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4931300000004

第4章 丁,曾国藩与士林之风(1)

1863年,已升至中校的戈登在位于安庆的两江总督府与曾国藩会面,随行的丁美绅记下了他对曾的印象:

他在各个方面都与李鸿章成对比。后者身材高大、举止稳重、神态威严,眼睛里闪烁着智慧,每句话、每个手势都表现出他思想敏捷、行动果断;他的服饰也显示出了他的家财和修养。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这与他过去的历史是不相符的;他的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他们两人的个性也是截然不同的。李鸿章是出名的贪得无厌,在这方面他们几个弟兄——尤其李瀚章——是素享盛名的,他们一家在长期的官宦生涯中搜刮了大量的财富。而根据一般的报道,曾国藩的勒索是颇有节制的,他的开支也较为适中,甚至有些吝啬……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参加乡试到第三次、近50岁才考取秀才,常被历史学家拿来与洪秀全的四次不第对比,有“一对宝”之笑柄,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同进士出身”,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鸦片上税免禁”的军机大臣穆彰阿得意门生,入翰林任庶吉士,之后曾叙任各部侍郎。1853年因丧母而丁忧在籍,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经郭嵩焘力劝,接替已被朝廷属意派任镇压太平军的林则徐;曾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为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用刑苛酷,称“乱世当用重典”,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1858年5月,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1860年,湘军围安庆;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7月,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此起曾与平定太平天国战功居次之湖广总督官文双方形成集团政争白热化。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七年曾出任直隶总督。1870年被清朝命令处理“天津教案”,此时他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市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以致后来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他自己也承认:“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物论沸腾,至使人不忍闻”。曾国藩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矣”。

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曾国藩比较善于运用人才,晚清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他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同治中兴有“四大名臣”之说,但是历来各说不一,有称“曾左彭胡”,也有说“曾胡左李”,前者属意彭玉麟,后者属意李鸿章。无论是彭还是李,都曾效力于曾国藩。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湘军中重要人物。曾国藩举荐他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并组成中法混合军和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克金华、绍兴等地,升任闽浙总督。1864年攻克杭州,以军功受封一等恪靖伯。

但左之真正勋业在于平定新疆。1864年新疆发生叛乱,左宗棠定“缓进急战”方略,与李鸿章争论“海防”与“塞防”之重要性。之后左以身许国,抬棺出征,仅一年多时间,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光绪帝和摄政的西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胡林翼曾极力称赞说左氏横览九州,才智超群,必成大器。

但是能让曾国藩都佩服的却不是左宗棠,而是胡林翼。胡林翼出身显赫,其父亲胡达源是嘉庆二十四年的探花。胡林翼少年时在皇城根下长大,这种门第使胡林翼结交非凡。因此,胡林翼不仅幼年聪慧,在眼界上也要高于一般人,有一个例子是,他年纪少时即认为“今天下之乱不在盗贼,而在人心”。

在30岁之前,胡林翼一直过着富家子弟的浪荡生活,他挥金如土,风流倜傥。负才不羁的名士之风也让他结交了无数朋友。以胡之学识,科举之路亦应如入无人之境。但他的“浪名”似乎妨碍了他的前程。

不过,豪门之后自然有晋升之道。胡家为胡林翼捐了一个功名,此时的胡林翼首次显现了其不凡见识。按照家世门风,胡氏完全可以选择一个肥缺,但他却选择了穷僻的贵州。友人问其故,他的答复是:“初为政,此邦贫瘠或可保清白之风。”

虽然挥金如土,却要廉洁奉公。这一点,胡林翼清晰地切割出了私生活与公务员间的界线。正是在贵州搜捕巨盗,绥靖苗乱,锤炼了他的实战本领,使他完成了从一个浪荡公子、文弱词臣向经世致用实干官员的伟大转变。此后,他奉调入鄂征战太平军,留归湖南后再请赴鄂等诸事,也无不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因为湖北扼控长江,既是围破天京的后方,又是攻打天京的前沿。据此而守,非立首功,也为臣魁。其人又极具谋略。胡林翼“胆识绝人,威望素著”,却又“才大心细,为军中万不可少之员”。他征剿太平天国的五大战役,场场皆胜,都是采取攻坚克难的打围战法。

显示了极为出色的政治才能的同时,胡林翼的升迁之路亦相当顺利。及至1860年时他已升至湖北巡抚。胡的军事才能与选才之明此时亦逐渐显露,有史可证的是,胡上奏朝廷给曾国藩一些实权,促成曾国藩之湘军初成,并送给曾国藩四个字“包揽把持”,成为后者一生追求之境界。

左宗棠三试不中后绝意科举,拟做“湘上农人”,因胡林翼的竭力举荐,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又三次重金招聘,他才于1852年出任抚署高级幕僚。后来又是胡林翼以及许多清廉官吏的竭力举荐,咸丰帝才有令左襄办军务之命。胡林翼在湖北巡抚任内,同样努力培植清廉人士,除左宗棠外,胡在贵州培育的少年英才张之洞,更成为出类拔萃的后起之秀。

“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 曾国藩对胡林翼相当之敬重,并认为其在各方面都超过了自己。

据言胡林翼一日在安庆长江沿岸策马登山,瞻眺形势。他以胜券在握的口气道:“此处俯视安庆,如在釜底,贼不足平也!”当他策马下山,驰至江畔,猛然看见江中两艘西洋新式军舰,鼓轮逆流而上,飞快游弋,中国船舶难以望其项背。胡林翼忧心洋人势力,立即变色不语,勒马回营途中忽大口呕血,几乎坠马。此后每当有人与胡林翼谈起洋人洋务,他总是摇手闭目,神情黯然,叹称:“此非吾辈所能知也……”不久后便死去。

曾国藩的幕府薛福成笔记中记载了这一悲剧。

噩耗传来,曾国藩十分伤感地说:“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调护诸将,天下宁复有斯人者哉!”

后人蒋介石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文忠公全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字也改为“润芝”,后来才又变为“润之”。

芮玛丽在论及“中兴”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19世纪60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60年。这就是同治中兴。”

戊 女人当国

“头在肩上的位置恰如其分,使身材匀称得恰到好处;手非常之美,小而优雅,有教养的样子;面部匀称而又构造准确,大大的耳朵,其上部分长得很好;精致宽阔的前额上方乌黑的头发平伏地分成两半;眉毛弯而细长;神采奕奕的黑眼睛十分整齐地嵌在脸上;鼻子高高的,是中国人称之为“鼻正”的那种,宽宽地垂直于前额;上唇极为坚毅,嘴较大,但很美,两片灵活的红唇在坚毅的白牙之上分开时,会使她的笑产生一种罕见的魅力;下巴强健,但并不过分坚毅、也无顽固的迹象。要不是我知道她已年近69岁,我会把她看成保养得好的40岁女性的。比所有这些外貌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对自己的周围有着浓厚的兴趣,又明显的才智过人,这造成了具有异乎寻常的魅力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