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维法利用了事物的可逆性,因事物具有可逆性,我们就可以从反方向进行推断,寻找常规的岔道,并沿着岔道继续思考,运用逻辑推理去寻找新的方法和方案。
智慧经典:只有变化才带来变化
一条鲷鱼和一只蝾螺在海中相遇。蝾螺有坚硬无比的外壳,鲷鱼在一旁赞叹着说:“蝾螺啊!你真是了不起呀!一身坚强的外壳一定没人能伤得了你。”
蝾螺也觉得鲷鱼所言甚是,正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发现敌人来了。鲷鱼说:“你有坚硬的外壳,我没有,我只能用眼睛看个清楚,确知危险从哪个方向来,然后,决定要怎么逃走。”说着,鲷鱼便“咻”的一声游走了。
此刻蝾螺心里在想:“我有这么一身坚固的防卫系统,没人伤得了我啦!我还怕什么呢?”便关上大门等待危险的过去。
蝾螺等呀等,等了好长一段时间,也睡了好一阵子了,心想危险应该已经过去了吧!
蝾螺高兴地探出头透透气,刚冒出头来一看就扯破了喉咙大叫:“救命呀!救命呀!”
此时,它正在水族箱里,对面是大街,而水族箱上贴着的是:“蝾螺×元一斤”。
此时,不知你的感想如何。这篇禅学寓言告诉我们:过分封闭自己或膨胀自我的人都将丧失自我成长的机会,自陷危险之境而不自知!
还有一个煮青蛙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当把一只青蛙放进一锅烧得滚烫的开水中时,它就会一下子从里面跳出来;但是把青蛙放在温水里,然后在锅底下慢慢加热,青蛙在温水里自由地游泳,当水温慢慢升高的时候这只青蛙丝毫没有感觉,当它感觉到不舒服想跳出来的时候,双腿已经没有力量——它被煮熟了!
面对改变,我们时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或者感觉有些压力、甚至是恐惧,可是这正是你成长的时刻!
如果你不想接受这些不习惯或者压力,那么就去做你原来一直都在做的、一直都习惯做的事情,当然你也将一直是过去的你。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突破舒适的范围,也就是要暂时地失去安全感……
不习惯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时候,所以,当你感觉自己有些不习惯、有些紧张或者压力、甚至是恐惧的时候,起码要知道你正在成长……
智慧启迪:越是不可能便越有可能
越是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越有可能做到。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必然谁也不去关注,谁也不去攻击,谁也不去设防。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必然没有竞争对手,你正好可以独自一人乘虚而入。军事上“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战役屡屡发生,商家应从中有所顿悟。
1939年9月1日拂晓,德国军队经过精心准备后突袭波兰。波兰军队仓皇应战,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准备不足,兵败如山倒。9月3日,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
法国并非波兰,法国兵力强大,拥有二三百万大军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国内的经济实力也不比德国差,特别是法国还拥有一条坚不可摧的马其诺防线。为了防备德国进攻,法国早在10年前就以精兵构筑了防线,从瑞士到比利时之间的东部国境的防御体系一直修筑了6年。法国当时是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
1940年,德军绕过这条固若金汤的防线攻入法国,德国装甲师选择的一条道路,正是法国将军们认为不可能被坦克所穿过的地带,因此防线失去作用。结果,一个月后法军溃败。
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战役还有很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选择的登陆及向德军反攻的地点是诺曼底,那里的海浪及岩石海岸使德军认为,任何规模的登陆都不可能选择在这样恶劣的地点进行。
在史称“布匿战争”之中,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率军越过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气候恶劣、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这条道路是一条被认为不可能穿过的路径。罗马人做梦也想不到汉尼拔如此神速地出现在面前,防不胜防。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肯定是件十分困难、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太难,所以畏难;因为畏难,所以根本不去问津;不但自己不问津,认为别人也做不到。其实,只要是符合科学规律,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办到的事,办成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客观上没有“不可能”,并不等于主观上没有“不可能”。如果主观上认为“不可能”,那就真的不可能了;主观上认为“可能”,那么,任何暂时的“不可能”终究会变成“可能”。人类的创造力使不可能变成可能,而一种可能性的诞生又会带来诸多新的不可能,以此更迭,人类一步步地从过去走向未来,从不可能走向可能。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常规思维所束缚,打破了常规思维,许多不可能就会变为可能。
例如,水的声音可以卖钱看起来毫无可能,但是美国有个名叫费涅克的人,四处周游,灵机一动,用立体声录下了许多小溪、小河、小瀑布的“潺潺之声”,复制后高价销售,买“水声”者居然络绎不绝。德国一家酒店抓了不少青蛙,这种青蛙发出的有韵律的叫声,被誉为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店主灵机一动,便推出一台“青蛙音乐晚会”,每位交150美元就可以享受五个晚上的青蛙“乐章”,因而获利甚丰。水声、蛙声对某些人来说不可能赚钱,有人却可以大赚其钱。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惰性所束缚,打破了惰性,真刀实枪地干起来,许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
例如,新加坡有个大型海鲜企业——海鲜市场和餐馆。它的广告牌只有一句话:“海里游的这儿都有。”大到鲸鱼身上的每一可食部位,小到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富有营养的浮游生物,应有尽有。至于龙虾、鲍鱼、梅花参等更是常品,随时可以买到。广告牌所说的似乎不太可能。
怎样才能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呢?那就是去除惰性,不惜重金,不吝时间与精力地到世界各渔业公司组织货源。一次,一位客人要吃新加坡的活的壳鱼,海鲜公司闻讯立即行动,派人用特殊鱼网到特定海域打捞,鱼网出水前一刹那,用特殊吸管连鱼带水一起装入一特殊容器,专车送到机场,等待的专机立即起飞。在飞机上,还要保证适当温度的海水、适量的氧气供应。到达目的地后,又有专车抢运,保证客人得以尝鲜。
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是被胆怯所束缚,打破了胆怯,许多不可能就会变成可能。
一个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一个与风险拼搏的一生,除非不干事业,干事业则必有风险。松下幸之助发迹之前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学徒,他不屈服于命运,将小小的客厅改为作坊,把积攒的全部家当97美元全部用来制造电器插座。几次试验的失败,竟把老本全部用光。松下又把结婚时购置的衣物送入当铺,终于渡过难关,发明出第一项新产品——双插座接合器,从此走出了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如果松下当初胆怯了,不敢冒倾家荡产之险,就不可能有20年以后的松下公司。变不可能为可能必须要承担风险、拼搏人生。
