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还特别注重理学,曾作有《理学论》、《性理精义序》、《朱子全出序》等。宋明理学固然是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唯心主义反动哲学,就只说康熙吧,他自然也不可能脱轨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不过,康熙重视理学,提倡理学,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突出的是社会实践的意义,他非常痛恨那些死扣书本,口讲理学的人。他说:凡珍重道学的人,都身体力行,理论联系实际,并非夸夸其谈。道学以无私为本,而理学的核心旨在一个诚字上:言行一致,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问,追求真理的学问。而空谈道学,悖理甚远。
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康熙对讲官张玉书说:自有理学名目以来,彼此辩论,无有休止,朕见言行不符者甚多,终日讲理学,而所行之事,全和他们的言论相悖甚远,何得称理学?如果口上不讲理学,而实际所做事情完全与世间道理相吻合,这才是真正的理学。
二十四年四月二日,康熙又对大学士们说:道德、文章,从来就不是两回事。能文的人必须是先明白道理;而学道理的人,也贵在能写文章。朕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诸子之书,虽然是在讲明道理,不尚辞华,而其著作体裁,则是简单明了表达意思,理义精深,何尝不是文质彬彬,令人心旷神怡。可是现在一些不学无术之徒,借着理义的名义来掩饰自己的行为,道貌岸然自以为满足,为儒家学说进行注释,超不出庸夫之见,甚是卑鄙呀!
三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康熙对殿试读卷官员们说:作文章的人,其实都是在讲道理。然而只能说却不能够去做,那样一来又会有什么好处呢?朕看《性理》学,中心思想就在一个“诚”字上,人们可以待人接物,谁不在诚字上下功夫呢?凡人读书,贵在身体力行,若空言,反受其害。
9.恻隐成诗,心系天下
因黄河每岁冲决,久为民害,成为康熙帝最为着急的一大隐患,由于事关民生社稷,二十三年亲至其地,相度形势,察视河工。十月十八日踏上了旅程,路上风尘仆仆,不辞辛苦,走遍大河两岸,附近村庄,访贫问苦,慰劳民夫。
康熙帝过高邮湖(今江苏高邮县内)时,一路上看到许多贫苦的人民,于是他就不断地救助些物品或银两,每次看到老弱病残,便走上前去,问寒问暖,深表同情。一天经过郯城(山东南部、临近江苏)时,看见了一对老夫妻,皇上走向前去询问他们的年纪有多大了。民答:老翁九十七、老太九十三,是从青年开始的结发夫妇,至今仍相依为命,白头到老。皇上听后左顾右盼,对近臣说:这是人世间少有的事。遂送给二位老人白金。老夫妇感激涕零,向皇上叩首说:小民是乡村百姓,有机会看到皇上龙颜,这真是意外的大幸啊。今天又得到如此的重赏,足够我们度过晚年。近臣却说:皇上洪施仁政,实在是使臣所不胜记载的。
皇上的车队从江苏宿迁到清河(今江苏清江市)县,他们一路经过,看到到处是筑河堤的河工正在运土,卷埽(可工用的拮秆、树枝等物)下桩,筑柘,全力以赴。皇上下了马车,停立了好久,他亲自走上前去慰劳筑河的民夫。然后对河道总督靳辅叮嘱说:堤岸夫役,风风雨雨,夜以继日,风餐露宿,草茅藏身,劳苦之极。而所领的工食钱微乎其微,恐怕少有不贤的官吏从中侵蚀归私,必须使河工们得到实惠,不可不给予特殊的关怀照顾。
二十二日,康熙乘船路过高邮湖,宝应(今江苏省中部)县,看到民间田庐多在水中,恻隐之心不由而升。于是,立即下了船登上岸,亲自走向距离堤畔十余里的地方去察看地形,想看出点什么,然后又召集生员学者,父老乡亲,问他们为什么会遭到这样的灾难,而且还详细地听取了大家好的意见。最后对陪驾的两江总督王新命说:
朕此行的目的是查访民间疾苦,凡是地方利弊,都一定要设法研究解决,使百姓各得其所。历史上的尧皇帝忧愁一夫不得安身,何况朕亲自睹此方水害情形,怎么能看着不管,不进行切实可行的救济呢?
