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懂财务就当不好经理
4939300000026

第26章 采购主管脑筋中第一根弦——如何订货      

◎ 存货管理的目标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它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商品等。

如果工业企业能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或者商业企业能在销售时随时购入该项商品,就不需要存货。但实际上,企业总有存货的需要,并因此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这种存货的需要出自以下原因:

第一,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实际上,企业很少能做到随时购入生产或销售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是市场供应量充足的物资也如此。这不仅因为不时会出现某种材料的市场断档,还因为企业距供货点较远而需要途中运输及可能出现运输故障。一旦生产或销售所需物资短缺,生产经营将被迫停顿,造成损失。为了避免或减少出现停工待料、停业待货等事故,企业需要存货。

第二,出自价格的考虑。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整批购买在价格上常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并且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存货占用资金是有成本的,占用过多会使利息支出增加并导致利润的损失;各项开支的增加更直接使成本上升。进行存货管理,就要尽力在各种存货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作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这也就是存货管理的目标。

◎ 储备存货的有关成本

与储备存货有关的成本,包括以下三种:

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来表示。其下又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第一,订货成本。订货成本指取得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费等支出。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开支等,称为订货的固定成本,用F1表示;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等,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用K表示;订货次数等于存货年需要量D与每次进货量Q之商。订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订货成本=F1+DK/Q

第二,购置成本。购置成本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经常用数量与单价的乘积来确定。年需要量用D表示,单价用U表示,于是购置成本为DU。

订货成本加上购置成本,就等于存货的取得成本。其公式可表达为:

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订货固定成本+订货变动成本+购置成本

TCa=F1+DK/Q+DU

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指为保持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所应计的利息(若企业用现有现金购买存货,便失去了现金存放银行或投资于证券本应取得的利息,是为“放弃利息”;若企业借款购买存货,便要支付利息费用,是为“付出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等,通常用TCc来表示。

储存成本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月工资等,常用F2表示。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单位成本用Kc来表示。用公式表达的储存成本为:

储存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

TCc=F2+KcQ/2

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还应包括需要主观估计的商誉损失);如果生产企业以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解决库存材料中断之急,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额外购入成本(紧急额外购入的开支会大于正常采购的开支)。缺货成本用TCs表示。

如果以TC来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它的计算公式为:

TC=TCa+TCc+TCs=F1+DK/Q+DU+F2+KcQ/2+TCs

企业存货的最优化,即是使上式TC值最小。

◎ 做好存货决策

存货的决策涉及4项内容:决定进货项目、选择供应单位、决定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决定进货项目和选择供应单位是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要做的是决定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分别用T和Q表示)。按照存货管理的目的,需要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的总成本最低,这个批量叫做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有了经济订货量,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最适宜的进货时间。

与存货总成本有关的变量(即影响总成本的因素)很多,为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必要简化或舍弃一些变量,先研究解决简单的问题,然后再扩展到复杂的问题。这需要设立一些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

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

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需要设立的假设条件是:

第一,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

第二,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

第三,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TCs为零,这是因为良好的存货管理本来就不应该出现缺货成本。

第四,需求量稳定,并且能预测,即D为已知常量。

第五,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即U为已知常量。

第六,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第七,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买不到需要的存货而影响其他。

设立了上述假设后,存货总成本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TC=F1+DK/Q+DU+F2+KcQ/2

当F1、K、D、U、F2、Kc为常数量时,TC的大小取决于 Q。为了求出TC的极小值,对其进行求导演算,可得出下列公式:

Q*=

这一公式称为经济订货量墓本模型,求出的每次订货批量,可使TC达到最小值

这个基本模型还可以演变为其他形式:

每年最佳订货次数公式:

N*=D/Q*=

与批量有关的存货总成本公式:

TC(Q)=+Kc/2=

最佳订货周期公式:

t*=1/N*=

经济订货量占用资金:

I*=Q*U/2=

【例1】某企业每年耗用某种材料3 600千克,该材料单位成本10元,单位存储成本为2元,一次订货成本25元。则:

