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靠自己拯救自己
5107500000017

第17章 品格成就魅力(3)

几乎每到吃饭的时间,小城里行乞的七八个大小乞丐,都会成群结队地到火锅店里行乞。

人们从未见过小城里其他店主,能够像这夫妇俩一样宽容平和地对待这些乞丐的。其他店主,一见到乞丐上门,就会拉下脸来严厉地呵斥辱骂。而这夫妇俩每次都会笑呵呵地给这些乞丐的锅碗瓢盆,盛满热饭热菜。而且特别的是,夫妇俩施舍给乞丐们的饭菜,都是从厨房里盛来的新鲜饭菜,并不是那些顾客用过的残汤剩饭。夫妇俩在施舍乞丐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做作之态。他们的表情和神态十分自然,就像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原本就是份内的事情,正如佛家禅语所说的,这是一对善心如水的夫妻。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一天深夜,服装市场里一家从事丝绸生意的店铺,由于老板过分沉迷于麻将而忘了将烧水的煤炉熄灭,而引发一场大火,殃及了火锅店。

这一天,恰巧丈夫去外地进货,店里只留下女人照看。一无力气二无帮手的女店主,眼看辛苦张罗起起来的火锅店就要被熊熊大火所吞没了,着急万分之时,只见那班平常天天上门乞讨的乞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在老乞丐的率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那一个个笨重的液化气罐搬到安全地段。紧接着,他们又冲进马上要被大火包围的店内,将那些易燃物品也全都搬了出来。消防车很快开来了,火锅店由于抢救及时,虽然也遭受了一点小小的损失,但最终给保住了。而周围的那些店铺,却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货物早已烧得精光。

火灾过后,人们都说夫妇俩平时的善行得到了回报,要是没有这些平时受他们施舍的乞丐们出力,火锅店恐怕只好关门了。

梵界讲究善恶轮回,因果报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因果报应只不过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对施惠者的一种报偿罢了。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位女孩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我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

其实,男孩本来打算退学的。

数年之后,那位年轻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谁又能料到,当年那个小男孩正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一满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两次不同的婚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爱因斯坦的前妻米列女士因不能容忍丈夫极少的关心与体贴,而只是一味地与原子、分子、空间、时间为伴,便时常与其发生摩擦,而两人的个性都很强,终于分手了。

而第二任妻子艾丽莎却是一个体贴人微,懂得尊敬与忍让的人,她深知爱因斯坦的脾气,从不干预丈夫的工作,只是帮助爱因斯坦争取每一分钟,让他安心地完成事业。爱因斯坦自己也开始被感动,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陪伴妻子度过美好时光,甚至他在记者招待会上也曾说过:“艾丽莎不懂得相对论,但相对论却有她的一份心血。”

的确,夫妻二人不应把许多精力消耗在生活琐事、彼此矛盾、互不相让、解释误会上,而应该注意区分事情的大小,不然便会付出重大代价。 这是一种情感守恒定律。 多年以前,在荷兰一个小渔村里,一个勇敢的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无私奉献的价值。

由于全村的人们都以打鱼为生,而海面上瞬息万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应对突发海难,自愿紧急救援队的建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必要。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海面上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巨浪掀翻了一条渔船,船员的生命危在旦夕。他们发出了SOS的求救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报,火速召集自愿紧急救援队的成员,乘着划艇,冲人了汹涌的海浪中。忧心仲忡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翘首眺望着云谲波诡的海面,他们每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为救援队照亮返向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队的划艇终于冲破浓雾,乘风破浪,向岸边驶来。村民们喜出望外,欢呼着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后,却听到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这样宣布:由于救援船容量的限制,无法搭载所有遇险的人,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否则救援船就会翻覆,那样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刚才还欢欣鼓舞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才落下的心又悬到了嗓子眼儿,人们又陷入了慌乱与不安之中。这时,救援队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汉斯自告奋勇地报了名。她的母亲忙抓住了他的胳膊,用颤抖的声音说:“汉斯,你不要去。你知道,10年前,你的父亲就是在海难中丧生的,而一个星期前你的哥哥保罗了出了海,可是到现在连一点消息也没有。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了!求求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那日见憔悴的面容和近乎乞求的眼神,汉斯心头一酸,泪水在眼中直打转,但是他强忍住没让它流下来。“妈妈,我必须去!”他坚定地答道:“妈妈,您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竭尽全力地去履行我们的义务。”汉斯张卉双臂,紧紧地拥吻了一下他的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队的划艇,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

