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婚姻解毒:现代婚姻启示录
5117700000003

第3章 面临婚姻压力(2)

“我们受到的教育是,相信婚姻即职业。所以我们应该为它牺牡一切。我们受到的教导是妥协,被期望做变色龙,在话说表达意见或见解时不要跟丈夫意见相左。”

这需要妻子的豁达大度,勇于牺牲,设法与人步调一致的配合精神。于是,配合成了大多数女性的“第二天性”:不必思考,不必质疑。美国小说家葛罗丽雅.拿勒(Gloria Naylor)的小说《母亲节》(Mama Day)中的主人公可可雅.黛(Cocoa Day)描述了她的经验,她在婚后不久承认:

“我是如此介意婚后能与丈夫合得来,想方设法把自己挤压成任何形状配合他。起先,那模样把我吓得半死,可不久抬头一看,我发现自己已习惯了看自己变成的样子。”

难怪进入婚姻的许多女性要改变早年养成的默默配合的习惯已很难。即使知道事情并不恰当,甚至颇具破坏力也在所不辞。有些人养成的习惯已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就主动顺从伴侣的需求及意愿。许佩琳鲜活地将这种现象描述为《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那只开夏尔猫(the Cheshire)一样:前一分钟她们还在那儿,聪明、果断、心智完整;下一分钟她们的那些优良品质消失得荡然无存,鲜明的形像变得模糊不辨起来,不久只剩下令人难忘的尴尬微笑。

女性作为生命中的配角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复杂议题。女性心理学认为,女性的自我是建立在两性关系之上的,因而配合就显得颇为重要。所有两性关系显然需要某些妥协与协调。然而,对大部份女性来说,顺从不但没能成为建立平等令人满足的两性关系的手段。彭静清楚地记得少女时留下的长期罪恶感:

“你总是想到对方,努力试着不伤害对方感情,尽你所能让另一半高兴。社会期望你牺牲,不这么做就会有严重后果。”

当女性无法达到传统社会期望时的那样,她们同时发现自己面临着没有男人会看中她们的威胁。她们学到的教训是,男人不选“有主见”的女性,也不会跟“太难相处”的女性在一起。正如许佩琳所说:

“当意见不合发生冲突时他会说:

‘你好好想想吧!你可以留在这个家,也可以选择现在就离开。或者,我可以走,找一个像你这样的人不易如反掌?!"

为了宁事息人,你只好妥协,让他开心,让他留下,让他不要离开你、离开孩子,离开这个家。”

梅欣描述了类似故事:

“如果从婚姻一开始我就‘不买帐’,这段婚姻恐怕早就不复存在。他压根儿无法容忍人,那种倨傲模样好象在说,‘你能找到丈夫已算你运气!’”

反对表达愤怒和制造冲突的社会禁忌,也助长了女性顺从与妥协。除了其它禁忌,女性被禁止的还有愤怒以及公开承认权力与掌握自己生活的欲望。表达愤怒的后果是严重的,尤其在针对男人时更是如此。美国女作家哈瑞.高荷.勒拿(Harriet Goldhor Lerner)的畅销书《愤怒之舞》(The Dance of Anger)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在西方一直畅销不衰。她在书中陈述道:

“公开向男人表达愤怒之意的女性特别可疑。虽然社会对女性追寻平等目标深表理解,但人们同时又认为:那些愤怒的女性让所有人都倒尽了胃口。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的男英雄可以为自己信念奋斗,甚至殉道;而女性却仅仅因为为自己的平等自由权利进行和平的人道革命,便要遭受无尽谴责。女性一旦在家中表达愤怒,尤其是针对男人时,她们便会被冠之以‘不像淑女’、‘失去女性味’、‘缺乏母性’、‘没有性吸引力’的骂名。总之,她们没有爱心,也不可爱。她们缺乏女性应有的特质。当然谁也不希望与这些有着如此恶名的女性为伍。”

女性的纳闷

单身女性对社会的实际威胁较小,尽管这样,社会对她们仍怀着偏见,这种偏见随着她们的年龄增加而递增。单身女子年过三十以后,通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潜台词好象在问:“像你这么好的女孩子怎么嫁不出去?”

当中年逐渐逼近,问题被继而改为:

“你为什么从不结婚/再婚?”

问题的字数只改动了几个,潜台词却有质的转变,宛似在说:这个女性已/正在走下坡路,要补救已来不及了。

这个被质问的不幸女性瞬间闪过无数疑惑:自己这是怎么了?太平庸,太肥胖,太爱颐指气使别人,嗓门太大,还是她要求太多,太自私,太性冷感,抑或太挑剔?人们在心中暗暗猜度,即使她嫁得出去,必然也是一个难以相处令人颇多失望的伴侣,绝对抓不住男人心的女人。善于搜寻解答的人,通常根据大众心理学关于女性无法结婚或维持婚姻理论,将她的单身归咎于其父母的婚姻不幸,并由此及彼地推测她也无法创造出一份美满姻缘;或许她童年时遭受过巨大创伤或失落,如今无法维持亲密关系顺理成章。抑或,她为追求事业坐失结婚良机。

无论答案是什么,发问者显然都在暗示,被问的那个女性古怪而无助,有不幸童年,志向趣味奇特,日益变得人老珠黄、暗淡无光。

即使单身女性确有幸福存在的感觉,社会舆论也会告诉她们,这种幸福只是短暂无常的,是一种随岁月而溜走的侥幸。坚持这种单身幸福的女性,不是被贴上“古怪”、“脱轨”、“非真正女性”的标签,就是她们的幸福被遭肆意曲解。英国心理学家罗沙琳.巴妮特(Rosalind Barnett)在她的《人生蓝图》(Lifeprints)中解释道:

“许多单身女性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她们觉得没有男人,而是因为觉得没有男人并没有什么不好。她们感到纳闷的是:为什么她们没有与男人建立伦常的恒久男女关怀却活得很好。这是否表示她们的女性气质出了问题?她们是否有了毛病?她们会不会是不完整女性?一旦单身女性在生活中感到某种不满或不快,她们总是被迫对自身单身生活模式产生某种怀疑,怀疑不满或不快是否由于她们未婚使然?然而,很少有人回答她们,偶尔的不快本来就很正常,即使已婚女性不也常有诸如此类的不快,况且婚姻女性的不快要多得多?

