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处震中,永固乡交换点机房受损较严重,房屋墙壁、地面均出现裂缝,机架发生错位。他们立即与附近机线员一道检修线路,恢复机架,并立刻按照抗震指挥部的要求,尽快为抗震指挥开通应急电话。在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内,4部应急电话已经在受灾最严重的姚寨、郭湾村开通并立刻投入使用,此时是夜间11时。电话的及时开通,确保了抗震指挥的需要和灾情信息的沟通。
由于当晚无线通信的阻塞,人们纷纷涌向街头公用电话亭,排队打电话,话务量猛增,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平时的2倍还多,电路全部饱和。为缓解电路拥塞状况,县局在与市公司协商后,决定立刻增开电路。维护机房人员立刻行动,到凌晨1点多,4条电路全部调通。在接二连三的地震中,民乐县电信局办公楼的墙壁、屋顶出现了多处裂缝,员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办公楼里度过了漫长的一夜。
山丹县电信分公司
晚上9点,两次强震刚过,山丹县电信局立即启动应急抢修预案,短短20分钟的时间内,三个应急小组人员、车辆、设备也已经到位。应急通信组立刻检测电路运行情况,发现辖区内山丹军马场三场五队交换点发生停电,县局尹锐局长与应急抢险组立刻带着两台发电机向事发点出发。
由于去山丹马场的道路崎岖不平,当他们赶到地点时,已是深夜。抢修人员中有位叫彭程的员工,由于出来匆忙,身上只穿了一件薄毛衣,而当时,海拔2200多米的山丹军马场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寒风刺骨,抢修队员顾不上取暖,全力以赴投入到抢险工作中去。
电源恢复了,机房的灯光吸引了周围躲避灾难的人们,受灾人员纷纷向灯光集中过来,此时此刻,这一点灯光所蕴涵的力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一个点的电源恢复了,抢修队员又立刻向下一个交换点赶去。整整一夜,他们就在行进的车辆上与各个交换点的检修中度过。
金昌市电信分公司
“阿姨,我好害怕……”
10月25日夜,21时许。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金昌电信客户中心的机房骤然响起。
一个小女孩带着哭腔在喊:“阿姨,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好害怕……要是再地震了怎么办呀?呜呜……”说完就大哭起来。
话务员急忙安慰她说:“小朋友,不要害怕,现在不是有阿姨在跟你说话吗?你爸爸妈妈肯定马上就回来了,你一个人千万不能跑出去,乖乖地呆在家里,等爸爸妈妈回来好吗?如果一会儿再地震,千万不要慌,也不要靠近门窗,呆在桌子下、床下或者卫生间等空间比较小的地方,知道了吗?做一个勇敢的好孩子,好吗?”
经过话务员的劝说,小女孩不哭了,还说:“谢谢阿姨,我一定不会乱跑,等爸爸妈妈回来,谢谢你!”说完高兴地挂了电话,过了一会,话务员还是不放心,又打进小女孩家里的电话,询问她的情况,小女孩说:“阿姨,我妈妈打过电话了,她们马上就回家了,我现在不害怕了,谢谢你,阿姨,你真好!”听到小女孩的声音,话务员的心才放了下来。
地震发生后,面临着房屋随时可能倒塌,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状况,电信员工却始终坚守岗位,冲在最前面。在接踵而来的余震中,员工们不为所动,舍小家顾大家,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2003年7月份才分配到张掖大客户中心的史小兰,心中担心极了,因为她家就在距离震中仅仅10公里左右的南固乡。当晚与家人取得联系后,得知家里房屋裂缝,但家人安全的消息后,她一直坚守岗位,正常开展工作。当记者问她,“难道你真的不想回去看看吗?”她的眼圈红了:“知道家中出了事,我很着急。一个好友来电话说家乡有人死亡的消息,我心中更加着急。但这几天更是特殊时期,我要是现在走了,对工作肯定有影响,想忙过这几天再回去吧。”
杨勇,分公司网络中心维护人员,家在震中民乐县永固乡。25日晚,第一次地震后,在他与家人通电话的过程中,父亲喊了一声:“又地震了!”电话就中断了。地震过后,作为传输中心骨干的杨勇顾不上再次与家人联系,立即赶往传输机房,协助值班人员查修障碍、调测电路。为了防止余震造成电路阻塞,杨勇与同事们一起坚守岗位,直到凌晨4点才离开。
张掖传输分局办公室主任邓有兴,老家在民乐县永固乡邓庄村,地震使家里房子多处裂缝,受损严重。年迈的父母期盼儿子能回家看望,但跟随抢修队和巡检队维修杆路的他却“三过家门而不入”。邓师傅在采访中说:“当‘大家’更需要我的时候,我只能舍小家了。”