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这一个小时,对忧心忡仲的汉斯的母亲来说,真是太漫长了。终于,救援船再次冲破迷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只见汉斯正站在船头向岸上眺望。救援队长把手握成喇叭状,向汉斯高声喊道:“汉斯,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我们找到他了,队长。请您告诉我妈妈,他就是我的哥哥——保罗!” 这就是人生的报偿。

35.善恶要分清

最好的黄金经不起人手的磨损,尽管他是名誉良好的端正人士,一朝堕落了也照样会不知羞耻。

——莎士比亚

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莎士比亚

有一个农夫,在田野里看到一只冻僵了的蛇,顿生怜悯之心,将蛇揣在自己的怀里,用自己的体温将蛇焐醒。可谁知它苏醒后,不但没有丝毫感恩,反而还将老农狠狠地咬了一口。

这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小故事,它告诉人们,对恶人施以善待,最后只能害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我们从小到大熟知的训导。然而,我们如果不加区分地去肆意施善,难免会遭遇到农夫一样的遭遇,有时甚至会助纣为虐,反伤害了自己。

小罗伯特长得又高又壮,刚上小学二年级。妈妈很害怕他会利用身体优势成为学校里的小霸王,所以她尽力发掘小罗伯特身上女性的一面。一天,小罗伯特兴高采烈地拿回成绩单,这次他得到的又全都是“A”。但妈妈看完他的成绩单后,却感到有些震惊了。

老师的评语是这样写的:“罗伯特的成绩很好,但他的性格上似乎存在一些问题。虽然他比别的孩子更高更壮实,可是别的孩子就是敢欺负他,推搡他,他不会更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像故事里的那头叫费迪南德的大公牛,不去与斗牛士打斗,而是趴在场地中嗅闻观众抛给它的鲜花。”

妈妈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事情会是这样的。但爸爸回家后,立即变成了一头发怒的,而不是闻花的公牛。

罗伯特这样回顾了那一段经历。

“你怎么看别的孩子推你这件事?你为什么让他们推你?难道你是个女孩子吗?”父亲嚷道,他似乎更在意关于我行为的评语,而不是我的考试分数。我向他解释我只不过是听从妈妈的教导,他转向妈妈说道:“小孩子们都是公牛,所以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学会与‘公牛’相处很重要,因为他们的确处身于公牛群中。如果他们在童年时就没学会与‘公牛’相处,他们到了成年就会经常受人欺侮。与人为善不是与恃强凌弱的人相处的最好办法,如果别人对你没有善意,你就要做出反击。”

父亲转向我说:“别的孩子打你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感觉很不好,我觉得无助而且恐惧。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反击他们,但我又想当好孩子,按你和妈妈的希望去做。我讨厌别人叫我‘胖子’和‘蠢货’,讨厌被别人推来推去的,而且我最讨厌站在那里忍受这些。我觉得我是个胆小鬼,简直就像个女孩子,而且女孩子们也笑话我,因为我只会站在那儿哭。”

父亲转向母亲,盯视了她一会儿,似乎是要让妈妈知道他不喜欢她教给我的这些东西。然后他问我:“你认为该怎么办?”

“我想回击,”我说,“我知道我打得过他们。他们都是些爱打人的小流氓,他们喜欢我是因为班里我的个子最大,因为我个子大,每个人都要我不要欺负别人,可是我也不想站在那里挨揍啊。他们认为我不会反击,所以就总在别人面前打我。我真想揍他们一顿,灭一灭他们的气焰。”

“不要揍他们,”父亲静静地说道,“但你要用其他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不再受他们的欺负了。你现在要学习的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争取自尊,捍卫自尊。但你不能打他们,动动脑子想个办法,让他们知道你不会再忍受再挨打了。”

我不再哭了,擦干了眼泪,感到心宽多了,勇气和自尊又重新回到我的体内。现在我已经做好回到学校的准备了。第二天,妈妈和爸爸被叫到学校。老师和校长感到非常不安。当妈妈和爸爸走进办公室时,我正坐在角落里的椅子上,身上溅满了泥点。爸爸边坐下边急着问:“发生了什么事?”

