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罗曼·罗兰
成书时间:1903—1911年
体 裁:人物传记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一、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 866—1944),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出生于法国中部尼埃弗省克拉木西镇,父亲爱弥尔·罗兰系职业公证人,母亲玛利·古洛·罗兰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1880年10月,罗曼·罗兰随全家告别了故乡来到巴黎。他从小爱好音乐,到巴黎上中学后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罗曼·罗兰上中学时是数学班,而后由于他对数学及理化课程不感兴趣,又改读路易大帝中学的哲学班,他所向往的是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做个有出息的人。经过3年考试,罗曼·罗兰终于在1886年考上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史学系,这一关键性的胜利决定了年轻的罗曼·罗兰的一生道路。
1889年,他毕业后赴罗马研究历史。1892年回国教授音乐史,同时开始创作历史剧。在19世纪末震动欧洲的德雷福斯事件中,他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写出了《群狼》(1 898)等一系列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剧本,表达了他厌恶暴力和对全人类博爱的理想。由于这些剧本在艺术上不大成功而很少上演,罗曼‘罗兰开始转向别的体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完成这部《名人传》。而他更驰名于世的则是他的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 (1904—1912)。由于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01年他离婚后一直过着孤寂的生活,自己埋头著述。然而,命运偏偏和他作对——让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瘟疫、火灾以及家庭不幸等种种遭遇并没有压垮他,他依旧爽朗快活、俏皮幽默,充分体现了法国民族传统中乐观的高尚精神。大战爆发后,罗曼·罗兰写了一系列反战文章,结集为《超脱于混战之上》(1915),并于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战后他开始接近社会主义和苏联,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33),赞颂了以变革社会来反对战争的实际行动。
罗曼·罗兰在30年代积极投身于政治活动,与巴比森共同主持了1932年的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大会。他在1933年就揭露了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并当选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抱病完成了《贝玑传》和《伟大的贝多芬》等著作。1944年去世,安葬在他的出生地——克拉木西。
二、作品简介
罗曼·罗兰的这部《名人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贝多芬传”;第二部分“米开朗基罗传”;第三部分“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传》作品作于1903年,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这部以贝多芬为对象的传记同《约翰·克利斯朵夫》一样,都是写音乐家的,正如罗曼·罗兰自己所说,克利斯朵夫的家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经历,基本上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克利斯朵夫一生战斗不止的精神,也是贝多芬人格的写照。可以说《贝多芬传》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罗曼·罗兰对德国音乐有特别强烈的热情,他说:“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快乐和痛苦,愿望和梦想已经成为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他写作《贝多芬传》有两个目的:首先,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和苦闷的时候,他逃出巴黎来到贝多芬的家乡波恩,贝多芬的精神和音乐使他恢复了力量,他写作这本小册子作为对贝多芬的感谢;其次他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当时法国几百万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他曾这样说到:
我们的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恶法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们”不是指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指心灵伟大的人,罗曼‘罗兰在贝多芬身上发现的“英雄气息”,是他伟大的人格,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仍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巨大的创造力和道德标准,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
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他需要敏锐的听觉,但1796年他还不到30岁,耳朵就开始变聋,而且一天比一天更加严重,内脏也被剧烈的痛苦所折磨。贝多芬还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断幻想着幸福,但立刻又幻灭,不得不去承担心灵的悲苦。1801年,他爱上了一个名叫居丽艾塔·居西尔第的姑娘,但是他身体的残疾和处境的艰难使他们不能结合,而这位姑娘又风骚、又幼稚而自私。两年后她就嫁给了一个伯爵。这种感情的风波加重了贝多芬的病状。然而就是在这种境遇下,他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写出了《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第四钢琴协奏曲》等一系列辉煌的作品。
这位顽强的音乐大师战胜了死亡,在此后的日子里,1806年他同一个热爱着他的姑娘订了婚,体会到爱情的甜蜜;但不久婚约解除了,贝多芬再次陷入孤独之中,从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创作,无论是掌声、荣誉和演出的空前成功,还是经济上的极端困窘和体质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罗曼·罗兰最后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基罗传》
