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5210800000050

第50章 以光影写真(3)

必须特别提示的是,体育摄影以抓拍为主,它应始终恪守不干涉与不影响运动进行的基本原则,尊重每一位参与者,也包括他自己。

三、新闻摄影体裁

熟知并掌握报道体裁对于新闻摄影者而言十分重要,体裁是他们进入影像操作与传播的内容之一,是必不能回避的组织形态。

1.图片新闻

这是新闻摄影中最为常见的报道体裁,是以图片揭示新闻信息的报道形式,在报纸杂志版面上往往冠以“图片新闻”字样。

图片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原生形态,它以单幅图片或成组照片来说明一个较为集中的主题。

单张图片以撷取典型画面为其特征,时空集中、单纯,切题性强,可谓“决定性瞬间”的完美体现,给人以事实中最为典型的一面。单幅图片似于文字报道中的“消息”,短、平、快。

成组照片则以两张以上的照片来反映一个新闻事件,它在同一主题的主导下,要么线性地“演绎”一个故事的完整过程,例如以连续摄影拍摄一个妇女和两岁的小孩在平台倒塌后下跌的照片。要么在不同时空下记录一个宏大的新闻事件的进程,例如《科麦隆的毒气危害》,则以三个典型画面来共成一个主题。1986年8月,一场自然灾害袭击了西非洲的科麦隆。一股有毒的二氧化碳气体从尼奥斯湖喷出,将大约1700人窒息在睡梦中,杀死数千头牛羊。法国记者伊里克·鲍威特以一组照片,把事情的全面状态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全面、透彻的视觉印象。

图片新闻通常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它们是保证接受者以新闻来认知视像的有力手段,也是充分解释具体含义的一种利器。文字说明通常由标题与说明文字组成。其中标题写法多采用直接叙述事实性手段,例如《美国联邦移民局特工强行带走埃连》、《浅昭遇刺》、《科麦隆的毒气危害》等。另外一些标题则直接点明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新纪录的诞生》、《狼狈逃命》等。而那些意境深远的场景照片,则多半采纳抒情式标题,诸如《假如我在战斗中牺牲》、《热泪抒怀》等。

说明文字则以简洁文字有机地传达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何事、何故、怎样等要素。

说明性文字的写作也因个人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它是配合并锁定图片信息的强力手段。

2.插图照片

插图照片是新闻报道中文字与图像相得益彰的最佳示范,它指那些配合文字报道展示更为丰硕意涵的新闻照片。

就传播理论与发展态势而言,这里的插图照片绝不可理解为是文字的附庸,它更应当被视为是与文字配合作战的盟友。文字信息细腻、深入,图片信息形象、生动、现场感浓烈,强强联合,在感觉印象与理智作用上均能有大的收益。

既如此,插图照片所拥有的自由空间就相当之大,它可以是现场拍摄的作品,也可以是在其他地方、许多年前拍摄的相关照片,只要它们能发挥提升、强化文字信息之能量,它们就是价值不菲的影像信息。

插图照片与文字的配合可以有许多种可能性,例如图片为主型强化视觉冲击,文字为主型则侧重于理性信息的交代,记者之拍摄制作,应当在编辑之指导下进行。

插图照片一般不加标题,但多有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而且以简洁、扼要为基本特征。那些在文字中有详细说明的细节,就绝没有理由在说明文字中一一道出。

3.专题摄影

又称为专题照片或摄影通讯,它是20世纪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专题摄影是最复杂的,同时也是最有趣的摄影成果之一。像人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它涉及使用一幅以上照片,体现一个以上人员才干——编辑加摄影家,通常还得有一位美术设计师。”“专题摄影的创作要求把许多照片根据一个主题组织起来,以便更深刻、更充分、更完满、更强烈地表述一个观点,这是单幅照片办不到的。”

专题摄影是用图片在做文章、讲故事。编辑对摄影记者要求的不是一些照片,而是一个故事。至于“题材可以是任何事物~一个观念、一个人物、一个事件或地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组合,也可以按照主题思想组合,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种形式本身就是灵活多变的。关键是这些照片放在一起必须能够丰富和强化主题。它们已经不能被看做是单个的实体、个体的艺术作品,而是一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专题摄影要想成功,整体效果必须大于局部之和”。