康熙说完之后,又重新坐回到船里去,但是心情一时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平静下来,夜晚也无法入睡,想着想着,诗兴大发,于是走到桌前拿起笔来,复成御制五言古诗一首,诗云: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栖栖卧深潦。
对之尽惕然,无策施襁褓。
夹岸罗黔黎,跽陈进耆老。
咨诹不厌频,利弊细探讨。
饥寒或由由,良渐奉苍颢。
古人念一夫,何况睹枯槁。
凛凛夜不寐,忧勤孥如捣。
亟图浚治功,拯救须及早。
会当复古业,咸令乐怀保。
这首诗是一首大众化了的五言古诗,主要是借景抒情的。诗中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皇帝勤政爱民的思想。
此诗的大意是:大水过后,人间一片凄凉景象,抬头相望,陆地变成孤岛沙洲,田亩淹没,房屋畜舍东倒西歪,孤独无靠的穷民各奔东西,有的葬身水底。面对此情此景,皇帝忧心如焚,因为没有办法救济,只好向沿河流落两岸的黎民百姓、父老乡亲表示歉意,并不厌其烦地询问灾情的原因和救荒之策。最后下决心治理黄河,使万民保平安。
康熙帝这次南巡视察,最远到达了江宁(南京),又停留在江都县(江苏江都县北四十五里)即伯镇,行前对吏部尚书伊桑阿、工部尚书萨穆哈说:朕车驾南巡,省民疾苦,路过高邮、宝应等地,见民间庐会舍田庙被水给淹没了,朕心里非常难过,询问其政,知道了大概,每想到此,心里就特别难过,不能释怀。此一方生灵一定要保其安全,使各得其所,朕才能放下心来。所以你们要经常到被水给淹没的州县,逐一详勘,十天之内上报,必须做到济民于忧患之中,无论花掉多少钱与时间,在所不惜。你们能了解我的意愿吗?赶快去办吧。
就在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阅河结束。当他回行到山东省郯城县沙沟地方时,特为此又作《阅河诗》一首:
防河纤旰石,六御出深宫。
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
何年乐稼穑,此日是流通。
已著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从这次南巡之行一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朝天子,康熙想尽了办法要把河患给根除掉,希望老百姓能够早一天过上太平年景。这也是康熙帝此次南巡的最终目的。
10.谨慎有加,忘我工作
客观论英雄,秉公说成败。从成就上说,康熙帝的建树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军事堪称辉煌盛世,在文化方面也有继往开来的贡献。
虽然不能忽视他的文字狱,他的民族歧视政策,但当把这一切都放在历史的长河上加以比较的话,很容易就可见出分晓。
在这一点上,康熙倒是有点像汉武帝,个人优秀了反倒遮掩了他手下人的光彩。而这所有归结起来就是:功劳、政绩是主要的,即使有瑕,并不掩瑜。康熙勤政,不仅一般的国家日常政务,包括生死攸关的军事政策,都亲自处理,如对吴三桂作战,对沙俄作战,征讨噶尔丹等,勤政有余注定了他的杰出与成功。
在封建君王时代,君臣议政的活动除了君臣间特殊的召见和进见外,作为经常的制度形式就是朝会。朝会一般说无外乎两种形式:常朝与早朝。常朝是规定的每月几次,康熙时期的常朝是延用其父顺治帝的制度,每月逢五三次,即初五、十五、二十五。常朝比较隆重,是具有礼仪意义的。但无论常朝与早朝从时间说都是早朝,因为都是在大清早开始进行的。朝令制度,实际在君主时代一直都有。如唐诗人李商隐有句:“须臾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白居易有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者说的是玄宗因为有了美人杨贵妃,早朝也舍不得去上了。
在许多情况下,朝会往往时隐时现,之所以说它“时隐时现”,是说它们的存在有相当大的随意性——随君王的好恶而定。前面提到的自居易的诗就正好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人情事理:制度是为做事而立,但同时也束缚着人。朝会制度往往在盛世、在明主主政时代坚持得好,在昏庸的帝王当政时期就大抵废弛了。如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有的在位几十年竟然没露过面,甚至不知宰相姓甚名谁,自然就无朝会可言了。
