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
5210800000051

第51章 话筒前的采访

采访者是信息经纪人。在广播新闻世界,他的主要运作方式是话筒与录音机。除了一般的新闻采访规律外,他要努力以媒体思维的方式介入这一创造性世界来。

一、话筒前采访的特性

广播记者手持话筒,或者身带微型收录机、无线话筒,在新闻现场直接报告新闻是广播新闻中最为特殊的传播方式。它包括采录环境音效、口述新闻、与有关当事人交谈等具体内容。这种传播方式有它相当的独特之处,是每一位有志于广播新闻的记者都应当铭记于心并灵巧应对的特征。

1.广播的魅力在于听众能直接听到被采访者的原始声音,如此一来,不但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可信度,而且,听众由此也获得了特别的现场感觉。

2.这是由它的采播同一性所决定的。话筒前采访异于普通采访的是它不再区分前后期,它是记者在现场直接口述新闻,获取音响效果,它把采、录、编、播四种工作常常纳入一体进行一次性运作。

3.假如是直播的话,那么,话筒前的新闻采访的传播速度是相当快的。

4.话筒前采访多半带有噪音,这不奇怪。适当的噪音更能让人相信,也更具有现场感。

5.话筒前采访很少有能在一次采访中彻底完成任务,多数新闻的后续处理是必要的,换言之,它可以将一次完整的新闻报道分成许多单元来做。

6.广播早已因为它的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特性而被誉为极具煽动性的“部落鼓”,这就给话筒前采访的传播效能及相应的采集技巧提出一些要求,在清晰之外兼具煽动力。听收音机容易使人进入忘我之境,它像喷泉一样把许多信息淋在我们身上,采访者最好意识到这一点。

二、现场口头报道

记者从新闻事件的现场口说新闻的报道形式就叫现场口头报道。它是以记者为视点的信息的转述。这种报道方式可以有适当的音响,也可以没有。

抢救“角鲨号”潜艇

各位听众,杰克·奈尔通过wAAu短波发射台向各位播音。波长二一九O千周,二一九O千周。现在,我们乘坐一条小船向各位播音。这条小船,在离“角鲨号”抢救现场大约50码的地方抛锚。这个地方,在朴次茅斯海军船坞以北16英里。我们已经看到,并且在继续目睹着我们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就在我们眼前发生。大约一个小时以前,重达10吨的巨大潜水钟沉入海底,在我们的眼前消失了。我们焦虑万分,急切地期待它重新回到海面上来。各位听众,、就在几分钟以前,它冲破海面的波涛,露出了水面。现在,这个巨大的、看起来像只梨子的潜水钟正随着救援船“猎鹰号”附近的波涛起伏着。“猎鹰号”上的人正在用长竹竿把潜水钟拉到靠近船尾的水面去。现在,潜水钟业已就位,有两个人登上了潜水钟,他们开始设法拧开舱盖上的螺栓。就是这螺栓,使潜水钟无论在海面上,还是在250英尺的海底,都滴水不进。有个人站起来了,救援船上有个人也把身体紧张地探了出去,他们大概要打开舱门了……不错……他们把舱门打开了!他们把手探到舱里……舱里露出一个人的头部……他们像是在把一个人拉出来……对,这个人凭着自己的气力爬出舱口了,他在潜水钟的顶部走过,现在,这个人登上了“猎鹰号”!各位听众,现在,从“角鲨号”潜艇里抢救出来的第一个人安然登上了救援船!现在,又有一个人从潜水钟里出来了!有人把他架到“猎鹰号”上,尽管他看起来身体很好,完全可以自己上船。又上来一个……又上来一个……各位听众,他们的身体好得出奇,尽管在海底……又出来一个,现在,他们又把手伸进舱口去了……拉出第几个人来啦?噢,刚才我太高兴了,没有数,我想可能是第六个人。这个人出来了……第七个人也出来了!