专题摄影是一种标准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它要求记者深入研究、周密调查,在相当的努力下开掘出隐藏于事实中的多种有意义的信息。这一领域的探索者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尤金·史密斯,他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乡村医生》、《西班牙农村》、《水俣》等彪炳史册的研究性作品。以《街道警察》一作名扬四海的美国女摄影记者吉丽·弗丽德曼也享有盛名。她是一位非暴力主义者,对警察有一种习惯性的厌恶。后来,有人建议她去采访警察,真正地与他们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弗丽德曼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转变,她拍摄的《街道警察》就是献给这些与城市暴行打交道的人们。她以细腻的影像反映了警察“人道主义”的一面:警察遇到孤苦无依的老人、吸毒的孩子、突发的暴行,他们有苦、有乐,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他们中间的一个人死掉时他们的整体就会感到失去了一部分……为了拍摄这些内容,从1977年至1980年,她花费了3年时间,她选中了曼哈顿两个多事的地区,每天晚上都与警察们一起度过。她和警察待在一起,倾听着警察的监听录音。每逢行凶、抢劫、刺伤、追杀、有人自杀……弗丽德曼便与警察一起奔赴现场。她忍受着心灵上的极大痛苦,以一架35毫米相机和35毫米的广角镜头。拍摄着她的大影像,真实地展现着不为外人所了解的世界。

专题摄影除了每张照片都有一些简洁的文字说明外,往往还有一篇简短的文章,集中地表达某些拍摄思想、感受、关键情节。文字将照片有机地连联结在一起。这些文字好像就是照片的一部分,而照片又似为文字润色。

4.摄影特写

摄影特写是一种日渐流行的摄影报道体裁,许多有影响的国际赛事都设有这一项目。

摄影特写是借摄影术对那些具体的、局部的人和事件作细致反映,借此来突现整体内涵的摄影方式。

摄影特写常常是以“为何”、“如何”开头,而不是像突发新闻那样以“何时”、“何地’’、“何人”开头。它们主要用来记录人与周边世界的关系,涉入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而且艺术、形象得多。

摄影特写的用意往往在于造成强冲击,因而,它的用心也就别致。它可以舍弃背景与那些不关联主题的景致,突出主体,逼紧读者。例如《死得太年轻了》就只在影像中反映了身披孝服、手捧母亲遗像的15岁越南小姑娘的悲痛,她的父母是在旧金山的家中被人割断喉管死去的。白色的丧服遮住了姑娘的额头与双眼,黑框遗像占据画面3/5,它们拧成一种曲折盘错之力,冲击与搅人心神。为此,一般的摄影特写往往会在影像中特别地营构一种罗兰·巴尔特意义上的“刺目点”,例如《伊朗小士兵》中稚嫩的小男孩正在接受射击训练,小男孩与枪械的关系就形成了一种强冲击。

摄影特写最严格地要求记者在表象之中开掘深蕴的含义,并以巧妙的聚焦再现有意味的影像。倘如做不到这一点,一种观念主张利用无情的剪裁手法使影像直逼社会人生。

与此相吻合,摄影特写的文字说明也要求简洁、有特色。它要将视觉冲击进一步强化,它不要求过于客观,只要能表情达意,就是成立的。汉斯·奥拉夫·福尔桑拍摄的《埃塞俄比亚的饥儿》,画面是一个搁在秤盘上骨瘦如柴的儿童,其文字说明是:

年龄:2岁

重量:3000克

阿尔弗雷德·雅戈自查德拍摄的《战乱的贝鲁特》的说明文字则是:“1985年的贝鲁特,到处是死亡。(左)这个用沾满血迹的裹尸布裹着的死去了的儿童,正在被送入坟墓。(左下)死难者的亲属抱着遗像在家中哀悼。(下)戴着头兜的恐怖分子在宣读他们的要求。”

四、摄影采访的要求与一些技巧

新闻摄影采访的主体通常是在现场完成的,具有十分浓郁的当下特色,记者的工作更多的是在严肃的社会学使命作用下,敏于发现,巧于记录,而后,配上恰当的文字说明。它同样需要计划、选择体裁、考虑读者要求。仅此尚且不足,以下几方面特请考量。

