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四川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5009100000020

第20章 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回顾与展望

郑蜀

四川省图书馆1912年建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之一,现在已发展成为四川总书库、中国西部大型的综合研究性公共图书馆和重要的公益性文献信息基地。四川省图书馆作为我国最早开始数字图书馆探索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经过不断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分中心,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川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和全天候一站式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数字资源库群。

一、发展历程

由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组成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使整个世界发生巨大变革,推动世界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球图书馆行业的加速变革。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80年代发达国家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进入90年代,各国陆续开始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已形成服务能力并初具规模。

四川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参与我国公共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为契机,1985年四川省图书馆拥有了第一台计算机;1992年四川省图书馆成为我国最早一批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省级图书馆之一。

进入90年代后期,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在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的支持下,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四川省图书馆成立了专门负责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部门,实现了馆内计算机的局域网连接,并第一次接入了国际互联网。2000年,四川省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共同签署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原则协议,正式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西南地区中心;同年,sclib.org域名启用,四川省图书馆成为全国首批开通互联网网站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在这一年,四川省图书馆启动了全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并开始建设四川第一个公共文化资源多媒体数字数据库——“四川省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这些都标志着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逐步规范化、系统化。2002年,由于四川省图书馆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果,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个试点省份之一,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首批省级分中心。从此,四川省图书馆以文化共享工程这一国家文化重大建设工程为契机,紧密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建设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网络,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库群。2004年,四川省图书馆再开先河,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了全国首个手机图书馆服务频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06年,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第一代互联网服务平台——“四川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门户”系统正式开通,初步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体系,形成规模大、分布广、便于使用、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跨库无缝衔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开始为全省读者提供免费的数字化馆藏在线检索与阅览服务,四川省图书馆成为全国第一批提供免费数字阅读与跨库检索服务的省级图书馆之一。2009年,“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在四川省图书馆挂牌,省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西南地区的第一家分馆;同年四川省图书馆新馆项目立项,其为省级重点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四川实现文化跨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强省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数字图书馆更是新馆建设项目的重点和亮点之一。2012年,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华诞之际,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服务平台升级,实现了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

二、建设成果

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建设发展,四川省图书馆已逐步由传统型图书馆转型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复合型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方面,四川省图书馆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配备建设了初具规模的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基础设施设备。目前,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已拥有各类型服务器达30多套,存储容量超过60TB,馆内PC终端超过200台,数字化加工设备已形成规模,具备工厂化数字加工能力。另一方面,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建立拥有信息化终端的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网点5.4466万个。同时,四川省图书馆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国内主要ISP的网络对接,互联网专线带宽达到10M,也实现了与国家数字图书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政务外网等单位和网络的通联,初步形成了上联国家、横联兄弟省、下联基层的四川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软件方面,除了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还建设了四川省图书馆互联网站、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省中心、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等多个业务系统。

资源建设方面,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结合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资源优势和四川地方特色资源,形成了以国家资源为基础、自建特色资源为亮点、外购资源为补充的四川省数字图书馆内容资源体系,建设一批能够反映西部文化,为西部群众特别是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多媒体资源库,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公共文化数据中心与建设基地之一。特别是围绕“巴蜀文化”这一主题,四川省图书馆从巴蜀文化宝库中甄选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通过精心策划,运用先进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着力表现巴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体现时代性,注重艺术性,把握群众性,突出地域性。先后完成包括四川省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四川省地方文献数据库——文化名人篇、四川省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库、WTO与中西部发展未来四川文化艺术精品、四川文化旅游、四川文化名人、绵竹年画、藏族唐卡、羌族文化、农村实用技术等多个具有四川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容量达到35TB。

惠民服务方面,四川省图书馆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一方面通过数字图书馆技术弥补馆舍狭小,容纳到馆读者少的限制,利用一站式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简化服务环节,延长服务时间,实现四川省图书馆全年全天候虚拟开放服务,并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少年儿童专门建设和完善了特色服务,成为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的主渠道。四川省图书馆作为全国最早开通互联网服务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一直致力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近十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以电脑、移动终端、新媒体设备为终端,通过互联网站、数字阅读、知识门户等现代数字图书馆平台,整合馆藏资源,拓展服务内容,扩展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不断提升的文化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消除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四川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集群和云技术,四川省图书馆凝聚区域公共图书馆力量,强化地区图书馆集群服务能力。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数字文化项目为抓手,以各级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平台为阵地,共享四川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将大量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与数字图书馆应用平台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基层网点,并通过制度规范和量化服务标准,实现各级服务网点服务常态化和标准化,保证工程已建网点能够最大化服务于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四川省图书馆还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实现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有力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外延,初步实现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五个进入(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

三、展望未来

四川省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建设,创新了传统图书馆理念,实现了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使四川省图书馆由“藏”为主转变为“藏用结合”;改变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结构,逐步实现以内容为核心、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亮点的综合多媒体馆藏模式;拓展了四川省图书馆服务内容,在图书馆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等传统服务基础上,创立了互联网服务、手机服务、新媒体服务等现代信息化服务内容;提升了四川省图书馆服务质量,使图书馆不受时间、空间、载体、方式的限制,向任何人及时提供知识和信息成为可能。

特别是四川省图书馆新馆项目中,四川省数字图书馆通过基础支撑、运行保障、业务实现、服务提供等系统的建设,将图书馆传统与数字化业务相融合,与国家数字图书馆无缝对接,与世界数字图书馆接轨,实现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播撒文明、启迪智慧,改革创新、服务群众的现代图书馆复合型信息服务模式。一方面,将馆内传统服务与数字化服务有机融合,形成图书、座椅、书架、计算机的交错分布与整体合围,实现查、阅、咨、借、藏、网络服务一体化,为读者营造出“面对屏幕、环博图书”的现代图书馆服务新格局。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为中心,利用覆盖全省市县乡镇村的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和现代化新兴信息媒体,拓展服务外延,让四川乃至西部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地享受国家科技文化发展成果。

今年是四川省图书馆的百年华诞,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主体建筑即将竣工,新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在即。可以预见,随着一座将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实现多维的空间、丰富的馆藏、现代的阅读、科学的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在成都天府广场拔地而起,四川省图书馆的未来充满光明与希望,数字图书馆必将成为这座百年老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新亮点。

四川省图书馆信息网络部 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