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172

第172章 施琅是不是忠臣

施琅,福建晋江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字尊候,号琢公,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认识,人们往往存在这样的分歧:施琅是收复宝岛台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将领;他是背弃明朝,投靠清朝的叛臣。

从小生长在海边的施琅,拥有一身技冠群雄的武功。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不久成为郑成功旗下最为得力的骁将。

早年时的施琅,拥有要强的脾气性格,常与郑成功擦出不和的火花。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对郑成功“舍水就陆”、掠夺军饷的举动提出异议,引发彼此间强烈的不满。之后,施琅的部下曾德因犯罪而逃至郑成功处,并在郑军中得以重用。施琅不顾郑成功的意愿,杀了曾德,因而再次得罪郑成功,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郑成功下令将施琅父子三人(施琅及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逮捕起来,投入大牢。施琅用计逃到大陆,可其父和弟弟却惨遭杀害。施琅被迫降清,任福建水师提督,与郑成功为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东征,攻克澎湖,打下台湾郑氏王朝。当时的台湾同清朝政府经过多次谈判都没能达成一致,而施琅作为收复台湾的功臣,对完成清朝的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清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在清军入澎湖之时,有人认为施琅可以借此机会为亲人报仇,但施琅却以其宽广的胸襟告之,我们的作战是为国为民,而非私事。他还示意手下,不能公报私仇。

收复台湾后,朝廷内部对是否留台的问题产生争论,在施琅等少数大臣的力争下,康熙转变了之前“弃台”的观点,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采纳了施琅的意见,决定留守台湾,治理台湾。

忠,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对辗转于明清的施琅,人们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视施琅为“叛徒”。本是明朝将士的施琅,就得臣服于明朝,臣服于郑氏,乃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台湾本是他的故土,而他却引狼入室,带领清廷军队攻打台湾,这是对国家的不忠;明清之争乃满汉之争,施琅投身强大的清政府而欺凌弱小的台湾,是对民族的不仁;施琅进攻台湾,打倒郑氏政权,背叛了曾经的君主,是对君王的不义。由此可见,他是个十足的“汉奸”。

有人追捧施琅为“民族英雄”,认为郑成功杀害其父亲和弟弟,是不义在先,施琅的降清也就不是不忠。而此时清朝的强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郑氏坚守的台湾与清朝政府不再是两个民族、两个帝国之间的斗争,而是关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不管是满族还是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收复台湾,是从大局出发,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他维护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说,施琅是个忠国忠民的有功之士。

也有人认为,评价施琅,不能因为他投靠清军,就给他背上“叛臣”的罪名,而否定其作出的贡献;也不可因为收复台湾而一味将其尊奉为“忠义”的圣贤,忽视他易主的事实。

历史已然逝去,对于施琅的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至于施琅到底是不是忠臣,也自有后世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