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足部按摩疗法
5029300000008

第8章 家庭足部按摩操作方法(2)

2、施力要适当。

因各个反射区的位置、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同,对施力强度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按摩时的力度一般以达到酸胀、稍痛但又能忍受为度。用力太小,达不到保健目的;用力太大,又容易造成损伤。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虚者,用力宜轻;体质壮实者,用力宜重。

3、施力要均匀。

每个反射区一般要做4~5次,施力可由小逐次增大,亦可以基本保持一致,但在每次推按动作中,用力必须保持均匀。

也就是说,每做一次推按,先决定这次推按的力度,自始至终保持这一力度,不要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

4、按摩时要有节奏感。

动作要有节奏,使被按摩的反射区受到有规律的刺激。而且按摩时有节奏地用力与放松,也不易感到疲劳。其节律的快慢,应根据情况来定,体质虚者,节奏要慢;体质壮实者节奏可适当快一些。

5、姿势要正确。

掌握正确姿势,既是为了自我按摩的方便,也是为了按摩时轻松自如,更是有利于找准相应的足部反射区。

按摩时,体位应能自由转动,但不要歪身斜体,以免引起腰部劳累酸痛。要灵活运用按摩手法,防止手指受伤。

(三)开始操作时足的顺序

1、两足的顺序。

左足-→右足。应先检查心脏反射区,以了解患者心脏功能,是否适合足部按摩。

2、每足的总体顺序。

足底-→足内侧-→足外侧-→足背-→小腿。

(1)足底: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前额、大脑、垂体、小脑、脑干、三叉神经、颞叶、鼻、颈项(血压点、舌、口腔)、颈椎、眼、耳、头颈淋巴结、甲状旁腺、甲状腺、斜方肌、肺、支气管(食管、气管)、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心脏(左足)、脾脏(左足)、肝(右足)、胆(右足)、胃、胰、十二指肠、小肠、盲肠(右足)、阑尾(右足)、回盲瓣(右足)、升结肠(右足)、横结肠、降结肠(左足)、乙状结肠·直肠(左足)、肛门(左足)、生殖腺(睾丸、卵巢)、骨盆腔(失眠点)。

(2)足内侧: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坐骨神经(内侧)、尿道、阴道、阴茎、前列腺(子宫)、子宫颈、髋关节(内侧)、直肠、肛门。

(3)足外侧:肩、腋窝、臂部(腕部、手部)、肘、肩胛部、膝、大腿、臀部、坐骨神经(外侧)、生殖腺(睾丸、卵巢)、输精(卵)管、髋关节(外侧)、下腹部。

(4)足背:上颌、下颌、牙齿、扁桃体、面部、咽喉、气管、食管、声带、胸部淋巴结、内耳、胸部(胸腺)、膈、肋、闪腰点、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化痰点、腹股沟。

(5)小腿:拿揉小腿肌群,点内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照海、太溪、三阴交、阴陵泉穴等。

(四)掌握好按摩方向和顺序

1、按摩方向。

足部按摩的方向,应尽可能采取"向心方向",即静脉血流向心脏回流的方向,以便于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2、按摩顺序。

足部按摩要有顺序,以免在进行全足按摩时出现遗漏,而且要突出重点反射区。为了方便实际操作,通常采用先左后右、自上而下、先内后外、先底后背的按摩顺序。

因为左足上有心、脾等重要的器官。按摩前,在左足的心脏反射区处,由轻而重,慢慢增加按摩力度,了解心脏的承受能力,以免发生意外。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按摩脾反射区时,发现病理体征,往往提示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着某种问题,按摩时需加留意。

另外,肾、输尿管、膀胱三个排泄器官的反射区,在按摩开始时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至少三遍,以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顺序,只要不漏掉重要的反射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习惯顺序,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五)掌握好按摩次数和时间

掌握好具体的按摩次数和时间,应根据疾病以及体质等情况,因人而异。

1、保健按摩的原则是,全足按摩+重点按摩相对薄弱组织或器官的反射区。一般反射区每区按摩3~5次,重点反射区每区按摩10~20次。

2、治病按摩的原则是,重点按摩病变器官反射区+大脑、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尿道+与病变器官相关联器官的反射区,年老体弱者须全足按摩+病变器官反射区。病变器官反射区每区按摩5~7分钟,其他反射区每区按摩l0~20次左右(年老体弱者3~5次)。

3、一般每日按摩1~3次。若长期坚持,每天按摩1次,效果亦很好。重病急症患者,每天按摩一次,慢性病或康复期可隔日按摩一次或每周两次,7~l0次为一个疗程。

4、一般来说,每只脚的基本穴位或反射区,按摩2~3分钟;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的按摩必须达5分钟,以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主要足穴按摩应在5~8分钟之内;相关足穴治疗约需3~5分钟。

5、按摩肝脏反射区时应注意,只有肾脏功能良好时,才可以在肝脏反射区按摩5分钟以上,否则会使大量有毒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6、脊椎的反射区不可按摩太久,一般维持在3分钟以内,以免血流加强而产生暂时性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确实需要进行足部按摩,则不应超过1分钟。

7、不管保健还是治病,每次总按摩时间,成人为30~45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60分钟。小孩(14周岁以下)l0~20分钟为宜。足部按摩应在饭后l小时进行,每次按摩保持在30分钟左右。但对于重病患者,可减为15分钟左右,如严重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每次按摩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六)掌握好按摩强度

据德国艾伦特·休尔的刺激理论认为,弱刺激能使机能活泼化,强刺激则具有抑制机能的作用。

因此,各种按摩手法,其强力实施和弱力实施时,反应会有所不同。而确实有效的力度是保证获得最好效果的关键,所以按摩时要根据被按摩者的个体情况及不同部位,及时调整手法力度,达到酸胀稍痛但能忍受为度。