《贝多芬传》的发表引起了社会的注意,罗曼·罗兰从此产生了一个写一系列“英雄传记”的计划,8年之后他出版了《米开朗基罗传》。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以前已有过多种。罗曼·罗兰是英雄崇拜者,但他并没有把米开朗基罗写成一个在人格上或是在艺术上值得赞扬的英雄,一个在思想上和言论上都深刻完美的巨人。
《米开朗基罗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他有英雄化了的天才,在艺术上无与伦比,他以无穷的精力永远追求艺术尽善尽美;但是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软弱无能,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他有非基督教的反抗性,又有基督教的顺从和妥协。米开朗基罗是天才的工具和牺牲品,他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外,别的什么都不知道。他想雕刻整个一座山峰,他可以费几年的时间到石厂去挑选石块,建造运石的大路,他想独自一人建造宫廷和教堂。他十分富有,但他没有时间吃和睡,他同三个助手挤在一张床上,他生过十四五次大病,40多岁时已经十分衰老,又不愿请医生诊治。过度的疲劳,使他陷入精神的迷乱状态,他对敌人,对朋友,对亲人都产生猜疑,变得极其孤独。在艺术和政治上,在行动和思想上,他都优柔寡断,他心地胆怯,谨小慎微,他对自己的懦弱也感到羞耻,他厌恶自己。他没有家室,他的弟弟和侄儿花光了他的钱财,却不给他一丝温暖。他的一生没有一天快乐,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并不能实现他的计划的万分之一。这位天才的艺术家88岁死于贫病和孤独之中,死前一周他还整天站着工作。
《米开朗基罗传》没有《贝多芬传》那样大的影响,但在手法上却更成熟,显示出罗曼·罗兰的风格。他不但叙述了米开朗基罗的生平,而且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对他进行解释,表述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的诗意的崇拜。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的第三部名人传记是《托尔斯泰传》。罗曼’罗兰在上世纪80年代就阅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他非常尊敬托尔斯泰,同他通过信,把他看作是老师和世界的“精神权威”。1910年托尔斯泰逝世以后,他应《巴黎评论》的约请,写了这部《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认为,卢梭是最后一个伟大的思想反叛者,他对自然的爱慕,他的极端的独立性,他对于《圣经》和基督教道德的崇拜都预告了托尔斯泰的降临,他们都在同世界斗争;不同的是托尔斯泰有更纯粹的基督教徒的灵魂,在他的后30年中,他的灵魂中充满着真理与爱这两种最高力量的搏斗。在他的成熟期的作品中,爱是真理的火焰;在他晚年的作品中,爱是一种从高处射下的光明,一道神恩晋照,烛照人生的光彩,但是又不复习人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托尔斯泰也有这种矛盾,而且更激烈,他知道爱所赋予他的任务,但他在行动E却不一致,他不尊奉上帝生活,而是按照世俗生活。对于爱,他也无法把握和辨别,究竟是家庭之爱,还是全人类之爱,直到他最后的一天,他还是在这两者之间彷徨,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当他临终弥留之际,他哭泣着,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幸的人们,他在哭声中留下了最后的话: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什么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尽管托尔斯泰有种种矛盾和弱点,但罗曼‘罗兰仍把他列入“英雄”,主要就是推崇托尔斯泰的博爱精神。他认为托尔斯泰不是那种生在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的大师和天才,相反。
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弟兄”。
三、作品的主题思想
从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惨败,第二帝国崩溃以来,法国历史上充满耻辱和丑闻,如布朗热危机、巴拿马运河丑闻、德莱菲斯案件等等,第三共和国被称为“不光彩的共和国”,在这种背景下,罗曼·罗兰通过《贝多芬传》“集中表现英雄主义和伟大人物的信仰”,以此对抗现实的庸俗和丑恶。他在黑暗中感觉到那些看不见的朋友,他们正期待着他说话。只有受苦受难的人想要了解苦难,而他们的苦难又是何其多!现在,罗曼·罗兰终于说话了,也宣泄了他自己内心的苦闷。
《米开朗基罗传》是描述天才人物奋斗的传记,同《约翰·克利斯朵夫》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都是描写悲剧人物,他们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英雄的意志。罗曼·罗兰认为,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且热爱它。米开朗基罗是伟大的,但这是警告式的伟大。只因为他在这样的事业中战胜了痛苦,他是胜利者,不过,这仅仅是半个胜利者,光是忍受生活还不够,还必须“认识和热爱生活”,这样就是真正的英雄气概了。
《托尔斯泰传》是罗曼·罗兰完成了以上两部传,记后,经过好多年才完成的。罗曼·罗兰认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同其生活经历有密切的联系,他的作品差不多都带有自传的性质,因此,罗曼·罗兰把托尔斯泰的作品同他的日记和其它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其思想和个性的发展。《托尔斯泰传》的基调更深沉,是一首挽歌,一首哀歌,一首死亡之歌。托尔斯泰站在人类文学最高领域里,人们该仰望他,因为他是为人类作出创作的人,但他自我却十分孤独,他的妻子,他的子女,他的朋友,他的敌人——没有人能理解他,没有人能安慰他,没有人能帮助他,他不得不在冰冷的冬夜离家出走,像一个乞丐那样死在公路旁。
四、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简介
贝多芬
贝多芬——一位无与伦比的音乐大师。
我们如数家珍般的列出一个长长的作品目录单:《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D大调提琴协奏曲》、《月光奏鸣曲》、《致艾丽斯》等。
1770年12月26日,一个寒冷浑浊的黄昏,在德国莱菌河畔小城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一个男婴呱呱落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大师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人物之一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祖父是皇家乐队的指挥,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父亲叫约翰,是个普通的男中音歌手,绰号“酒鬼”。母亲是女佣,十分疼爱贝多芬。
贝多芬从小就流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从4岁起,小贝多芬就被父亲锁在屋子里,无休止地练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演出时就博得了选候的称道。11岁时,他加入波恩戏院的乐队,一年后又成为宫廷乐队的古钢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