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益不容侵犯!
屡屡发生的通信电缆被割事件,让张掖电信分公司警觉起来,每个员工都加大巡视力度,誓斩“恶手”。
走在刺骨的寒风里的小索一路认真地查看着。
忽然,他看到前方30多米处有两个身影在一根线杆旁活动,在线杆上好像还爬着一个人。可他知道今天并没有查修任务。
“有人盗割电缆!”
一个念头马上跳出来。
他拿起电话急急忙忙把情况告诉了同在巡线的同事,然后冲了上去。看到被人发现,正在“活动”的三人惊慌失措准备逃走。小索和赶来的同事很快就将两人制服,一人逃离。
看着眼前的一切,索勇和他的同事惊呆了。
现场遗留东西绝对称得上专业:分线盒各一个,铝合金升降梯一个,上杆鞋扣一幅,电话专用皮线一盘,钢锯一把,三轮车一辆。
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被抓的两人身上穿的,竟然是印有“铁通”字样的工作服。
经核查,张掖电信分公司1根400对通信电缆被剪为7节,最直接的后果是附近400余户电话成了“哑巴”,网络瘫痪,连旁边的银行都不得不停止营业。
后经公安机关审讯,三人系铁通张掖分公司的员工。
震惊!
震惊!!!
一时间,张掖“12·4”事件在业内外和新闻界一片唏嘘声:甘肃日报、兰州晨报、兰州晚报、甘肃电视台、张掖市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消息,进行追踪报道,人民网、新浪网、天极网等国内各大网站竞相转载。有媒体甚至不无嘲弄地“惊呼”:通信竞争,进入“剪刀时代”。
虽然媒体的噱头是大了点,但“舞刀弄锯”的低级、粗劣的竞争手法,似乎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走在时代前沿、极具科技含量、引领文明的通信行业。
震惊和愤怒,不仅仅发自媒体和用户。
不平,像烧开了的锅,激荡在甘肃电信每一个员工心里。
其实通信电缆被割被盗、公用电话被人为破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几年里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有些是不法分子出于一己私利,盗卖通信器材,也时有竞争对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为之的传言,但没有像这次,人赃俱获。
当然,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里传到了甘肃电信的神经中枢。
19楼的会议室。
看着桌上一个被捏扁了的纸杯,恩广礼知道,企业形象就像这个纸杯,一旦被破坏了原来的形状,恢复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中国电信“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理念,在甘肃电信从来就没当成是一个口号。一步一个脚印,一心为用户着想,使得企业在近几年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电信”的品牌魅力在市场竞争中带给甘肃电信的是以几何数级快速增长的用户数,更是面对挑战无往而不胜的信心和勇气。
不论竞争多残酷,用户的利益绝不能侵犯!
“大家要清醒地对待这件事情,要从维护企业和用户利益出发,加强和保护我省电信通信设施,保证通信畅通。要提醒员工,类似案件在今后还会难以避免,但在甘肃电信绝不能发生。要冷静理智处理竞争中出现的复杂问题,绝不能简单应对,以错对错,要积极做好互联互通工作。”
“你并不需要熄灭别人的灯光使自己明亮。”著名的银行家勃纳德·巴舍奇说。
这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对于企业来说,同样是一种品质。
在甘肃电信每年的互联互通工作安排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文字:“讲政治,顾大局,把国家利益、客户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放在首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通信畅通。”
这,绝不是用来“拔高”的段落,也不是“粉饰”的字眼。两军对垒,没有“拔高”和“粉饰”,有的,只能是赤裸裸的真实。
在电信改革的道路上,互联互通一直是道难题。
资料显示,自1998年以来,上报信息产业部的互联互通恶性案件近600多起,至少影响到上亿人次用户使用,造成约十多亿元人民币的直接损失和二十多亿元人民币的间接损失。
不可否认,在市场竞争的初期,缘于个别企业管理层认识不到位,甘肃电信在互联互通方面曾走过弯路,有过深刻的教训。也正是因这教训,甘肃电信对“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大趋势下,电信企业要生存谋发展,单凭自身发展和对抗性竞争,已不能适应发展的形势,只有相互融合和渗透,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创造有利的经营环境,实现“共赢”。
互联互通部成立了,并不是有些人所想的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姿态。互联互通、网间结算及网元出租的“一站式”服务,在甘肃电信,互联互通部是市场前端,是为实现业务、市场拓展、提升网络价值的经营工作,其他运营商是大客户,业务处理走的是“绿色通道”,在互联互通工作上特事特办。
形式之下,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2001年8月,甘肃电信召开首次全省性的互联互通工作会议,甘肃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陈永佑也被请到了会场。
甘肃电信再次表明了自己对互联互通的态度:在新形势下,“共赢”将成为企业的共识,要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法制的高度全面认识互联互通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促进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企业间的排他性竞争观念向着市场竞争观念转变。
思路之下,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甘肃联通193长途网、17911IP业务、1001客服系统接入按协议开放;
甘肃移动179501IP业务、172上网业务按协议开放;
吉通公司17921IP业务按协议开放。
2003年3月31日,甘肃电信与同样经营固网的甘肃网通签署了互联互通协议,以软覆盖方式实现了与甘肃网通的互联互通,使其具备了业务开放的条件。
至此,甘肃电信与省内其余5家通信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全面完成。
近几年来,甘肃电信在互联互通上的投资已超过5000万元,仅与甘肃网通的互联互通工程,甘肃电信投资就超过千万。
对互联互通的重视程度从这个数字上也可清晰地反映出来。