Q*==300(千克)

N*=D/Q*=3 600/300=12(次)

TC(Q*)===600(元)

t=1/N*=12/12=1(个月)

I*=Q*U/2=300/2×10=1 500(元)

基本模型的扩展

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是在前述各假设条件下建立的,但现实生活中能够满足这些假设条件的情况十分罕见。为使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可用性,需逐一放宽假设,同时改进模型。

第一,订货提前期。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存货不能做到随用随时补充,因此不能等存货用光再去订货,而需要在没有用完时提前订货。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用R来表示。它的数量等于交货时间(L)和每月平均需用量(d)的乘积:

R=L·d

续前例,企业订货日至到货期的时间为10天,每日存货需要量10千克,那么:

R=L·d=10×10=100(千克)

即企业在尚存100千克存货时,就应当再次订货,等到下批订货到达时(再次发出订货单10天后),原有库存刚好用完。此时,有关存货的每次订货批量、订货次数、订货间隔时间等并无变化,与瞬时补充时相同。这就是说,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并无影响,可仍以原来瞬时补充情况下的300千克为订货批量,只不过在达到再订货点(库存100千克)时即发出订货单罢了。

第二,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在建立基本模型时,是假设存货一次全部入库,故存货增加时存量变化为一条垂直的直线。事实上,各批存货可能陆续入库,使存量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入库和在产品转移,几乎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基本模型做一些修改。

【例2】某零件年需用量(D)为3 600件,每日送货量(P)为30件,每日耗用量(d)为10件,单价(U)为10元,一次订货成本(生产准备成本) (K)为25元,单位储存变动成本 (Kc)为2元。

设每批订货数为Q。由于每日送货量为P,故该批货全部送达所需日数则为Q/P,称之为送货期。

因零件每日耗用量为d,故送货期内的全部耗用量为:

Q/P·d

由于零件边送边用,所以每批送完时,最高库存量为:

Q-Q/P·d

平均存量则为:

(Q-Q/P·d)/2

E表示最高库存量,E1表示平均库存量。

这样,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为:

TC(Q)=D/Q·K+ (Q-Q/P·d)·Kc/2

=D/Q·K+Q(1-d/P)·Kc/2

在订货变动成本与储存变动成本相等时,TC(Q)有最小值,故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为:

D/Q·K=Q (1-dP)·Kc/2

Q*=

将这一公式代入上述TC(Q)公式,可得出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总成本公式:

TC(Q*)=

将上述例题数据代入,则:

Q*==367(件)

TC(Q*)=≈490(元)

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模型,还可以用于自制和外购的选择决策。自制零件属于边送边用的情况,单位成本可能较低,但每批零件投产的生产准备成本比一次外购订货的订货成本可能高出许多。外购零件的单位成本可能较高,但订货成本可能比较低。要在自制零件和外购零件之间作出选择,需要全面衡量它们各自的总成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时,就可借用陆续供应或瞬时补充的模型。

【例3】某生产企业使用A零件,可以外购,也可以自制。如果外购,单价4元,一次订货成本10元;如果自制,单位成本3元,每次生产准备成本600元,每日产量50件。零件的全年需求量为3 600件,储存变动成本为零件价值的20%,每日平均需求量为10件。

下面分别计算零件外购和自制的总成本,以选择较优的方案。

(1)外购零件

Q*===300(件)

TC(Q*)===240(元)

TC=DU+TC(Q*)=3 600×4+240=14 640(元)

(2)自制零件

Q*==3 000(件)

TC(Q*)==1 440(元)

TC=DU+TC(Q*)=3 600×3+1 440=12 240(元)

由于自制的总成本(12 240元)低于外购的总成本(14 640元),故以自制为宜。

第三,保险储备。以前讨论假定存货的供需稳定且确知,即每日需求量不变,交货时间也固定不变。实际上,每日需求量可能变化,交货时间也可能变化。按照某一订货批量(如经济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安全存量)。这些存货在正常情况下不动用,只有当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时才动用。