“是这样的,应该说是那群男孩子自己惹祸上身。”老师答道,“我在罗伯特的成绩单上写了那段话后,我就知道会有事情发生的。”

“他打了他们?”父亲担心地问。

“噢,没有。”校长说,“我看到了全过程。一开始是男孩子们去戏弄他,但这次罗伯特没有站在那里忍受欺侮,而是叫他们停止,可他们根本不听。罗伯特再三警告,男孩子们越发猖狂。于是,他反身回到教室,抓起他们的午餐盒,把里面的食物全部倒进了泥塘。当我穿过草坪跑过去时,男孩子们正在打罗伯特,但他没有还手。”

“那他在干什么?”爸爸问。

“在我赶到制止他们之前,罗伯特抓住两个男孩并把他们也推到了泥塘里,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身上满是泥点的原因了。” 这就是事情的原委。 任何对自己有威胁或不利的事情,我们都要学会相应的反击,而不是一忍再忍。过分的忍耐只会助长邪恶的气焰。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如说被毒蛇咬了一口,我们不可能也回敬毒蛇一口,但是为了不助长这种恶性攻击的气焰,我们必须采取一种相应的警告和措施。

有一个常以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呀哼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到:“喂,吃块面包吧!”

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地一笑。

大爷以礼相待,却反遭一顿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气愤,可是难以责骂这个无赖。那样无赖会说:“我和毛驴说话,谁叫你插嘴来着?”

经这么一想,大爷抓住了汤姆语言上的破绽,进行狠狠的反击。他猛然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

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大爷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毛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的和毛驴的“朋友”关系。就这样给了这无赖一顿教训。

总之,反击无理取闹的行为,不宜锋芒太露。有时,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反而更见力量,它使对方无辫子可抓,只得打掉了门牙往肚子里吞,在心中暗暗叫苦。

爱德华·格罗斯曾讲了一个典型的故事。

有两位作家之间进行了交锋。一位作家刚完成一本书,正陶醉在人们的赞美声中,另一个作家对他有些嫉妒,不顾别人的劝说跑去和他说:“我喜欢你这本书,是谁替你写的?”他马上回敬道:“我很高兴你喜欢,是谁替你读的?”

你不仁,休怪我无义;你损我的面子,我也让你下不来台。对于尖酸刻薄、嘴上无德的人,就应该给他点颜色看看。

伍廷芳是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历任驻美国、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的公使。此人口才极佳,他出使英国时,一次,有个美国贵妇人听了他的滑稽妙论,心花怒放,跑上前来与他握手,并说:“我真是十分佩服。我决定把我的爱犬改名为‘伍廷芳,以志纪念。”这简直就是对伍廷芳的人身侮辱,可是伍廷芳不气不恼,首先大声称好,然后反唇相讥:“很好很好。那么,你以后可以天天抱着伍廷芳接吻了。”

我们必须要学会捍卫我们自己的自尊,我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靠自己拯救自己。

36.懂得赞美是尸种美德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笛卡儿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托姆

有个大型仓库遭窃,四名警察接到报案后马上赶到现场。他们望着魏击破的窗户,心想仓库内的货物繁多,面积又大,若要逐项清点损失,恐怕忙到天亮也无法结案,只得请求总局派警犬来协助。

警犬在训练师的带领下来到现场,训练师带着警犬在破窗四周不停闻嗅,未了,训练师以极潇洒的姿势向窗内一指:“哈利,行动。”

只见警犬端坐在窗前,动也不动,四名警察见状顿觉好笑,只等着看训练师如何出丑。

训练师不慌不忙地转向那四名警察:“请你们一起鼓掌一下,好吗?”

警察们虽是一头雾水,仍是依训练师的要求,齐声鼓掌。待掌声过后,训练师再次指挥警犬:“哈利,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