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5003400000074

第74章 天网恢恢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去妄为,就会丢命,勇于断然停止和取消妄为,就会保住存活。这两种“勇”,一个对人有利,一个对人有害。上天就是不喜欢、厌恶人的妄为,谁能说得清它的缘故呢?

天道是这样的,不争夺争斗,却总是胜利。不说太多的话,但是总有人响应。不用召唤,却都能到来。大大咧咧,慢慢腾腾,却能够安排谋划得很好。

上天的安排像是结就了网,虽然粗粗率率,有稀疏处,却从不失误,从不会漏掉什么要紧的关节。

老子是强调养生的,他常常为弱者弱国打算,所以他强调的勇,不是去冒风险而是停止去冒风险,不去妄为。说不定这与春秋无义战也有关系,所以老子并不提倡拼命争斗,不提倡轻生轻死,不提倡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不提倡献身成仁,而是提倡“勇于不敢”。

你可以说老子是在为“勇”正名,你也可以说老子在颠覆“勇”之名。至今为止,人们说的勇当然是勇于敢,白话文中的勇就是勇敢,而不可能是勇于不敢。

但是老子颠覆性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勇于冲锋是勇,那么勇于停止冲锋、勇于不冲、勇于撤退、勇于停战,勇于妥协,算不算勇呢?猛冲猛打当然需要勇。需要不怕牺牲,不怕付出代价,那么勇于不敢呢?

例如重庆附近的钓鱼城,从1243至1279年曾经坚守孤城三十二年,挡住了元军的攻击,击毙了蒙哥汗,影响了元军西征欧洲,改变了世界历史,元军誓破城后屠城报仇。最后,宋朝已经灭亡多时,守将王立开城投降,保护了全城百姓。对于王立的评论,一直处于两个极端,反对者认为是投降,是叛徒,赞扬者认为宋朝已经灭亡,抵抗无益、无理、无必要,只有勇于承担才能保民利国。王立,按照老子的观点,就是勇于不敢的了。

韩信的受胯下辱——被几个流氓要求从胯下钻过去,则是由于韩信有大志,不必与市井无赖纠缠,更不必为市井无赖付出代价。他也是勇于不敢与小流氓斗,但他勇于率军与项羽打仗。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也。

但综观韩信一生,对他的为人的评价并不很好。尤其是他的睚眦必报——待到他“发达”以后,所有的微小私仇他都要报复,令人觉得狭隘小气,他的凶险的下场,想来有咎由自取的因素。

比较没有争议,为万世景仰的则是蔺相如,为了大局,他勇于不敢与廉颇内斗,处处避让廉颇武夫的挑衅,终于感动了也教育了廉颇,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其故事其境界令人佩服。

事物总是两个方面,有退让就有不让,有坚决就有灵活,嘛 都针尖麦芒,其实是小气鬼。所谓一日之短长,所谓意气之争,所谓名份之争,蝇头小利之争,只能降低自己,而与所谓赢输勇怯无关。

说是上天厌恶那种“勇于敢”,但是莫知其故,这话说得有些突兀,因为他一直讲类似的不争、不冒险、要无为的道理,一直说这是大道,是天意天道,为何到了这里又出来一个“孰知其故”呢?

这里透露了一点老子的自我矛盾的心情。他未必认为当时的环境下不需要进行必要的抗争,必要的冲刺,必要的奋斗与牺牲。他确实看到了,除轻举妄动的勇敢分子、糊涂人、冒险家、野心家以外,确实也还有许多英勇无畏的人物,愿意为理想为道德为庶民为百姓杀开一条血路的人物存在。但同时他看到了这样的奋斗者、牺牲者、先行者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成本太高昂了,效果太微小了,距离他提出的返朴归真,皈依大道,无为而治,不教而自化,不言而应,不召而来的理想境界何距十万八千里!他不能不问,天啊,孰知其故啊!

于是老子安慰自己,天道是缓慢的、大大咧咧的,天网是粗率的、稀疏的、不缜密不细腻的,是似乎马马虎虎的,好人未必立马有好报,坏人未必立马有恶报。但是我们必须放宽心思,放长眼光,期以时日,好人好事终将好报,恶人恶事,终将遭受惩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现一般作疏而不漏)已经成为俗谚,成为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共识。你能怎么办呢?只有期以时日,只有相信天网天道,天网不会漏过对于坏人的惩罚,天道也不会忘却对于好人善行的报答。

有一个“孰知其故”的说法,透露了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名言,中既有对于天网的称赞崇拜,也有对于天网之“疏”的未必全无微词。这是王某人的一个发现,不知能否站立得住。识得教之。

然而,老子忘记了他的名言了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何必赞扬,又何必微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