民乐县传输机房的普通员工刘吉仁,25日晚地震时,他正在值夜班。地动山摇般的震感与墙壁裂缝时发出的声响,袭卷了整座大楼,可是这些并没能吓退刘吉仁。他始终坚守岗位,密切观测着线路的运行情况,一直到其他人员到位后,他才赶回家,把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和出生仅15天的孩子送往20公里以外的老家,又立刻赶回传输机房……
土淑文,女,民乐县局传输机房的一名普通员工。危难之际,视工作如生命,地震后她不仅立即赶到传输机房,并在多次大的余震中,一直坚持到底。面对记者的采访,已有6个月身孕的她显得非常腼腆,淡淡地说:“没什么,这本来就是我的职责和工作……”
2004年的10月,秋已到尽头,高寒阴冷的甘南草原,冬意已浓。一点儿征兆都没感觉到,一场地震顷刻间粉碎了人们的美梦。又是电信局,还是电信局,第一时间,抢险救灾的信息传向四面八方。正在当地参加会议的省公司副总经理陆万福,当即停下了手头的一切工作直奔灾区临潭。因为自身的经历,对基层的疾苦,他的心里再清楚不过了。在临潭,他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从一个机房到另一个机房,处处都留下了他坚定的步伐和坚毅的微笑。连续的奔波,他似乎并不感到疲惫。安排用餐时,他态度坚决地谢绝了有关方面善意的安排,而是选择和那些在抢险救灾现场昼夜奋战的员工们,一起在县局食堂搭伙。甘南人民是好客的,长期的艰难困苦练就了他们乐观、坚毅、刚强的性格,但那一刻,他们端着酒碗哭了……
也许他们太苦了,也许他们太累了,也许他们真的醉了……
他们的我们的微笑
2003年的春天,花香处处闻,你已经可以听到花蕾绽放时那蓬蓬勃勃的声响,看到南来的燕子在春天的晴空下翩翩起舞……2003年的春天,你记住的一定不是这样的春光。这一年,记忆中是厚厚的口罩,刺鼻的消毒水味,还有隔离、孤独、死亡……这场令人窒息的灾难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政府的能力、企业的责任感、人的意志都经受了考验,亲情、友情、真情在灾难中废墟中绽放出耀人的光彩。
在甘肃,最先感受到恐惧的是定西。
2003年4月19日定西发现第一例“非典”患者和一例疑似病人,定西地区人民医院隔离医护人员49人,定西景家店隔离站留观人员62人。
医院需要通信保障。
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通信保障。
心乱如麻的隔离人员需要通信保障。
危难中,经受考验的首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前后定西电信分公司无偿捐赠69部小灵通给地区医院和县医院。
比起以往顾客盈门的情形,如今已鲜有人光顾这处“非典”阴影下的医院了。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定西分公司数据业务中心响起:“你好,我是县医院,由于工作需要,我院急需在院办公室安装一部宽带,请电信部门尽快安装”。
用户的需求就是命令。然而,此时此刻,这是一个冒风险的事。分公司数据业务中心纪宝国轻轻地说了两个字:我去。
在向公司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和必要的准备工作后,他带上设备来到县医院。凭借娴熟的技术很快就安装完毕。之后,他又主动从最基本的开始,耐心细致地对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直到熟练为止。在场的医护人员,连同院长都被深深感动了……
5月8日晚,被确诊为“非典”患者的央视来定记者提出在隔离病房安装一部可视电话的要求。
次日下午,又一次主动请缨的纪宝国在经过了严格的消毒后,院方给他戴上了三层医用口罩和防护眼镜,穿上厚厚的隔离服,戴上塑胶手套和脚套。准备工作完成后,纪宝国立即开始工作。
半小时后,电话线被接通,整齐地布放到隔离病房的阳台上。一窗之隔的是“非典”患者和一名女护士,隔着窗户的玻璃,他们从病房中看到了纪宝国,脸上露出了一丝赞许的微笑。护士走过来,窗户被打开了。纪宝国小心翼翼地伸手将可视电话机和IsDN放到靠窗的桌子上,在护士的配合下,接电、接线、调测很快就完成了,一切顺利。纪宝国轻轻掀开摄像头的盖子,电话荧屏上立时映出了图像。“跟普通电话一样拨号,只要对方有可视电话,就可以正常通话了。”交代完一些使用细节后,纪宝国终于如释重负,走出了阳台……
“责任、使命”这些词,像绿色森林和纯净空气一样,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缺乏的时候,甘肃电信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
正如甘肃电视台播出的一部专题片中所说:
在大地震颤之时
在洪水侵袭之际
在每一次突发事件面前
甘肃电信人都用自己的忠诚
冲在最前
撤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