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3月底,李星沅终于集结各路清军,完成战略包围,意图攻堵结合,置太平军于死地。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围剿与反围剿!
清军总兵力约一万人,六千人集结于第一线,担任攻击任务;四千人集结于第二线,担任堵截任务。太平军作战部队在一万人左右,与清军人数大体相当。
金田起义之后第一场大规模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
1851年4月3日,双方在东岭和三里圩一带展开决战!
李星沅在牛排岭吃了败仗,急需一战平乱,挽回咸丰对自己的好感。李星沅命令周天爵率兵攻击东岭要塞,向荣率部主攻三里圩,希望他们能够一举夺取三里圩,重创太平军。
周天爵兵临东岭,只见炮弹来袭,却不见太平军人影,一番炮火对攻之后,才见小股太平军前来挑战。
周天爵喜出望外,决定以多欺少,立即率部围攻。
说时迟,那时快,正在期待胜利的周天爵,被一队从天而降的太平军围得水泄不通。
正在赶往台村的清将张敬修,闻讯立即增援周天爵部,改向进攻东岭。
眼看张敬修就要与周天爵并肩作战,战争的天平向着清军一方倾斜。
就在周、张二人准备共同打一场胜仗之际,只见又有一队太平军呼啸而来,将他们团团围住。
优势再次向太平军偏移,周、张二部再次由多数派变成少数派!
周天爵和张敬修左冲右突,不能突围,很是狼狈。
向荣得知周天爵要变成伊克坦布第二,不敢见死不救,只好放弃攻打三里圩,赶到东岭救援周、张二部。
清兵此时在东岭的周、张、向三部总兵力,已经达到四千人。
战场的天平,再次开始向清军倾斜!
就在清军准备反击突围时,不知又从哪里杀出一队太平军,再次将三路清军包围,形势顿时再次逆转!
周、张、向三位将领丢下上百具尸体后,仓皇逃窜回营,秦定三率领的躲在树林中的两千清兵,也遭到太平军的伏击,狂奔夺路而逃。
三里圩惨败,宣告李星沅的战役意图完全落空。
远处的高山上,太阳的余晖映照着太平军鲜艳的旗帜。正在调兵遣将的杨秀清,目送狼狈而逃的清军,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杨秀清的出色表现,让太平军在武宣暂时站稳了脚跟。这一仗,在杨秀清的统一指挥下,各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初步展现了军师制和五军主将制的威力,打出了太平军的独特战法,显示了杨秀清过人的智慧和心机。
其一,预备队的灵活运用。
此战的最大亮点,在于杨秀清根据敌军数量变化,不断增加兵力,始终保证了战场兵力的绝对优势。克劳塞维茨说过,预备队有两个使命:一是延长和恢复战斗,二是应付意外情况。杨秀清在三里圩一战中,三次使用预备队,有效防止了敌人增兵带来的危险,在可能增援的敌军全部出现后,才将主力全部投入战斗,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
一介文盲,竟能如此灵活运用预备队战术,杨秀清,真乃军事天才!
其二,阵法的出人意表。
预备队说到底属于战略问题,主要解决的是什么时候投入兵力,往什么方向投入兵力,投入多少兵力等问题。可是打仗,最后还得真刀真枪地干,还得一对一地厮杀,在军事上,这叫做战术问题。
战术问题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有了好的战略,如果没有好的战术,也是枉然。比如一个好的工艺设计,还需要有高级技工和精良设备,才能将图纸变成产品。
开战以来,包括三里圩会战,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太平军自主研发并使用了多种出人意表的战术队形。
战术队形,在古代也叫做阵法,比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海阵、十面埋伏阵,等等。
太平军取法自然,创造了具有仿生学因素的原生态新式阵法,比较常用的有螃蟹阵、百鸟阵、卧虎阵,等等。
螃蟹阵形似螃蟹,基本战斗队形分为左、中、右三队,方便指挥,便于运动,攻守自如,整体协同,是太平军常用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