在这个社会中,单凭婚姻是社会主流现象这一点,就有意无意地对那些游离在婚姻之外的单身女性制造了敌对气氛,这成为单身女性不幸的很大一部份原因。要消弭她们面临的不幸感觉,惟有结婚。”

婚姻与母职要求制造出来的负面文化形像不仅影响了女性对自身的感觉,也影响了她们对男女关系的感觉。单身女性可能认为,她们一定要柔顺、恭敬从命才能增加被男人接受的程度和机会,才会在日渐时尚的单身俱乐部或婚姻介绍所里找到合适对象。当下,在坊间出现了越来越多帮助单身女性学习寻觅合适对象的书籍与文章,书中不乏奉劝单身女性的话语:

“你必须做一个活生生的洋娃娃。如果你想吸引一个男人,最后还想嫁给他,你要对他好,顺着他,可爱地陪着他。难以相处的神经质女性注定要失去男人。”

采访者继续写道:

“男人会娶的女性,是那种会观察他们生活,问他们成功舆感受,然后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们回答的女性。他们绝不会娶那些逼迫他们,动辄忧虑、爱哭、爱唠叨的女性。”

一篇登载在S城《网上俱乐部》杂志上的题为“搜寻好男人的二十五种方法”文章建议女性应多穿裙子,将家里打扫干净,学习烹饪技术,以增加“逮获”男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谆谆告诫女性应学着对自己生命中的男人期望不应太高,太高的期望不但不智,也太妄自尊大。“既然你不是一个‘完美’女人,又何必非找一个没有缺点的男人?”

就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种迷思之下,单身女性变得极为担心,担心自己因为没有结婚,生活会否有所欠缺,会否不完整。当她们把社会文化对单身女性的负面置评一一加以检讨和思索后,她们对自己的单身生活模式开始产生怀疑,继而对自己的“反常行为”感到不安。不论她们跟情人的友谊关系或亲密关系何等深刻,持久处于不结婚的女性可能会从自己的出身背景、心灵深处和道德规范去探究,找寻自己无法与男人建立“真实”婚姻关系的原因。

同样,在种种迷思之下,离婚女性可能相信“婚姻的破灭全然来自自身的缺陷”,就像柳亚敏说的:

“离婚之初,我觉得好尴尬,自己像是戴了一张失败的面具。”

秦亦易也有同感。在她那个酗酒的丈夫与另一个女性离她私奔而去时,她觉得好丢脸:

“我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要是能做得更好,也许他就不会酗酒以至离开我去找那个女人了。”

在传统社会主流文化规范的“做个好女人”的“正常轨道”中,离婚的或不结婚的单身女性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磨去了具有个性的棱角,出外工作、结交朋友以及个人兴趣等一些原来在单身生活中极富自由与独立的满足,被她们自己渐渐视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最后,她们终于降尊纡贵,大幅改变自己的期望值与标准度,甚至考虑下嫁给不迷人也无趣的男人,其结局不言而喻。

社会传达给单身女性的种种迷思的信息,也传递性地影响到她们的已婚姊妹。当社会鼓励单身女性为婚姻作出各种必要调适时,巳婚女性正在为维系婚姻身份而作种种牺牲。社会呼吁她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婚姻幸福,降低期望值,想尽办法维系哪怕是一桩极具悲剧色彩的婚姻。由于缺乏支持离婚的讯息、资源和榜样,已婚女性最后苍白无力地发现,自己既没有能力改变现有关系,也无力离开绝望处境。在一本G城不定期的地方版婚姻杂志中,有一篇关于“女性与低潮”的煽动性文章,文章是这样描述她们陷入痛苦陷阱的:

“一位相信自己无法自立更生的女性,是不会向她不满意的婚姻关系现状发出挑战的。她不会说,‘这就是我的感觉,不符合我的感觉的一定要改变,否则,我就离开。’她也不会要求对方作出改变。相反,她把真实的感觉掩藏在虚假的百依百顺的笑脸背后。”

单身女性在生活中遭逢的一些常人皆有之的绝望、沮丧、不快和不满足,常常使得那些待在婚姻桎梏的女性也发出阿Q也似的“结婚总比单身孤独要强”的庆幸。于是,她们宁可滞留在没有回报、受性和肢体暴力虐待甚至形同虚设的婚姻“监”中。为了挽留婚姻,她们百般委曲求全,即便牺牲自我完整也在所不惜,一切皆因为害怕陷入社会文化导向的那种单身女性的“悲惨处境”中去。

最具毁灭性的神话

任何事物都是一刀而两刃的。我们总结单身女性生活方式有许多优点一样,它也有很多缺点:

· 没有一个确定的人关心你在作些什么、想些什么、有什么感触

· 寂寞凄凉、没有可以依靠的伴侣

· 缺乏分享乐趣:一栋共有的房子,一套唱片或共同怀念的日子、地方和往事

· 受不了好心朋友的同情和怜悯

· 单身生活的花费比较大

· 缺乏正常人的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