1.让抓拍成为主要手段。新闻摄影应当在不干涉对象的基础上进行拍摄,这样的照片才是本真意义上的存在。不管是公开场所也罢,抑或是隐蔽的拍摄,他都应当像卡笛埃·布勒松那样“有着天鹅般的手和鹰一样的眼”,机敏反映,完成新闻现象的记录任务。公开场所的抓拍需要的是反应敏捷,胶片充足,并大胆勇敢;隐蔽的拍摄却因人而异,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布勒松一旦发现拍摄对象,马上会采用一种被人称之为“虚晃一枪”的方法,轻轻地朝目标所在方向走去,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那里,站在被摄者身旁目光却游移予相反方向,给人一种观赏其他东西的印象,然而,他的余光却在观察“对象”,寻找恰当时机按下快门;有些记者则在他认为可以挖掘新闻的地方“死守”’,等待着幸运降临;另一些记者则始终不让相机暴露在外,将它们隐匿于大衣之内或别的地方,待时机成熟轻按快门……这里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红外线摄影法却不为人们所赞赏,它多半被社会视为侵犯隐私的一种行为。

2.摄影器材并不决定一切,但确实重要。许多摄影记者以135小型相机来拍摄他们的杰作,这种小型机方便轻巧,易于确保不干扰的拍摄原则。但是,在拍摄大型活动时,它们未必得心应手,可能需要其他的设备。器材与行动之间另有许多关系需要我们去慢慢琢磨。我们来看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罗玛诺·卡格诺尼的情况。他喜欢的是快门声音轻巧的莱卡相机,他有两架莱卡,也备有4架尼康。他告诉人们:不要过分依赖自动化装备,相信自己的经验好了。卡格诺尼使用过从20毫米到500毫米的镜头,但最常用的却是35毫米和180毫米镜头。35毫米镜头可以使记者从一个画面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能够更好地给读者讲述故事。180毫米镜头能很好地拍摄风景或把人聚在一起,它有点压缩空间但却不妨。卡格诺尼还携带滤色镜,一方面用来保护镜头,一方面在使用人造光时用来调整色温。他使用柯达反转片64度胶片拍彩色照,也使用Tri—X拍黑白照片。每一个典型的专题,他都要拍上60个黑白卷,80个彩卷。卡格诺尼对器材的调动大体上反映了一般西方摄影记者的风格。

3.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至为重要。留着披肩发的43岁摄影师狄亚兹是2000年颇为引人关注的摄影记者,他以《美国联邦移民局特工强行带走埃连》一举成名,它却是这位古巴裔自由摄影师苦熬苦守5个月的收获。“埃连事件”发生后,狄亚兹与其他记者一直蹲守在迈阿密埃连亲戚家外面,他的古巴裔背景使他与这一家人关系友善。5个月以来,他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埃连事件的照片。当他闻昕联邦移民局探员要进入埃连叔公家时,他抢先一步进入室内,调好焦距,等待时机,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候拍下了这张被称为“无情”或“不寒而栗”的震惊世界的照片。

另外一些准备指的是有无设想、预见,比如一个救火专题,则可以由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几张主要照片,搭起故事框架。例如救火队的建筑、救火队员工作的特写。

第二,过渡性照片,引导观众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例如取出火钩、云梯,鸣笛上路。

第三,动作照片,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例如燃烧的建筑,队员在浓烟中挣扎。

第四,结束照片,说明故事结束。例如疲惫的队员回到驻地休息。

假如拍一个婚礼,若能提前一周到来,拍摄一些登记、购物、收拾新房的画面,影像会更有深度。

4.掌握标准对拍摄有利。理解并掌握优秀照片的标准十分重要,而且必要!正像罗玛诺·卡格诺尼所说的:“我必须把自己当作像编辑一样去思考专题采访。”这些标准或许有些偏颇与主观,但是,它们的确可以在拍摄过程中释放出许多的能量来。例如人情味、技艺完美等要求,其实就给我们一种感知的方向与角度,使我们深入故事中的触角更为个人化。美国黑星图片社创始人霍华德·查普尼克的哲学是:“对摄影编辑来说,最有价值的摄影师是那些能简单直接地将最多的信息摄入画面的摄影师。”这是早已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标准,一个影响久远的标准。罗伯特·卡帕的《倒下了》以及卡笛埃·布勒松的系列杰作、大卫·西摩的剪影造型……以及那许多一流大师的摄影报道的成功绝非只是题材重大、拍摄艰难,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傲人的视觉处理及丰厚的符号学含义,例如《倒下了》一作就典型地体现了古典美学的“不到顶点”原则,它的审美空间恰到好处地张扬着一股股唯美的气息。新闻摄影既要在内容上优先于其他摄影形式具足人文性,也应在形式上实现人类亘古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