清朝诸帝以康熙为最杰出者,其原因之一就是朝会制度坚持得好,因为朝会之于国政,仅仅是形式及制度。而康熙朝的朝会制度之所以尤其引人注目,一是从全国意义上说,清朝只有到了康熙手上,才真正显示了君临天下的从容与稳健;二是紧紧跟在腐败明王朝后,皇帝如此辛勤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也是以让世人耳目一新。
关于朝会制度,康熙曾对诸大学士说:“朕观部院衙门大小官员,俱各分班启奏,朕与尔等皆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孜孜不遑。今部院官员分班启奏,偷惰安逸,其属不合。嗣后满汉大小官员,除有事故外,凡遇启奏事宜,俱着一同启奏,朕亦可以鉴其贤否。其无启奏各衙门官员,亦着每日黎明齐集午门前,俟启奏各官事毕同散。都察院堂官及科道官员,无常事宜,俱着每日黎明齐集午门,查满汉部院官员有怠惰规避者,即行题参。”
这一段话大概说出了康熙时期早朝的内容和任务,乃至早朝时的纪律和情景。当然,康熙本人也已经清楚地表明他对早朝的重视了。正因为如此,他在早朝一事上可谓勤慎有加,自然也是他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了。当时规定“每日听政,必御正门”。但常朝却是在太和殿之外,常朝礼仪毕,康熙仍要去乾清门听政的。
康熙朝漫漫六十载,因种种原因,如:事务紧急,天气异常,身体欠佳,御门听政实际远不限于乾清门。不同的是只是有时地方有所变,听政却不会无故废置。
当初,顺治曾称常朝为视朝。康熙亲政以后,情况比较特殊一些:先有鳌拜弄权,后有三藩之难,早朝就更为重要。其重要在于:一是君臣共商政务,作出正确决策;二是当处急难之时,某种意义上继承传统,稳定现行制度以维系人心,控制局面。大概就是因为这一原因,康熙也就承父制把早朝称作视朝,并定为制度,严格坚持。自然,康熙的身先示范,实实在在为大清江山社稷操劳,是他的生命与清朝基业完全融为一体的体现。
康熙帝御门所政,“每日早晨”,“未尝暂辍”。皇帝如此,大臣们岂敢懈怠,也早早地赶早朝,有事即启奏。当然,康熙皇帝也有出门的时候,但他却绝不因此影响听政。因为御门听政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通过它了解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国政命脉所在,所以每当康熙出巡在外,他就要求内阁通过驿站快马,迅速把大臣们的奏章及时送到。因此每逢康熙外出,内阁跟着就紧张了,各部院奏章一一送来,内阁就忙不迭地派人一站一站地送到皇帝所在地。这样,皇帝虽远在外地,全国情况却依然一一了然于心。
【异点】有法可依,广施仁爱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度可鉴,形容一个人做事缜密,讲究原则。如果一个位高至极的人能做到这点,实为难能可贵,而康熙就做到了,这就是他与众不同之处。
身为一朝天子。掌握着天下生杀大权,统御着万民。然而,康熙从来不以此自居、越法行事,做事却更加谨慎了。对天下,不管满汉。皆广施仁爱。夏桀残暴而被商汤灭亡,明崇祯多疑刚愎杀袁崇焕而自取亡国。这些古鉴,康熙再清楚不过了。
凡事依理据章、做事有法有度。让一个封建皇帝做到这一点太难了,能做到的也太少了。而康熙就是太少中的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大事有一番作为严格要求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胜点】以小处见大处
“勿以恶小而为亡,勿以善小而不为亡”是蜀汉皇帝刘备教导刘禅的话,这是一个万古不易的道理。凡事有小就有大,康熙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他正是以此来要求自己的。事事处处从点滴作起,勤俭养廉,教子正人。谨慎工作,治法严谨。只有这种勤勉、自律、严格的精神才能成为帝王中的佼佼者。
【焦点】业精于勤而若干嬉
一个人要想做成事业,万不可有惰性,如果惰性太强势必因惰而自毁。勤勉上进方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