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铭人铭言:读人心得
5038400000034

第34章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自从领导了一场轰烈和悲壮的熙宁变法,王安石便独撑大旗步入历史漩涡,成了历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变法之前王安石被誉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大骂其为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来的宋徽宗对王安石推崇备至,而到了宋钦宗那里,竟成了北宋灭亡的魁首。

12.北宋名相寇准: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景德元年称相。时值辽兵来攻,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战,与辽订“澶渊之盟”。后王钦若陷害寇准,被罢相。寇准居官清廉,为世代楷模。他终生不蓄钱财,家中无歌伎,“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是时人对他的形容。

13.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成吉思汗时,被召用,随后双扈主西征,观天象,卜吉凶,力劝成吉思汗不要妄杀无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宠至极。耶律楚材,上谏针贬时弊,保江山稳定,改革税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统治者收到极盛之效。

14.明代名相张居正:

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张居正作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没有贸然全面整顿财政,避开了统治势力的“痛处”,改革成功,国富民安于一时。张居正作为一代宰相,为国于民鞠躬尽瘁。

15.清代名相刘墉:

诸城县逄戈庄(今山东高密)人。清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峭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浓墨宰相”。

16.清代名相曾国藩:

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清代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史上还有一些其他有名的宰(丞)相,如秦国的魏冉、吕不韦,三国时期的陆逊、曹操等等,不再赘述。

【58】古国号的来由之道

在“学好数理化,能走遍天下”的年代,我的理科不如文科成绩好。

扬长避短,我就下定决心这一辈子就专攻文科了:高中学文,高考考文,公务公文,业余习文,终身喜文,嚼字咬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文史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实践经验的逐步丰富,让我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生活中乐趣无穷,事业中用之不竭。

今天,就把我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感悟历史韵味的一点粗浅心得,说给朋友们,权作交流。否则,装在我的肚子里,也无济于事。

先说说我在高考前自研自编、易记易背的《历朝历代国号歌》吧——

中华文明五千年,

历朝历代国号全:

夏商周秦汉三分,

西晋东晋十六国;

南北两朝隋唐继,

五代十国宋辽西(夏);

金元明清终古代,

中华民国开新篇。

下面,就说说历朝历代的国号。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也就是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则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言顺了,标志着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究竟怎么样才能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一是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二是来自创建者原有的卦号、爵位;三是源于创建者原始所获政权统治的区域;四是源于宗族关系;五是寓意吉祥、深刻。

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3.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4.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以上这些,仅是我个人在学习时记载、积累的,难免有错讹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朋友批评指正。

【59】官场上的应变之道

和朋友聊天,谈到事业、工作,提及应付、应酬,引申到应对、应变。我不由得联想到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故事、现象,整理成文,不亦乐乎?

不是任何人都能应付任何事的。比如,华国锋应付不了粉碎“四人帮”、结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过度几年以后,不得不让位;赵紫阳应付不了“一潮两乱”的局面,反而犯下“支持动乱分裂党”的严重错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石家庄市的书记、市长和有关官员,不能把三氯氰胺从奶粉里弄出来,应付不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市场的强大冲击,自己的职位当然就被别人取代了……

当然,相对的就要有能应付的、适应的、担当重任的:胡耀邦就接任了华国锋的职务,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江泽民就顺应了历史潮流,成了一代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艾文礼,就不费吹灰之力,从一个边塞小市,一跃当上了省会大城市的市长了……

这是高层的实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啊。前天,某个省的城市商厦起火;昨天,某条铁路线上火车相撞;今天,又有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明天、后天……

这就引出一个深层次的话题:不论是高级、中级,还是低级,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具备应变能力。

我又联想到了历史。真是“读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啊。我就此机会,从三国的人物故事说开来吧: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的一件事:刘备寄居曹操篱下,为怕引起曹操的猜疑,实行“韬晦”之计,在自己的住处后园里种起菜来了。不料,一次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语道破他“英雄”的真面目。刘备惊慌失措,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到了地下。恰巧,这时老天作美,雷声大作。刘备急中生智,以雷声巧妙掩饰而过,在这里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救护了他。这便是“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故事来历。

《三国演义》中还记述了赵云临敌应变以“空营计”吓退曹兵的故事。当年,魏国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曹操得知后亲率大军20万杀奔汉中,要为夏侯渊报仇。黄忠自告奋勇深入敌后去夺取曹军粮草。诸葛亮放心不下,令赵云也领一支人马同去。黄忠在北山脚下被围,苦战多时,不得脱身。赵云见黄忠去后许久不归,急忙披挂上马,前去接应,曾先后两次杀入重围,救出黄忠及其部将张著。曹操在高处看到赵云东冲西突,所向无敌,愤然大怒,自领左右将士追赶。眼看大军追到蜀营军门以外,守营将领张翼看到敌我悬殊,情势危急,慌忙要关闭营门,赵云喝止,一面将弓弩手埋伏到寨外,一面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于营外。魏将张郃、徐晃先到,看到这番情景,疑心设有伏兵,不敢向前。曹操到后,却催督众军,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这时,赵云大智大勇,依然纹丝不动,魏兵以为确有伏兵,转身就往后逃。赵云乘机把枪一招,蜀军鼓声震天,杀声动地,强弩硬弓一齐射出,魏兵心慌意乱,只顾逃命,互相践踏,死伤累累。拥到汉水边时,又互相争渡,落水淹死者无数,大批辎重器械丢弃,蜀军无一伤亡,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刘备得知后,亲到现场了解作战经过,非常赞扬地对诸葛亮说:“子龙(即赵云)一身都是胆也!”在这个战例里,看不到也不可能有任何牵强附会、袭人故技的痕迹,所有的只是赵云的英勇气概和随机应变、创造发挥的能力。

《三国演义》中表现随机应变的例子还很多,曹操拔刀行刺董卓,被发觉后借物随机,顺势改为献刀;曹操马惊踏农田,灵机一动来了个“割发权代首”等,无不闪烁着随机应变的智慧之光。《三国演义》还有人竟以这方面的专家自居,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庞统。当孙权问他:“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时,他不无得意地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应变,是闪烁着才能、机智、胆略之光的高超艺术,好比曹操的“割发权代首”。人们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但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惟有曹操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才能急中生智,想出这个两全其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极富个性的艺术表演。可见,应变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依。

随机的“机”,是多种多样的:有天时,有地利,有人物,有事件,有情况,有势态,……

应变的“变”,也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迎难而上,可以另找新路,可以寻求支援,可以等待时机,可以顺水推舟,可以置之不理……究竟如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里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快速灵活的反应,都需要急中生智和临场发挥。

应变的艺术虽然妙不可言,但也不是九天上的烟云,不可企及和获得,它来自一个人广博的知识、卓越的见识、乐观的个性、非凡的性格,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当刘备和刘璋翻脸时,庞统很快就指出三条可供选择的计策,这是他经验、才智在一瞬间表现出的合力。他早以才学著称于世,并且在赤壁大战和耒阳县当县令期间,得到了实际的锻炼。

官场上和战场上如此,商场上、情场上,也可借鉴吧?我不得而知,请您自作主张,好自为之吧。

【60】范振喜的治村之道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研究制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范振喜作为农村基层的特邀代表列席大会,参政议政,参与决策。

2008年11月2日,“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周台子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范振喜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权威媒体称:范振喜是新时期中国农民的榜样,是引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杰出带头人,是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学习的楷模。

周台子村的群众说:我们书记姓范,是党员示范,行为规范,劳动模范。

我认为:范振喜是中国“三农”的典范、科学治村的典范——

范振喜,河北省滦平县政协副主席、周台子村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