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16

第16章

戚继光在镇守登州的时候,专门指派附近渔民到黄海捕获一种名为“腽肭兽”,俗称“海狗”,取其阴茎和睾丸,定期送往北京,给他的顶头上司张居正煲汤喝,同时他还大量使用“春药”。据明代文人王世贞的记载,张居正喝了这种汤以后,奇热攻心,阳亢无比,虽数九寒天,头顶出火,导致头发脱落,热火烧身上炎至头,冰雪天时也不能戴帽子。由于张居正冬天不戴帽子,其他官员们也都在冬天一律光头,不戴帽子。这就成为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由于长期大吃各类壮阳补药,沉溺于声色,一代名相张居正的身体一天天的垮了下去,最后病得一截大肠脱出肛门之外,流血不止,痛苦不堪,仅仅57岁便一命呜呼了。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张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致使刚刚中兴的明朝,又走开下坡路。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有史料说: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

是那样吗?张居正的红与黑,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还少见吗?

我们都听过或者说过《都在里面》的段子吧:

忙碌的公仆在包厢里,

重要的工作在宴会里,

干部的任免在交易里,

工程的发包在暗箱里,

该抓的工作在口号里,

须办的急事在会议里,

妥善的计划在抽屉里,

应煞的歪风在通知里,

扶贫的干部在景点里,

宝贵的人才在悼词里,

优质的商品在广告里,

辉煌的政绩在总结里……

我读了张居正的心得是:

好看的花不一定开得长,就像“昙花一现”。

治病的药不一定吃着甜,就像“良药苦口”。

菜刀的刃不一定都是钢,就像“滥竽充数”。

有用的人不一定都有事,就像“人才济济”。

【23】大诗人的悟人之道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酌酒与裴迪》诗中说:“人情翻覆似波澜”。

看来,这种情况,唐朝之前就有,唐朝更甚。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愈演愈烈。真是世道人情翻覆不定,不尽长江滚滚来啊。

王维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又是边塞诗人。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

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王维是少有的全才。

谨以王维的《西施咏》为例,来品味大诗人的读人、悟人之道吧:

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24】我家乡的可爱之道

在外边工作了20多年,现在越来越想老家、爱回老家。

我的感受是:家乡真好。请看我的:

《家乡山水情》

家乡坐落滦河畔,

休养生息祖辈传。

源远流长石像佐,

人勤地沃好耕田。

云盘叠翠巍峨耸,

奇洞幽深庙宇残。

唤雨呼风飘美露,

藏龙卧虎可居仙。

【一】家乡的山

老家,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山村。

村前的老公山,现在叫云盘山。我们的村名过去叫小营,因为一个县里的村名不许重复,在我父亲当镇长时,赶上地名普查,改叫云盘山村了。

云盘山,在我们县甚至更远一点的地方还是有点名气的。今年五一那天,我和我的叔伯大哥、弟弟,三人行重登老公山。由于这20来年,很少有人上山割柴、放牧了,树木茂盛,柴草丛生。有的地方,路都遮挡住了,要猫腰或是绕出去很远才能钻过去。

我小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样子。整个大山丛林都被我们给割光了。尽管大队有专职的护林员,当时叫“看山的”,但是,他根本看不过来我们这些偷封山的游击队啊。现在,山上的松树已经成为参天大树,蓊蓊郁郁;连坡连洼的蓁柴、灌木柴草,密不透风,枝蔓相连;只可惜的是,山泉水几乎是再也见不到踪影了。大哥说,即使到了雨季,也不会再有流不完的泉水了。

我们又去了山上最有名的大洞,比庐山仙人洞还要大。遗憾的是,洞里空空如也。从前的鸽子、山燕子也很少了,不知道那么多的生灵,飞到哪里去安家落户了。我们哥几个,收了一点鸟粪,拿回家去养花用。

登了半天山,累得腰酸腿软,挥汗如雨。回到大哥家,哥几个又痛痛快快地喝了不少啤酒,吃了不少饭,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啊!

【二】家乡的水

老家的村边,从北到南,流淌着著名的滦河。

我从书上看到说,滦河,也是人类的母亲河。滦河流域,承载了厚重的古代文明。河西岸的后台子遗址,就是史前文明的摇篮。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金沟屯公社西大队修建砖厂取土时,从后台子遗址发掘出土的几尊石雕女神像。据文物考古专家考证,石雕像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现象,为当时在此居住人群崇拜女神的图腾,几与北方红山文化、中原仰韶文化同期,距今约6000—5000年。当时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据此,专家推断滦河亦为人类的母亲河。几尊石雕女神像,现存滦平县博物馆。

当时,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也都没有在意,随便拿走了。后来,县文管所的人来了,收集起来,请北京的大专家给研究后,才知道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那些石雕人像,号称是中国史前的维纳斯。

我在县委宣传部当副部长的时候,还带领市电视台、报社的几位记者朋友采访过,很多家媒体都刊发了,曾经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呢。说明远古时代,我的家乡,滦河流域,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我记得是在学龄前的时候,有一次雨后,和二娘一起去自留地里,在菜地旁边的水沟里,捞到一条大鱼,半死不活的,约有一米长。回家一过秤,竟有八斤多。听大人说,那鱼是喝了冰雹融化的水后,得病了。

