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早年参加抗金义军,屡立战功。后来因受主和派排挤,抗金之志难酬,抑郁而终。
辛弃疾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所以便跟着祖父辛赞长大。辛赞虽然在金国占领区做了几年地方官,却一直心系宋朝。辛赞经常给幼小的辛弃疾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他登上高山,眺望祖国大好河山,培养了他对南宋山河的向往与热爱之情。辛弃疾由于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受儒家传统的文化影响较少,所以充满着侠义之气。
由于祖父的悉心培养,加之自身的努力,15岁时辛弃疾就以才气闻名乡里,被金朝的历城官府推荐到燕京参加进士考试。临行时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的路上,多注意沿途的地理形势和金朝的内部情况。这次应试,辛弃疾虽没考取,但对祖父的嘱托他时时不忘。18岁时,辛弃疾再次赴燕京应试。通过这两次进京,他已经十分了解金朝内部的情况了。
但辛赞未盼到南宋收复中原就去世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下,企图灭亡南宋。这时,济南农民耿京聚众20多万人起义,消息传到辛弃疾的耳中,他异常兴奋,马上也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前往投奔,那时他21岁。由于他既熟悉金朝情况,又文武双全,在起义军中很快脱颖而出,获得了耿京的赏识和重用。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朝廷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这样能更有效地打击金军,灭亡金国。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并派他代表起义军到建康(今南京)去见宋高宗。不料,在辛弃疾从南宋返回的途中,耿京被叛徒张安国谋害了。一部分义军被挟持投降了金军,剩余的起义军因没有领袖,便散去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发誓要活捉张安国替耿京报仇。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5万金兵。我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辛弃疾怒而喊道:“不管是5万还是50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掉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亲自挑了50名起义军勇士,每个人都佩上刀剑,骑上快马,向金营奔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下了马,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突然闯入,张安国急忙向桌子底下钻去。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这时,营帐外面已站了好些金兵,他们看到辛弃疾和勇士们威风凛凛的样子,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丝毫没有慌张,他先把张安国绑在马背上,然后上马,向金兵喝道:“谁敢上来,我就要他的狗命!”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踪影了。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噪一时,就连天子闻听后也称赞不已。第二天,辛弃疾又组织起上万名起义军渡过淮河,向南宋奔去。到了南宋,宋高宗对他的英勇气概非常赞赏,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22岁的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金国却以失败而告终,南宋朝廷又倾向于与金国议和。辛弃疾职位虽低,但时刻不忘灭金大业,坚决主张继续伐金,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赵昚。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表达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分析了女真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对南宋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备战、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后来,辛弃疾又给抗战派宰相虞允文写了力主抗金的《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却遭到了一心只求苟安的南宋王朝的冷落。南宋朝廷虽未采纳辛弃疾的建议,但对他爱国之心和才华十分欣赏,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他虽然在这些职位上干得都非常出色,但依然为不能实现自己的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理想而十分苦闷,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压抑和痛苦与日俱增。
辛弃疾投归南宋共40多年。在这期间,一直受着南宋统治集团中某些当权人物的排斥,才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但他每到一个地方任职,总是做些兴利除弊的好事;对于所部官吏中精明强干的,他都及时加以荐举;对贪污无能者,则及时加以弹劾。每到一处,他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赋,积极备战练兵,可以说在当时是最关心民间疾苦,奋发有为的地方官员。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朝廷的投降政策,一直受到当时投降派当道的官场的歧视与排挤。从43岁起,先后被闲置近20年。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为当权者所忌,落职退居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的带湖。他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义,自号稼轩。在晚年,他又被起用,先后任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但由于他支持宰相韩侘胄北伐,反对轻敌冒进,终于不被信任,再度被罢。
1205年,66岁的辛弃疾来到京口(今镇江市)。他登上北固亭北望处在敌人铁蹄下的中原,回忆起43年前自己南归时豪情万丈、热血沸腾的情景,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出了对南宋统治者投降路线的强烈不满。两年后,辛弃疾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