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的帮助:当代人的厚黑学
5003400000090

第90章 逆向思维的方法论

逆向思维的方法论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老子反对烦琐为政,造作为价值,欲望趋动,同样也反对烦琐为学。书读得越多越蠢,毛泽东此话并非全无根由。同时毛泽东又多次强调认真读书,批判不读书不看报的大党阀大军阀。

学多了,食而不化,害己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段话里还有一种后来被庄子所主张的齐物论的色彩。唯与阿(即呵斥),善与恶,相去几何?从哲理上分析,也许相去无几,然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就写出了智者的窘境。后面的话写出了真智慧(不是前面讲过的假的慧智)的痛苦。智慧使人淡泊,使人疲倦,使人不满足,使人不自以为都明白,使人惶惑而且郁闷。智慧加上深思,终极性的“食母”即找根本的深思,使人另类。

老子是一个什么都看开了的人,但是他仍然有牢骚,有苦闷,有孤独感。老子有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论,即与世俗观念对着来的更深刻有时也更怪异的方法论。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有一种说法,老子是阴谋家,有一种哲学研究把黄帝、老子与孙子(兵法)归于一类。

这恐怕是一个境界问题。你的注意力在实用与争斗,从老子身上只能体会到学到计谋乃至阴谋,尤其是将欲怎么样相反要怎么样,为许多政客阴谋家所实行。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则流露着一种吃小亏占大便宜的精明。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的这一段落话说明他并没有拒绝得失利害之辨。功成(遂)身退至今仍是人们所称道但常常做不到的美德善行。

有趣。精于打算的人首先看到了老子的精明、精于为己打算。喜欢玩弄计谋的人首先看到老子的阴谋的可怖。软弱胆怯的人首先会认定老子是一个胆小鬼、内心恐惧与老子畏畏缩缩。失去了对于大道的敏感,剩下的是对于小术、对于平庸与世俗的靠拢。

无怪乎心理学家提出,有时人们对于他人的看法恰恰是自身状况、自身境界的向外投射。俗话叫做,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或者干脆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老子毕竟不仅仅是兵法家,更不是阴谋家,他是从天与地的法则也就是“道”的观点来论述的。道是法则。道是规律。道是终极。道是本源。道也是主宰与信仰。作为智者与思想家的老子看到了事物的否定法则,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法则。他对这一点特别敏感,他提醒人们要随时“防反”,提醒人们随时注意不要走向自身的反面。

问题在于人常常做与自己的初衷相违背的事,人的活动常常是愚蠢的,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守株待兎,买椟还珠,夜郎自大,适得其反,自取其辱……中国的成语中有一大批这样的关于愚蠢的故事。

一般人常常看不到或接受不了这样的否定法则:争的结果是反而争不着争不上。争的结果是有尤即有过失。取的结果是被取,被剥夺。贪腐的结果是什么都丢光包括首级。贪婪自私的结果是全面破产。争强的结果是弱化。富贵而骄的结果是一败涂地。

理论上承认老子的英明是容易的,能够做到老子所要求的为天下谷,为天下谿,后其身,外其身,功遂身退则绝无仅有。

老子的思想方法有三个特点,一个是高深化,一个是颠覆化,一个是超彻底化。

这三个特点彼此分不开,越看得高深、远大、玄妙、抽象、透辟,就越与一般的俗见、浅见、陋见、定见不同,说出来吓你一跳。

一般人当然认为仁义、美善、礼仪是好的,但是老子认为仁义是失道失德矫揉造作的果实,美善是产生长出反面的恶与不善的根源,礼更是什么都没有了,精神上已经破产以后的产物。一般人认为知与智是好的,但是老子认为知与智使人心诡诈,只有愚与朴素才最好。一般人认为言与辩是必要的、正面的词儿,但是老子认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般人认为取就是要从人那儿拿走,老子却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般人认为要削弱谁就应该予以毁损,但是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先强之”。许多一般人认为好的名词,如上、先、坚强、有为、勇敢等等,到了老子那里却是负面的品格。而一般配给认为是负面的东西:柔弱、低下、垢、不祥、讷、无为、不言、不知、不敢、夷、希、微、惚恍,却是最为高贵的合乎大道的品质。

以勇敢为例,春秋战国时,战争、计谋、斗智斗勇,勇敢肯定是主流价值,例如司马迁史记上写的《刺客列传》中的人物。偏偏老子提出一个“勇于不敢”的命题,其实是勇于退让,勇于躲避,勇于妥协,是勇敢的反面。这在当时和现在,颇有些惊世骇俗的味道。

这是因为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深远,他常常从反面看问题,从反面论述观点。他深明相反相成与物极必反的道理。一件好事,一个好词,就没有坏的方面么?一件坏事,一个坏词,就没有好的方面么?他的思路就是这样。于是他发现:.“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还发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他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的论断堪称另类,堪称振聋发聩,堪称哲学、价值理论的一次爆炸,堪称天翻地覆,堪称冒天下之大不韪。他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令其他一切讲治国谋略的人愧死。他自己也说,正言若反,就是说他明明白白,他的许多看法与俗人们完全相反相悖。

老子也有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追求,有自己的学术个性与思维个性。他有一种反潮流的精神,绝对如此。

然而实话实说,老子的彻底性超出了常规,由于深刻与彻底而造成了夸大其词。例如说人之大患在于有身,及无吾身,何患之有?彻底则彻底矣,谁也做不到的,除非自杀。尽量把吾身看得平常一点轻松一点则是可能的也是有益的。

怕民难治,干脆“愚之”,也是一种超级的彻底性。

老子的立论,更像是在作批语,格言化,警句化,警世化,最高度地概括化与抽象化。他穷根究底,一字千钧。他层层剥芛,步步升华。他讲了玄牝橐籥,辐毂车辆,埏埴为器,凿户为室,飘风骤雨,谿谷江河,高低黑白,兕虎甲兵,百姓圣人、侯王刍狗,婴儿天门,玄德谷神,三宝三大,然后是无、有、一、二、三,把一个道,一个无为,一个无与有,一个正言若反讲得入木三分,醍醐灌顶。他不多说,著述极“啬”,就留下了解读发挥的无限空间。理论的创造性与警示性,论述的透辟、奇妙、精彩,言语的精辟,微言大义,要言不烦,概括的最高水平,至上性与灵动性,都给读者一种精神的享受。

老子这里永远没有人云亦云,没有照本宣科,没有老话套话,没有陈词滥调,读了几千年了仍然给人以冲击,以新鲜感震动感。

阅读思考《老子》是一种思辨的快乐,是一种智慧的淋浴,是一个智者的鞭挞,时不时你会出一点冷汗。高明的与非俗常的理论突然横空出世、电闪雷鸣、石破天惊,然后是惚兮恍兮、浊兮混兮、夷兮微兮,深不可识,然后星光灿烂、举重若轻,然后风清月朗、微笑从容、从此开始了无挂碍、无尘埃、无谋虑、无患无惊的心路历程。智哉老子!伟哉老子!渊哉老子!深哉老子!异哉老子!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孤独哉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