那时候,河里的鱼很多,品种也不少。再后来,人们种地喷农药、施化肥了,河里的鱼越来越少了。特别是铁道兵来了,坦克团来了以后,当兵的用炸药炸鱼、用鱼糖浆药鱼,把鱼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八十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的造纸厂等有污染的企业,排放不达标,更加严重地污染了滦河及其周边的环境。河里的鱼少得可怜,就连地边地堰的野菜也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最让家乡人难忘的是,1978年,春末夏初,村里小学一个班级上体育课,老师把学生领到河边去玩。本来还不到可以下河洗澡的季节,可是,有几个淘气的男孩却下河了。他们在“扎猛子”、“搂狗刨”的嬉戏打闹时,有个孩子从河底捞到一颗手榴弹,还交给老师看。老师说,那是坦克团当兵的炸鱼用的,是臭弹,玩吧。

几个男孩你抢我夺,都要据为己有。在他们返回学校路上的渠梗上,我的叔伯弟弟“小双子”,把手榴弹后盖拧开,把拉环套在手指头上甩着玩。突然,“咣”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竟然爆炸了!小双子当场炸死,另一个男孩走出几步后也死了,伤了七、八个。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炸窝了。还是大队、公社和县里的领导出面,稳住了局面。我本家能说会道、见过世面的黄文全二大爷和当代课老师的周瑞霞三姐,爷俩一起进京去告状,告到了中央军委。上面派人来这样解决:死掉的两个孩子家里,每家得到1400元;伤的孩子全部送到承德266部队医院救治……

从那时起,滦河又被蒙上了一层恐怖的面纱。

【三】家乡的人

家乡的人们,自古以来就勤劳善良,和蔼可亲,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

我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日子过的都差不多一样,包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平时,谁家做个豆腐或是淘米轧面有点差样的,要让孩子用碗给左邻右舍送去点尝尝;过年过节,稍微好点的家里杀猪宰羊,都要把亲门近支叫来,几大家子凑在一起吃上一顿;谁家有个生病长灾或是有老人去世的事,不用招呼,大家都会主动上前,能干啥就干啥,配合默契,约定俗成;谁家要办喜事,就要提前由叔叔大爷们商量,请谁不请谁,谁当经理,让谁干啥,按部就班,高高兴兴;谁家修房盖屋、挪门垒墙的,都会请人帮工,活是白干,只管三顿饭,谁家都是这样,谁也不敢说用不着谁。那时的人们,虽然都不富裕,但是都很坦诚,都很合群,其乐融融。

最热闹的是,一进腊月,家家户户淘米压面,互相帮助,那叫一个红火啊!

现在,家乡的变化大了,吃穿住用,样样都比过去强的太多了。

我的家乡,出了很多要人、能人、名人。比如副省长、市委常委、县乡书记、市县人大主任、县乡长、厅局长、教授、诗人、企业家等。

可是,我和家乡的人们一样,怎么忘不了过去呢?

【25】社会上的适应之道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有好事,有坏事,很难说是坏事多还是好事多。关键是要会处事。

我的处事方法就谈不上高明,自我感觉应知应会的东西太少。

所以,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个无形的手在导演着。他让你当主角,你就淋漓尽致地充分发挥,惟妙惟肖最棒;他不让你演主角,你就尽心尽力地甘当配角,恰到好处为妙;他不让你多露脸,你就认认真真地跑好龙套,问心无愧而已。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没有提前准备好的台词、顺序、服装、道具和招式,只能逢场作戏、见机行事,因人、因时、因地、因果地自如运作。弄不好,就会“把戏演砸了”。

有些话,是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总想着以后再说,等到你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事,是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

有些爱,是给了你很多机会的,却装作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

人生,竟可以这么可笑,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当初是什么原因分开彼此的。后来,你才渐渐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天晴便各自散了。

没想到的是,一别竟可能就会是一辈子了。虽然对方还在自己的心里,但走在一起,却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的感觉了,也许会难过,也许会感叹,也许会遗憾,也许会无奈,更多的,就该是后悔吧……

再后来,就该学着淡忘,有些人,只有淡然才能放弃;有些话,只有沉默才能无悔;有些事,只有怀念才能铭记;有些爱,只有遗忘才能释怀……

无论如何,舞台上不能没有你,你也不能脱离舞台。适应这个舞台吧,你能适应了这个舞台,就会逐渐适应社会。

我对社会上的人们,在理想的适应过程中,应该确立的基本原则,做了以下几点概括,供朋友们参考:

【一】自信成功

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相貌那样,每个人也有各自独特的学识和才干。很多朋友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成功的天赋和品性。其实,我们必须让自己对成功充满自信,这个自信基于对自我独特的学识和才干的认识基础之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信能为成功创造一种积极的情绪和心境,反过来积极促进成功。有的人,因为缺乏自信,对自己总是怀疑、徘徊、动摇,而适应好成功的契机,就在这种徜徉中丧失了。尤其是在失败的打击面前,更是一个充满自信。当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失败时,固然需要同情、友爱和帮助,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自信。

惟有自信,才能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最终达到自我适应、成功的人生。

【二】执着选择

适应和理想,表现为对人生一系列可能性的选择。如果能在经历较小的失败后就能获得成功,固然值得欣慰;但如果对自我适应和理想的追求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失败,就必须忠实于自己的选择。

只要这些失败没有证明最初选择是错误的,就一定要对获得成功充满信心。如果你在羡慕别人成功的同时,把别人的成功作为自己成功的教科书,那你就会与成功无缘。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会存在两个相同的成功。别人的成功,是他独特的才能、品性以及生活经验和阅历造成的,这其中的经验也就只有启迪的意义,很少有普遍性。

所以,成功就意味着必须忠实于自己的选择。

【三】耐心等待

在人生的适应、实践活动中,失败常常使急于求成者焦虑烦躁。然而,真正的适应者、成功者,总是能清醒地意识到:事业成于坚忍,毁于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