各位听众,一共有七个人从那个又大、又白,像个大梨子的潜水钟里出来了……我们亲眼看到了,并且正在向各位报告,遇难潜艇中的第一批七个人现在已经脱离险境!这条潜艇,如今沉没在250英尺的海底。潜水钟很快又要沉下去,以便把更多的人抢救出来。但是,从把潜水钟沉下去,到它浮起来,大约要一个多小时。因此,我们打算暂停播音。到这潜水钟再次浮起的时候,我们将再次播音,向各位报告救援现场的情况。请不要关掉收音机,以便随时收听最新消息。各位听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杰克·奈尔通过WAAU短波发射台向各位播音。波长:二一九O千周。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939年5月23日播出。记者:杰克·奈尔)

可以看出来,这种报道本身能快速、准确、简洁地介绍新闻事件的大况,描述现场情形,交代必要的背景,甚至对一些关键点作出解释,它最大限度地发挥记者叙述的统一性、第一人称性,使整体报告具有相对集中、单纯的特性。

这是一种对记者素质要求极高的报道方式,记者要在事件现场边观察边播出,时间与空间条件限制十分苛刻;它要求记者以高度的概括力、准确的叙述点、流畅的语言,对整体及关键局部点做出一一叙述。

除此而外,以下几点是必须倾力关注的:

(1)定好报道基调十分重要

记者要在瞬间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的综合处理,以确定新闻事件在叙述中应当把握的基调,例如欢快、沉郁、悲愤、平缓,何去何从,当在宏观框架中求解,不可就事论事只及表面。

这里必不可少的要求还包括,记者应当由听众角度来考虑基调,与听众一起哭一起笑,充分地体现出听众的心态与感情。

(2)控制自己不要走极端

记者在口述中应当充满感情,但绝不能使之任意泛滥,以至于淹没理性,那将是极端可怕的。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记者的本性,也失去了新闻叙事的客观性。

(3)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口头报道记者是现场信息的经纪人,他有义务向听众报告现场的一些重要细节,这就要有超绝的观察力。《法德两国在贡比涅谈判》一稿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威廉·舍勒就曾告诉他的听众:“在当年法国元帅富赫就座的椅子上,希特勒端然坐在那里。”“他的表情似乎很严肃,冷若冰霜。”“各位听众,希特勒止步了,把周围的情况打量了一下……”这些细节活化与再现了现场感。它使现场跳入麦克风。

(4)设计开场白

开场白不但确立基调,也是引导整体叙述的关键要素。开场白要设计得能吸引并抓住听众毫不犹豫地听下去。

开场词要求高速运作,以秒为单位来计算,通常没有冗余词汇,而是简洁、直入。例如:“吉尔福德今天××时×分一次火车相撞事故导致4人丧生……还有乘客被困。”

设计它们并不困难,有一句结实而有力的劝告是: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先动动脑子!

(5)说什么样的话实在重要

说新闻是一种时尚,但怎样说却是难关。乔治·奥韦尔1946年写的《政治与英语》中的建议也适合于我们:不要用隐喻、明喻或书面中常见的比喻形式;如果短词语能够表达就不用长词语;能删掉的词就删掉;能用主动语态的地方不用被动式;如果能想出一个对应的日常用语,就不用外来语、科技术语或行话;决不用任何粗俗不堪的语言。除此而外,以下几方面也须注意:

·不要使用陈词滥调,它不但使报道毫无生气,而且也会把最重要的内容弄得陈腐不堪。

·随意的夸张也会有虚张声势之嫌,让听众反感。

·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形容词。

·引语要短而清楚。

·结构不要太复杂,尽可能口语化。

·避免不必要的刺耳的重复。

·注意同音、近音字词的迷惑性。

·尽可能少用数字,一组数字如果四舍五人会更清楚些,例如把248626变成“大约25万”或“近25万”就要更好一些。

·语速不要太快,否则听不清楚。

三、包叠式报道

广播新闻记者常常要发“包叠式”(wraparound)录音报道,亦即在报道开头和结尾之间夹进一个实况片断。

开头介绍语应当简短,以两三句话来描述新闻事件,使听众对即将出现的实况音响有所准备,不至于糊涂。

介绍语也不应该完全重复实况录音的内容,下面两例典型地说明了问题:

·记者:总统同国会领导人会谈之后告诉记者,他对经济前景是乐观的。

录音:“我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工业产量将增加,生活费用将降低。”

这是一个恰当的介绍语,它很精彩。而下面的介绍语就没有那么妥当了:

