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5003400000082

第82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语不见得美丽动人。美丽动人的话语,不见得真实可信。

精通擅长或者善良忠厚的人不会去雄辩滔滔,雄辩滔滔的人不大可能是精通擅长或者善良忠厚。

真正有知识的人或者智商高的人,不会事事行家里手,事事行家里手的人,不会有真才实学或高智商。

圣人不会去积攒求富求获得求发达。他事事为别人,而自己却更加富有。他什么都赠送他人,而自己反而更多。

天道就是这样的。有利万物的自然运转而不损害妨碍万物的自然发展。圣人之道,也是这样,虽然有为,但是不争夺。

老子知道他的见解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他知道他讲述的话语与常人凡人的见解是相背离的。他知道他的话与常人凡人的期待也是不一致的。所以他要说,好听的话不一定真实可信,真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他坚持他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警告读者,不要只听自己想听的话。

在他快要结束他的微言大义的论述的时候,他叹息于非可道、非美言、非可辩、非博、不争的大道的表述之困难。在最后一章,他似乎在说,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当然,也有可能目前用的以王弼本为基础的《老子》是后人编纂的,因此不能说是老子在此书的说什么不要说什么。那么,让我们考虑一下编者——是不是王弼呢——的编辑意图吧,为什么止于斯呢?

反正我说的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为人而己越有,与人而己越多。还要怎么样呢?

老子也同样有一个不争论的主张,他知道滔滔雄辩,词锋锐利,合纵连横,其实于事无补,与道无补,谁在口水战中占上风,其实远不重要。他的《道德经》五千言,已经足够,毋须再发挥再驳难再辩论。真正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未必需要说那么多话,也未必须要在与旁人的争辩中占上风。

知者不博云云,讲的是学风、作风。没有比全知全能再不可能再可笑的了。越是有真知灼见,越是知道事物千差万别,知之甚难。多数人自以为知道懂得,其实最多是略知一二,或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名将不谈兵,名医不谈药,原因是名将名医知道兵事医术都太复杂,太容易说错。越是内行越慎重,越是内行越不轻易指手划脚,当然。

圣人并不去有意识地去积攒积累什么,物质、财富、知识、名声,圣人之所以是圣人 就是因为他们无私助人、给予人、为别人,圣人从不考虑所得,而只考虑奉献。就像天道从不想损害妨碍万物的自然运转,而是有利于万物的自然发展。

这里所说的圣人不积,与前面讲过的啬、俭、蓄有语义学上的悖论。啬了节约了俭了尤其是蓄了,不就是积了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里的积主要是指一种获得的愿望,占有的欲望,积中有贪意存焉。圣人想着的永远是奉献而不是获得。

圣人之“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不争是他的特色,老子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是他的“为”,这个“为”的目的是无为,是为争灭火,是不争。其实想开了所有的为,都只能是为而不争。思想家有了天才的著作,能不能被接受,会不会被歪曲,这不是你能争得出来的。政治家建功立业,能不能被承认,会不会被野心家所篡夺扭曲,会不会功未成而身先死,空使千古为之泪沾襟?会不会被后世所否定?你上哪儿去争去?艺术家的天才创造,被攻击、被剽窃、被误解、被冷落,黄钟沉沦,瓦釜轰鸣,你跟谁说理去?最好最好,你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只能微微一笑,最好低下头来。

但行创造建设,莫问前程。你的前程就是你的创造和建设,就是体悟大道的欢欣喜悦,明朗纯净,而不是创造和建设之外的,大道之外的污浊腐烂。

反过来说,如果你争得太厉害了,你整天辩论批判斗争拼命,你还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建设性的劳动吗?你还能有所建树吗?你还能有智慧吗?用智慧去创新篇,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用智慧去捣糨糊,是不得已而偶一为之。用智慧去趟浑水,去抢腐鼠,那就不是智慧而是失智的同流合污了。

李商隐有句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鹚意未休。”争来争去,会不会腐鼠也成了滋味了呢?

圣人为而不争,那么非圣人非贤人呢,甚至也非正派人呢?蠢人小人糊涂人坏人呢?他们的特点是争而不为,除了疯狂争斗以外,他们不种粮食,不造物品,不卖油盐,不写小说,不吟诗不作曲,这样的疯狂争斗者可真是天下的祸害呀。

为什么争而不为,因为在某些条件下,他们认为争的效益大大超过了为。既然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效益大大地超过了建设性的劳动,小人坏人们能够去耐心地为去吗?

在这种情况下,圣人也只能无为了。这是无为的另一解,也许是歪解。

把利而不害与为而不争并列,是此章文字的一个看点。为而不争,已经讲了不知多少次了。利而不害呢?我想这里讲的并不是具体的利益,不是讲圣人的行善与助人为乐,而是讲天道的包容与对万物自化的尊重与信任,天道不干扰、不破坏、不违背万物的发展规律,不做与大道对着干的事情,这已经是利而不害了。

在这一章圣人与天道是统一的,圣人即掌握了至少是靠拢了天道之人。

那么圣人的对立面呢,他们的害至少有两个意思,第一,他们与人为恶,与物为恶,他们有一种破坏欲,他们可以并无目的与仇恨动机地去造谣生事、挑拨事非、残害生灵、损毁万物。与君子有成人之美相反,他们有一种天生的损害性、阴暗性、为害性、为敌性、唯恐天下不乱、唯恐别人不倒霉性。他们的阴暗使他们视光明为不不共戴天、同时永远够也够不着之敌。他们的浑噩使之视智慧为不共戴天、与永远够也够不着之压迫。他们的浅薄,使之视深思为不共戴天、与永远够也够不着之威胁。他们的偏执与狭隘,使他们视开阔包容全面为不共戴天的、永远够也够不着的陷阱。第二,这里的害是妨害即妨碍。他们也很辛苦,他们的特点是害而不利,他们总是逆历史规律、逆大道而努力。甚至他们也里面自以为得计,时而自觉冤屈……最终却是害人害己害事业。

请允许我为老子加上这么一句话,圣人为而不争,小人争而不为。天道利而不害,霸道害而不利。信者忠言逆耳,伪者佞言中意。言者无所不知,知者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为。

圣人对人众有悲悯心、有责任感、有尊重也有适当的距离。圣人的对立面对于圣人有嫉恨也有完全的不理解,有隔膜与不平,有绝望与晦背感。

不可争。不可争。不可说。

天网恢恢。天道彰彰。一曰大,二曰逝,三曰远,四曰反。夫复何求?

到了《老子》结尾之处了,到了我为《老子》提供的意译与文化证词结束之处了。我愿意作证:老子能够从思辨与心理上、从理论(动词)与悟性上、从境界与远见上、乃至从自信与信仰上帮助我们。读《老子》如饮仙泉,如沐山水,如振羽而飞,如登高眺望,镇定从容,睥睨万有,亲近众生,如入无物之境。

同时老子也留下了太多的困难,太多的无奈。他察之深,言之简,论之模糊,处之则只有泰然,也只能泰然。还能怎么样呢?

他说了许多的“无”,他无了许多的“说”。他欲说的话比已说的话多,他请你自己定夺的话比已经告诉你的多。他说得不太充分、不太明白的话比已经说透说明的话多。

有许多前贤对于《老子》作出了极其有益的解读,但是解读完了仍然是不得其旨的甚多。这是解读者的事儿呢,还是原著者的事儿呢?也许老子的在天之声灵正为了解读的大有空间而满意得意称意?

他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至今仍然值得阅读体味翻过来掉过去……还要怎么样呢?

老子是爱你们的,要明白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