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你努力去做,反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从创新的角度看,你的工作风险较大;从竞争的角度看,你的工作风险反而较小,因为无人与你竞争。在发明创造和市场营销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正是在上述各案例中起作用的因素——未预料性。所以,大多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你不妨试试。
智慧进阶:什么是反证法
反证法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一种证明方法。反证法又称否定法,它在对类似证据难以从正面进行鉴别时,可从反面寻找不属于论证的依据,通过否定而达到确定结论的目的。如果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只要断定这种情况不成立就可以了,这种反证法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情况,就需把各种情况一一驳倒,从而肯定结论的正面正确,这种反证法叫穷举法。
最早在数学中引用反证法的是约公元前460年左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波克拉提斯。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也有不少用反证法的范例。我国在5世纪时的《张邱建算经》中也运用了反证法。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61条说:“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六经皆有“烦躁”,究竟是何症呢?张仲景用“无表征”否定其为太阳病症;用“不呕”否定其为少阳病症;用“不渴”否定其为阳明病症。于是可能病症在三阴,再结合“脉沉微,身无大热”,便可确认其为少阴阳虚症,而用干姜附子汤治疗。如原为肝阳上亢症,当出现肢体麻木或震颤等症时,即可诊为肝阳化风症。如便秘多日,不知属实属虚,可稍与小承气汤试攻之,药后转矢气者为燥结腑实,药后便溏者属脾虚。
有一篇署名评论《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人民日报》1983。3。7),它批评社会上有少数人“生女孩不能传宗接代”的观点时,没有正面、直接地进行论证,而是用了反证法:有人说,生了女孩的家庭,将来女孩还是要嫁到男方家。所以他们还是不能传宗接代。其实这种思想是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镣铐。女方到男方家和男方到女方家是一样的。我国的傣族从来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他们还不是传宗接代到现在?
智慧进阶:反证法的步骤
反证法的具体步骤为:
①提出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
②运用各种知识或推理论证反命题的虚假性;
③由于原论题与反论题互为矛盾论题,现已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故原论题为真。
反证法的具体应用也可以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证明与其相矛盾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以后者的正确证明前者的错误。
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重要评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14日)中有这样一段话:
“共产党是一个穷党,又是被国民党广泛地无孔不入地宣传为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讲道理,共产公妻,人海战术,总之是一群青面獠牙,十恶不赦的人。可是,事情是这样的奇怪,就是这样的一群,获得了数万万人民群众的拥护,其中,也获得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拥护。”
这里,毛泽东不去直接驳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谩骂共产党的一套滥调,也不列举事实正面说明共产党并不是“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要祖国”等等,而是用获得了数万万人民群众的拥护,也获得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们的拥护这样的事实,恰好反证了国民党反动派论点的荒谬,启迪广大读者自己去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反证法常常在驳论时使用,也往往与正面论证结合在一起使用。文章从正面说到反面,又从反面说到正面,从而推导出正面论点的正确性,正反论证相辅相成,使评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思维时间:反向思维法
反向思维法是在思维路线上与正向思维法相反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常规,改变思考对象的空间排列顺序,从反方向寻找解决办法。如从A事物与B事物的联系中反推出B事物与A事物的另一种联系。
反向思维法利用了事物的可逆性,因事物具有可逆性,我们就可以从反方向进行推断,寻找常规的岔道,并沿着岔道继续思考,运用逻辑推理去寻找新的方法和方案,这种方法在科学思维中运用得较为普遍。例如,马克思从人体解剖理解猴体就是著名的例子。马克思认为人是通过劳动由猴子演变来的,而猴子生活的时代已不可复返,再者,猴子相对人类来说是不成熟的。理解了人体就能理解猴体。所以马克思一反常规地运用从现有的关于动物和猴体、类人猿的史实资料研究人体的思路,从人体研究反推猿猴的特征及那种早已逝去、只可在思维中重塑的猿猴的生存条件、状况,从而既科学解剖了人类社会,又正确解析了猿猴。
反向思维法在实际的领导活动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例如,日本某企业家经营发展之路就是这样。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日本国内销路很好,此类产品在国外也很畅销,正因为如此,日本国内的同行业厂商把眼光仅仅瞄向国内市场。但这个企业家却不是这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开辟国内市场的同时,力图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并很快真正地占领了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该厂商还在国外投资办厂,生产该类产品。
反向思维法是从反向看问题,寻找常规的岔道,但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这种“寻求”不是主观地搭配,任意地推理。上述例子中的日本厂商之所以反向地寻求国外销售,是因为国际市场的确需要此类产品,而不是他的反向思维法导致国际市场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同理,运用反向思维法,必须掌握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反向思维法就难以成立。例如,我们常说“花是红的”,“红的”是花的颜色或一种特性,但不是“花”之所以为“花”的原因,也非“花”之所以为“花”的结果,所以,就不能反向思维,说红的是花。这是对反向思维法的误用,无论在科学思维中,还是实际行为中都不会奏效,相反,只会带来思维的紊乱和行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