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18

第18章

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血缘”关系。现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派生、演变而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和发明的麻将。我比较赞成这种说法,因为郑和可能在宫廷里玩过或见过麻将,在海上,就地取材加以改进、补充和进化。

据说,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并率数万将士,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建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积郁成疾。郑和看了此情此景,焦急万分,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

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用玩过或是见过、听说过的麻将,作为娱乐工具。于是,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古为今用”或“官为民用”,来一个大胆的、开心的发明创造。

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

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

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数量和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

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

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

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尽管后来竹牌上的图案发生了变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没变。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将士们萎迷不振的状况也随之一扫而光,郑和也为终于找到了排遣将士们郁闷和思乡烦恼的途径而开心。后来一些将士们向郑和反映:这种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将士们一玩起来就精神麻木、如痴如醉,不仅乐不思乡,而且有时连饭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这种游戏叫打“竹牌”,名称不太雅观,还是请主帅另赐一个名字吧?郑和想了想回答: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将”好了。

从此,“麻将”的名字就产生了,而且由海上传到陆地,打法也不断花样翻新,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娱乐工具。应该说,当初郑和发明“麻将”有其积极意义,在解决海上航行的寂寞和孤独方面功不可没。也许没有“麻将”的发明,很可能由于将士们精神上的崩溃而导致重大变故发生,使后续的航行难以进行。比如:后来的西方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中,就曾发生了其中一艘帆船中途叛乱返航的情况。可见咱们中国老祖先确有先见之明,郑和用一种普及性的游戏,就巧妙地化解了可能造成的航海悲剧。

总而言之,麻将,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发明的。

至于后来“麻将”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赌博用具,这当然是郑和当初发明“麻将”时始料未及的。那些玩物丧志、整天沉溺在“麻将”场上难以自拔的人,是赌博的劣根性较强,还是“麻将”的诱惑力太大?这就很难解释了。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这些,不能简单地归结到“麻将”本身。

希望了解了“麻将”历史由来的人们,不要曲解了郑和发明“麻将”的初衷目的,千万不能乐而忘忧、不思进取,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消磨在“麻将”牌上,而应该珍惜时光、只争朝夕,为家、为国、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30】王熙凤的惨淡之道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聪明绝伦,且管理能力极强。但结局惨淡。

何故?她被她的聪明给害了!

王熙凤有一嘴伶牙俐齿,她能言善辩,最会讨贾母欢心。因而,她倍受贾母的宠爱,在贾家才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她的出场,“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话说得巧妙绝伦,既赞美了林黛玉,取悦了贾母,也暗中夸奖了在场的迎春、探春和惜春。这是她绝佳口才的首次展现,让人不禁暗暗叫绝。

她机敏而幽默诙谐,既能迎合别人又不失大体。贾母为了贾赦讨鸳鸯做妾而大生气,一家人都吓得战战兢兢,这时候正是她显本事的机会了。她首先假意地反派了贾母的不是,她说:“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把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如果我是男人,我也要她。”这样逗得老太太发笑。

她缺乏文化教养,不会吟诗联句,行酒令打灯谜等等,但心灵口利,谈笑风生,也博得老少尊卑的喜悦。丫环婆子哪个不怕她?可是一听到琏二奶奶要讲故事说笑话了,都挤得满满地来听。

她有着不同于与她同时代文弱女子的独特个性,她精明能干,把一个大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协理宁国府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代表,当时秦可卿刚刚去世,宁国府正在办丧事。宁府中贾珍过于悲痛,心力不支;尤氏含恨,推病不出;贾蓉是个纨绔,更撑不起家,所以内外乱成了一糟。凤姐岂能错过这个体现她管理天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贾珍刚一启齿,王夫人未待说甚么,凤姐便抢着应下了,她虽从未参与过宁府政事,但却早以对宁府几大弊病了如指掌,她对症施药,加以整顿:

第一,分班管事,职责分明;

第二,精细考核,不容混冒;

第三,赏罚严明,树立威信。

于是,头绪清楚,成绩立见:“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利害,自此各人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一个身处封建世家的女子,竟能担起持家重任,并且干起事来能得心应手,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及,难怪有人说“十个男人也不及一个王熙凤”。

她徇私舞弊,心狠手辣。她逼死尤二姐,又追杀她的前夫张华;在外面放高利贷,克扣贾家上上下下的月钱。在人性上,她是恶毒的;但在脑里,她是智慧的。相较于那些娇滴滴,柔柔弱弱只会撒娇掉眼泪耍小性子的女子来说,我更欣赏王熙凤的爽直。再者,她的毒辣也是由时代的封建所逼。为了使自己在贾家占有重要席位,她才会想法设法,不择手段。她的野心勃勃与强烈的上进心是再没有第二个女子所能有的。

也有人说王熙凤是“女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我觉得还是很接近的,不过曹操经营的是一个国,王熙凤经营的是一个家。

可王熙凤却是一个精明过头的女人,精明到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都少不了她。因而,得罪了大太太,得罪了众人,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最后惨淡收场。

请看我给她的评语:

美丽乖巧主人疼,

聪明伶俐大家宠。

自信刚强男人派,

精明能干理荣宁。

心黑手毒辣味浓,

急功近利悲剧终。

曲终人散渐离去,

轰然倒地舞台倾。

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的女人,最终结局如此悲惨,全在于她没有看透这样一个处世哲学——难得糊涂。她被她的聪明给害了。

因此,我认为为人处世不要太过精明。应该让别人走得过去,让自己说得过去,让道理行得过去,让脸面都撑得过去。

皆大欢喜,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