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4953700000173

第173章 多尔衮有无谋逆之心

多尔衮的一生战功显赫,少年得志,而后帮助年幼的顺治帝一统中原,开启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历史篇章。开国定制的多尔衮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多尔衮正值壮年却突然发病去世,死后不久更是被朝廷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这些鲜血淋漓的残杀,都是政治舞台上权力争夺的结果。

多尔衮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是个文武全才,但又为何会在争夺后金汗位之时失败?他是否有意夺取大清帝位?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如何?多尔衮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多尔衮死后获罪,其得祸的原因,史书归罪为他想当皇帝。但是,乾隆帝却认为这是“诬为叛逆”。那么,多尔衮真的有叛逆之心吗?

少年得志的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死后,与皇太极争夺后金汗位失败,其母阿巴亥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所谓的太祖遗命而自尽殉夫。得宠于努尔哈赤的多尔衮本是最有可能继承汗位之人,却被皇太极取代,内心的不甘可想而知。多尔衮通过卓著的战功,逐渐获得皇太极的信任。也正是通过这种信任,他开始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的敌对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皇太极死后,从多尔衮所作的几项决定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对帝位有野心。

首先,多尔衮拥立了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这是他权衡各方所作出的决定。皇太极死后,与多尔衮争夺帝位最大的对手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综合各方面条件来说,豪格与多尔衮势均力敌,但豪格却在争夺过程中取得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这给多尔衮造成了更大的威胁。权衡利弊,选择福临继位,可以有效地阻止豪格夺得帝位,而且年仅六岁的福临,在多尔衮看来也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可以有效地掌握。这样的做法是不得已的选择,把皇位给一个孩子总要好过给一个强劲的对手。皇位给了豪格,自己想要拿回来,几乎没有可能。然而,给一个孩子,想要拿回来就容易多了。对多尔衮而言,福临也只是暂时替他保管皇位而已。他需要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打击自己强劲的对手。

其次,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对小皇帝的态度也很放任。福临无法亲政,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也开始逐渐培植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多尔衮放任福临玩乐,不为他选择老师来教导,也不希望其成材,以此来减少福临对自己的威胁。另一方面,多尔衮也极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顺治七年,多尔衮还以自己的正妃元妃去世为由,强行要求小皇帝到摄政王府向他请安,这显然就是在向小皇帝示威。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皇帝。

第三,多尔衮对待曾经的敌人豪格和舒尔哈齐的态度。多尔衮对共同主政的舒尔哈齐也是怀恨在心,因为舒尔哈齐曾先主张立豪格为帝,而后又同意立福临,就是没投多尔衮的票,多尔衮早就对此耿耿于怀。于是,多尔衮巧立各项罪名,最后把舒尔哈齐挤出权力中心,由自己的胞弟多铎取代舒尔哈齐。同时,多尔衮也向着自己的主要政敌豪格开刀,将豪格废为庶人。虽然有小皇帝为豪格求情,但豪格终究没有逃出多尔衮的手心,冤死狱中。豪格死后,出于政治上的报复心理,多尔衮将豪格的正妃娶入王府之中,成为继妃。

多尔衮除去两位主要政敌之后,不久便称皇父摄政王。在此之前,顺治为了安抚多尔衮,已经赐封其为皇叔父摄政王。现在,由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千里。现在就相当于两个皇帝,多尔衮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多尔衮死后下葬之时,还偷偷将生前准备的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等放入棺内。而这些东西,只有皇帝才拥有使用权。

多尔衮生前没有公开称帝,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实力不能与皇权相抗衡。但种种迹象表明,他确实有谋逆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