2003年7月,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中组部、国资委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同样是这个7月,甘肃电信作出的一项决定,上了《人民邮电》的一版。
“企业在任用考核管理时,要听取通信主管部门的意见,把是否认真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维护电信市场秩序,作为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及成员业绩的重要方面。”
话是对自己的员工说的,但全世界都听到了。
2005年的春节,喜庆的色彩要比往年更多一些。
在这个春节,期盼已久的小灵通终于可以和全国移动手机互发短信了。
喜悦,同样荡漾在甘肃的小灵通用户脸上。
自2003年甘肃电信推出固网短信以来,不论是用户还是电信企业自身,都翘首期盼着短信能在“小灵通”和手机之间“轻舞飞扬”。
2004年9月27日,中国电信“灵通中国行”活动正式启动,全国小灵通用户当日起正式实现全国短信互发,使得小灵通用户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但小灵通与手机间的短信无法互通,成为横在心头的一块“结”。
2004年9月、11月,经过多次谈判、协商,甘肃电信分别与甘肃移动、联通签订了网间短消息协议。
经过试运行,网间运行质量良好。
2005年1月18日,小灵通全面实现了与移动、联通手机用户的短信互通。
从一份统计看,春节1 5天,全省小灵通发往手机的短信量突破800万条,手机发往小灵通的短信数量也达到750万条。
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电信网的网络规模越大,联通范围越广,其价值就越大,也就是说,网络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这一市场竞争的法则,让甘肃电信每走过一步都充满期待。
定律,是任何人任何企业都无法改变的,唯一的,就是用行动去验证。
“竞”中有“合
五年前的5月17日,因为“剥离”,远方是迷惘的;
四年前的5月17日,因为“拆分”,人心是灰色的;
三年前的5月17日,因为“竞争”,硝烟是弥漫的;
两年前的5月17日,因为“非典”,世界是恐慌的;
2004年的5月17日,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这一天,兰州电信分公司的会议室里,因为有了他们,而显得与众不同。
副省长杨志明和甘肃的五大运营商老总坐在一起,话题是做好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四个小时,占去了一个工作日的一半,很长;
四个小时,放在五年里,很短。
199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决策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多次重复这种决策肯定是低效率的。
把这一推理放在当前的通信市场竞争中,显然也有它的道理。
近几年甘肃通信运营领域频频发生的人为设置壁垒破坏互联互通、一波接一波不计成本的价格战、满天飞的舆论宣传战,市场往往是得失之间转换。然而,你得到的或许是一时的市场、利益,可流失的却是信誉、形象、品牌——这些最具竞争实力的核心元素和企业长远发展的无形推动力。
代价不是太大了吗?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没有竞争,就没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的前提是规则,是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正当的市场行为。
2003年10月23日,原邮电部副部长、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来甘肃视察时指出,电信企业必须要端正心态,正确对待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加快自身发展,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改善服务。
2004年11月初,几乎是同一天,兰州各大媒体都刊出了一则消息,标题是:《甘肃五大运营商签约自律》。这让习惯了通信市场纷纷扰扰的市民睁大了眼。
《公约》第7条是这样写的:本公约坚持竞合共赢原则,大力提倡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共同开发通信市场,提倡利用现有通信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早在2003年11月份,省通信管理局局长乔绪富在天水进行调研时,就布置给天水电信一份“作业”——希望天水市电信分公司牵头签订本地行业自律公约。12月初,在征集各运营商意见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同行业自律公约及类似竞争行业的自律公约,天水电信起草完成了《天水市通信行业自律公约》。2004年5月12日,除网通外,天水移动、联通、铁通分别在公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之后,在白银电信的倡导下,白银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通五家通信运营企业携手签署了《白银通信运营企业自律公约》。
从“明争暗斗”到“明示自律”,从“分庭抗礼”到签约“竞合共赢”,过程虽长,但这一天毕竟跚跚走来。
甘肃的声音和北京是一致的。
今年3月份,中国电信集团总经理王晓初在江西调研时指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我们强调树立竞合观念,提倡有限竞争,并不是不要竞争。作为企业,一定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向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竞争,保持企业的活力。但是,竞争必须合法、理I生、有效。要在竞争中合作,不断开拓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与其他运营商共同维护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做大市场“蛋糕”,实现共赢。
当然,仅仅凭几份协议或是口头上的“君子协定”,来期待有序的竞争环境是远远不够的。但从昔日“剑拔弩张”到能心平气和地进行协商解决,从两败俱伤到双方共赢,一种逐渐显露出来的“竞合”的理I生回归态势,是完全可以给人欣慰的。
理性的光辉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
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理性光辉的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