时值正午,圣驾銮舆进入市郊,山东巡抚徐旭龄率领所属地方官员等人,跪迎于地区,皇上来到风景秀丽的趵突泉,召见徐旭龄近前,咨询地方利病,民风土俗之后,又临泉览视,赏心悦目,赞叹不止,徐旭龄即奏请御笔留题,以宠各泉,为万世皇翰,永远纪念。

康熙命侍讲学士高士奇宜谕上方旨意:此泉为名胜之地,经再三请求留下墨迹,只有勉强书二字留下。于是,康熙乃援笔大书“激端”二字。众臣看过,啧啧叹赞,但见二字天章辉跃,翰彩飞动,大有龙跳凤舞之势。扈从诸臣及地方官员,无不欢欣鼓舞,争先恐后瞻仰皇上御笔墨宝。皆称超越百王、亘古罕见,山泉生色,光照万年。群臣虽不乏溢美之词,但皇上书法,确得真传。

十月六日,康熙到达泰安州,日近正午,踏上了登泰山的旅途。康熙骑马进入红门,行进一里余,而后行蹑蹬而上,共徒步四十里。下午五时,登上山岭,在昭真宫天仙殿行礼,又往东数百米,到东岳庙行礼毕,又往西北到玉皇宫行礼。礼毕,再往东到秦观峰及孔子小天之地,转东南日观峰。时已夕阳西下,大地朦胧,黑夜来临之即,康熙皇帝回行宫休息。

十一月早晨,康熙率众官在天仙殿行礼,御书“坤元叶德”四个大字,悬额殿中。待回到行宫,又御书“普照乾坤”四个大字,又出“云峰”二个大字,宜示众臣观看,众臣瞻仰毕,无不欢呼跳跃,赞叹不已,盛称天授神奇,圣学之妙,从古帝王以书法传世者所不能及。上午十时,康熙由顶峰步行而下,当午,乘车往东岳庙,亲祭祀泰山之神于峻极殿。行礼后,康熙返回泰安州崔家庄车队停留处驻跸。这天,皇上对学士明珠讲了一番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话:朕夙夜孜孜,勤求治理,人在深宫,怀念下民,择吉日而时巡,视察民情。经历所过,登上泰山,至圣遗迹,缅然在目。一览众山,临眺九有(九方),实足以揽天下之盛,体验大自然的奇观美景。遂挥豪命笔,书成“普照乾坤”四大字,可在孔子小天下处建亭悬额。复书“云峰”二字,可在极顶处摩崖勤石。本年度泰山的香火税免交礼部,用于建筑开支,诚实而虔恭地修葺山顶各庙。应行事宜,有关方面研究解决。

事也巧,就在这一天,侍臣说有舍身崖,请皇帝前往参观。康熙谢拒,却告诫说:

愚民无知之徒,被荒诞邪说所迷惑,以舍身忘死为孝道。殊不知道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大人给的,不能毁伤。故孔子的四大孝子之一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惟恐有负父母。而且父母疼爱儿子,总惟恐儿子有什么疾病,儿子既然自寻死路,不能奉养父母,是不孝啊!这种所谓的舍身崖,到处都有,正是应当宣布通令禁止,使老百姓不被恶劣的世俗偏见所迷惑。现之何如,有什么好处呢?

康熙帝所讲,要人们重大生而不重世俗。世俗有对亦有错,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并展开批判,告诫后人切勿上当受骗,体现了一代君王的人本主义思想。

8.言行一致,崇尚实干

古人讲道学的很多,似乎谁都能说道,而言行一致的人却很少,康熙帝认为:朕不愿意空谈,断不能非议他人或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人无完人,各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要取长补短,才能发挥人的才能。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稍有欠缺就指责人家,这不是儒家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伦理思想。所以,惟有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去挑剔别人的短处,凡事都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去为难别人。故君子先行后言,如果只能说而不能做,空讲些道学,那就是坚决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