为了掌握好按摩强度,就必须了解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按摩的强度。常见的因素有:按摩力度、作用时间和频率。

按摩时手法用力大,被按摩者局部受到的刺激就强,反之则弱。

按摩力度大小不变时,刺激的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但这种延长是相对的,若延长时间过长,反而会使刺激量减小。

刺激量与动作的间隔时间成反比,动作的间隔时间短,则刺激频率相对就快,刺激作用就较强。

(七)掌握好按摩的力度

一般保健按摩,以被按摩者的肾反射区产生酸、胀、麻、痛等异样感的阈刺激为标准力度,以下的反射区均以此力度为基准。然后根据被按摩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及时征询意见,不断调整各个反射区的力度。

整个按摩过程应始终贯彻"轻--重--轻"的施力原则,即按摩开始时应用较轻的力度,做到有痛(微痛)为好,虽感到疼痛,但又感到疼得舒服,然后渐渐地增加力度,以被按摩者能承受为度。按摩快要结束时,力度再逐渐减轻。施力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有力、均匀、柔和、持久。

(八)掌握好手法的补泻

根据中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平补平泻"的原则,选用不同的手法。在足部同一个反射区或穴位施用不同的手法,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如按摩失眠穴和腹腔神经丛,运用轻柔、缓慢而又有节奏的手法,能产生镇静、安神的作用。相反,运用重而急促、快节奏的手法,可产生兴奋、提神的作用。

具体补泻手法的选择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按手法方向: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2、按节奏快慢:缓慢为补,急速为泻。

3、按手法轻重:轻者为补,重者为泻。

4、按经络走行: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

5、按血流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九)掌握好按摩疗程

保健按摩一般每日1次为佳,也可保持每周2~3次,按摩10次为1个疗程。

治病按摩,一般急性病每日1次,甚则数次;慢性病根据个人体质每日1次或隔日1次,按摩l0次为1个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应休息1~2天,但按摩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影响效果。因为按摩后产生的作用在人体内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效果。

(十)按摩后的反应

按摩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有:

1、可能出现头昏、恶心、疲倦,多因刺激量过大或体质差。

2、可能出现口干、口内发涩、腹泻、皮肤起红点等反应,这是机体功能进行自我调整的反应。

3、按摩几天后,尿的颜色可能变深、气味变浓、尿量增多。

4、少数人按摩后出现的低烧现象,一星期左右即可消失,这可能是体内有潜伏的炎症等原因。

5、按摩后足部或小腿的静脉曲张更加明显或踝关节出现肿胀,一般属于淋巴阻塞的患者,经按摩后血液循环改善的缘故。若踝关节出现肿胀,也可能是本身患有心、肾等疾病,通过按摩后提前反应出来。

6、腿部出现创口,表示此人机体内有毒物质不能在体内破坏、吞噬掉,从腿部的创口排出体外。

7、反射区或穴位的疼痛程度明显,可能是初次接受按摩,或是少数对疼痛特别敏感的人群,也可能是潜在的病痛被引发出来。

8、按摩后有时病痛反而短暂地加重,或出现身体某个部位的不适,这是由于将潜在的病痛引发出来。

以上这些反应一般都是短时间的,被按摩者不必担心,继续按摩,坚持数日(大概一周左右),反应即可自行消失。如按摩3~7次后反应仍加重,应考虑更改按摩方案或采用其他方法。

四、足部按摩治疗常见病症的配区原则

运用足部按摩治疗疾病时,选择足部反射区的原则是"基、症、关",即足疗的反射区配伍可由基本反射区、症状反射区、关联反射区等组成。

(一)基本反射区

基本反射区如: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大脑、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等。不管是保健还是治疗,都要求在按摩开始和结束时施以刺激。

(二)症状反射区

症状反射区即与病变器官或组织相对应的反射区。如胃病应首先选择胃。膝关节的疾病不论是炎症、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等,都可选择膝反射区。

(三)关联反射区

1、根据中医理论配区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理学说等理论选择反射区。如便秘,病位在大肠,可根据中医脏腑相表里的学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可配伍肺反射区。

2、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配区

根据生理、解剖、病理学说等理论选择反射区。如治疗颈椎病,可按解剖生理学的邻近关系,除选择颈椎这一症状反射区外,还须配伍颈项、斜方肌、肩、肘等邻近部位的关联反射区。又如治疗胃炎,可配伍其他消化器官的反射区,如十二指肠、胰、肝、胆等关联反射区,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协调统一功能,促使胃功能更快恢复健康。

3、按疾病性质及出现的症状配区

对于过敏性疾病,应选配肾上腺、甲状旁腺等反射区。

对于感染性疾病,应选配脾、各淋巴结、肾上腺等反射区。

对于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疾病、糖尿病、月经不调、生长发育迟缓等,应配伍整个内分泌系统的有关反射区。

对于同一疾病的不同症状或并发症,可配伍相应反射区,如颈椎病可引起头昏、臂部疼痛麻木等症状,则可配伍大脑、小脑、脑干、腕部、手部等相关反射区。

以上"基、症、关"原则一般适用于慢性病以及有明显病变器官的疾病。如是治疗全身性疾病,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病位,故不能生搬硬套"基、症、关"。如高血压病、发热,都是全身性疾病,其配伍中就没有固定的症状反射区,应根据当时出现的症状及从病因、病理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反射区。

4、阿是区、穴配伍

有时有的反射区与患病的器官或部位并没有相关的联系,但按摩相应的反射区或穴位出现酸痛麻胀等明显病理性信息,则可选用此区或此穴。我们称这种配区方法为"阿是区或阿是穴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