·记者:总统同国会领导人会谈后告诉记者,他对经济前景是乐观的。

录音:“我对经济前景是乐观的。我认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工业产量将增加,生活费用将降低。”

这句介绍语不再发生作用,它是多余的与无效的。介绍语也不能太过机械、懒惰。例如:“总统对记者谈了话,他是这样说的……”介绍语假如以软性的方式展开,效果会理想一些。

例如:

记者:一架Dc-8型客机今天早晨在洛杉矶机场的浓雾中坠毁,有10人死亡。本台记者琼斯由现场发回报道……也可能采取的是以一种叫冷介绍的开头方法。它意味记者在开口说话以前,先有一段实况或自然音响:

市长:“我完全相信我的政府中的每一个成员……”

记者:这是市长琼斯几分钟前对关于他的政府的一些成员受贿的指控作出的反应。在宣布他将再度竞选的时候,这位市长说,共和党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受贿的指控是完全不真实的。市长:……

中间夹的是人物的谈话或一些别的现场实况片断。人物对话的原则在前文中已有讨论,这里不再展开,我们来谈谈采录的基本问题。

不用说,设备很重要。理想的录音机、数字式盒带都是至为重要的。麦克风的种类也很多,它们对来自其周围的某个特定区域的声音都很敏感,有些类型的麦克风就不太合适,它们采取手动的声音,另外一些可能会更好一些。

磁带是一种易产生杂音的媒体,假如将一盒崭新的磁带放入机器中播放,你很可能听到一种嘶嘶的声音。它们是很难处理的一些麻烦!然而,数字式录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将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码的脉冲,并置于磁带或磁盘之上。经过编码之后,原声就被有效锁定,即使多次播放,效果也不会变差;与常规录制区别的是,这种编码不会受到噪音、杂乱的信号等破坏。在播放时,二进制编码经过解码,返回到信号。只要编码是可读的,播放的效果就会在高保真技术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接近原声。

另外,记者手拿麦克风的姿势,进行采访时的坐姿和站姿,都对最终的录音效果、质量产生至为重要的影响。记者应当稳稳地握住麦克风,但不要太紧,手指应当保持固定不动,否则,变动会造成相当的周边噪音被采录下来。假如手上戴有戒指,应当事先摘掉它,否则会同样产生噪音。

麦克风距离嘴部的位置要事先予以感知、试验,不可盲目估算。

无论是站姿或坐姿,都应该将麦克风置于你和采访对象中间。假如有一方嗓音过大,则应当移动麦克风,直到取得均衡为止。椅子的摆放最好呈“L”形布局,坐下时,两人的膝盖几乎碰在一起,这是坐姿中较为理想的方式。但务必注意的是,不可’将麦克风放在采访对象的鼻子底下。

另一种建议提示采访者:不是所有房间都适合于采访。赤裸的墙壁和木制地板能够产生回音。房间里的一些电器例如空调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干扰。

事物都是相对性的,假如自然音响或别的什么是新闻事件的一部分时,一定要设法运用它们。如果记者正从火灾现场播报一则消息,那么警报声、嘈杂声似乎就不可避免了。

按照音响与新闻事件的关系来分析,现场音响包括新闻主体音响和现场环境音响两类。前者是新闻事件本身的一种组成,后者则显示主体存在的背景。记者应当充分采录,并在恰当的时候巧妙使用。

采录音响的关键是音响的价值,也就是说,记者录什么不录什么,都要视其所能产生的作用来判断,绝非无标准的滥录!

另外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有些颇具价值的音响或许在瞬间消失,记者必须在瞬间作出判断,然后及时地采录。

实况片断之后是一个结尾。报道的结尾同样应简洁有力。它们除了完整地显示新闻终止之外,另外也兼负有如下职责:

·再一次交代记者、报告地点等。例如:“这是×××在西安火车站事故现场为您报道的。”

·提出后续报道的信息,吸引听众参与传播。例如:“我们将随时报道火车相撞事件的最新消息。”

广播新闻采访的世界当然很复杂,远较我们所谈的要多!在实践中摸索、掌握,让自己有充足的广播意识,是一切有志于斯的记者应当用心去尝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