设年需用量(D)为3 600件,已计算出经济订货量为300件,每年订货12次。又知全年平均日需求量(d)为 10件,平均每次交货时间(L)为10天。为防止需求变化引起缺货损失,设保险储备量(B)为100件,再订货点R由此而相应提高为:

R=交货时间×平均日需求+保险储备

=L·d+B

=10×10+100

=200(件)

在第一个订货周期里,d=10,不需要动用保险储备;在第二个订货周期内,d>10,需求量大于供货量,需要动用保险储备;在第三个订货周期内,d<10,不仅不需动用保险储备,正常储备亦未用完,下次存货即已送到。

建立保险储备,固然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存货平均储备量加大却会使储备成本升高。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方法上可先计算出各不同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然后再对总成本进行比较,选定其中最低的。

如果设与此有关的总成本为TC(S,B),缺货成本为Cs,保险储备成本为CB,则:

TC(S,B)=Cs+CB

设单位缺货成本为Ku,一次订货缺货量为S,年订货次数为N,保险储备量为B,单位存货成本为Kc,则:

Cs=Ku·S·N

CB=B·Kc

TC(S,B)=Ku·S·N+B·Kc

现实中,缺货量S具有概率性,其概率可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得出;保险储备量B可选择而定。

【例4】假定某存货的年需要量D=3 600件,单位储存变动成本Kc=2元,单位缺货成本Ku=4元,交货时间L=10天;已经计算出经济订货量Q=300件,每年订货次数N=12次。交货期内的存货需要量及其概率分布见下表。

需要量(10×d)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概率(P1) 0 01 0 04 0 20 0 50 0 20 0 04 0 01

先计算不同保险储备的总成本:

(1)不设置保险储备量

即令B=0,且以100件为再订货点。此种情况下,当需求量为100件或其以下时,不会发生缺货,其概率为0 75(0 01+0 04+0 20+0 50);当需求量为110件时,缺货10件(110-100),其概率为0 20;当需求量为120件时,缺货20件(120-100),其概率为0 04;当需求量为130件时,缺货30件(130-100),其概率为0 01。因此,B=0时缺货的期望值S0、总成本TC(S,B)可计算如下:

S0=(110-100)×0 2+(120-100)×0 04+(130-100)×0 01

=3 1(件)

TC(S,B)=Ku·S0·N+B·Kc

=4×3 1×12+0×2

=148 8(元)

(2)保险储备量为10件

即B=10件,以110件为再订货点。此种情况下,当需求量为110件或其以下时,不会发生缺货,其概率为0 95(0 01+0 04+0 20+0 50+0 20);当需求量为120件时,缺货10件(120-110),其概率为0 04;当需求量为130件时,缺货20件(130-110),其概率为0 01。因此,B=10件时缺货的期望值S10、总成本TC(S,B)可计算如下:

S10=(120-110)×0 04+(130-110)×0 01=0 6(件)

TC(S,B)=Ku·S10·N+B·Kc

=4×0 6×12+10×2

=48 8(元)

(3)保险储备量为20件

同样运用以上方法,可计算S20、TC(S,B)为:

S20=(130-120)×0 01=0 1(件)

TC(S,B)=4×0 1×12+20×2=44 8(元)

(4)保险储备量为30件

即B=30件,以130件为再订货点。此种情况下可满足最大需求,不会发生缺货,因此:S30=0。

TC(S,B)=4×0×12+30×2=60(元)

然后,比较上述不同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以其低者为最佳。

当B=20件时,总成本为44 8元,是各总成本中最低的。故应确定保险储备量为20件,或者说应确定以120件为再订货点。

以上举例解决了由于需求量变化引起的缺货问题。至于由于延迟交货引起的缺货,也可以通过建立保险储备量的方法来解决。确定其保险储备量时,可将延迟的天数折算为增加的需求量,其余计算过程与前述方法相同。如前例,若企业延迟到货3天的概率为0 01,则可认为缺货30件(3×10)或者交货期内需求量为130件(10×10+30)的概率为0 01。这样就把交货延迟问题转换成了需求过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