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听听投资主力说什么:震荡牛市中的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5232800000018

第18章 疯狂的股市(3)

2007年1月24日,杭州许多营业部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上证指数要跌破3000点大关了!”投资者盯着行情显示屏上2994.28点的高点一片惊呼。“跌破2900点了”,1月25日,在大家认为大盘蓄势将再度上攻时,指数跟投资者又开了个玩笑,一天内大跌117.76点,创出了半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

“都跌破2750点了,是逃出来还是补一点?”2007年2月27日上午,惊慌再次侵袭股市,工商银行这样的大盘股一度下跌7%,上证综指最低探至2720点,就在不少散户选择斩仓之后,下午大盘却顽强收红,走势之诡异再度令炒股老手们也感到了一头雾水。

“大盘都跌了130多点,要不要卖出股票?”2007年4月19日下午2点多,还在饭店配菜的李兵接到了朋友小洪的电话。李兵跟小洪去年刚从技工学校毕业,现在一个在饭店打杂,一个在宾馆工作,月薪800多元。2006年底,红火的股市让他们动起了买股票的念头。

李兵到营业部一看,行情显示屏上一片绿色,连只涨了5%的股票竟然都出现在涨幅榜前五位,每台交易机前只排着四五个人等待交易。指数一点点地蚕食着投资者的信心,李兵买的两只股票也一度封在了跌停板上。7日市值还有4.2万元人民币,9日大跌之后,下午竟然只剩了3.7万元人民币,一个月赚的钱几乎全还回去了。

好不容易抢到了台交易机,李兵选择了斩仓出局。这样的情形,他还是第一次看到。门口的宣传栏上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话,他也第一次有了深切的体会。但2月10日大盘的走势,却又让他哭笑不得。就在他为抢回了一点利润而庆幸的时候,下午,在一笔笔买单的推动下,大盘不但扭转了下跌走势,而且还以一根大阳线报收。他前一天斩仓出局的股票几乎是卖在了“地板”上。

股市赚钱快,是李兵入市的理由。在新股民的眼里,牛气冲天的股市几乎“遍地是黄金”。一个个财富故事正在街头巷尾流传,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新一轮牛市带来的机遇。牛市的火爆气氛,激发起许多人的赚钱欲望。就在1月22日,上证综指首次站上2800点。当天晚上,李兵接到了远在千岛湖老家的父母打来的电话,从来都是把余钱存银行的母亲竟然说:“你以后不要再给我们寄钱了,自己留着买基金吧。”

原来她的邻居黄大伯家在2006年6月买了银华优质基金,现在已经涨了80%,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母亲到银行一问,还没弄懂基金是怎么回事情,就把存款全买基金了。

在中国许多城市里,2006年底,受股市赚钱效应的驱动,人们不再像往常一样提前归还房贷,而是把现金换成了股票或基金。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短期是无法改变的。也正因为如此,股市的“三公”原则在中国便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华尔街绞肉机”中所描述的比较简单的机构博弈,中国股市虽然还不算大,但社会影响力却不小。

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因为一个最需要“三公”的市场恰恰是“三公”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在这里,对股价操纵的打击力度,对上市公司舞弊的惩处力度,依然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并依然和美国等成熟股市有一定的差距。在这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一些机构和个人依然想利用法律法规中的个别漏洞打打擦边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信息透明度提升空间还不小,在一般人眼里,能看到内幕信息的往往是那些“有关系的人”,2006年少数上市公司高管炒股犹如“股神”的事实就告诉广大股民,这里边还有很大的完善和提高空间。

“新开户的人这么多,而且不论‘黑猫’、‘白猫’,好像买了股票就赚钱,这肯定不正常。”作为一个老证券人,上海证券莘庄营业部经理吴可这样提醒投资者。

本轮牛市来势汹涌,很多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股市已经一度冲破了3000多点。根据申银万国的统计,过去12个月,沪深300指数前10个月上涨了52.7%,市盈率从14倍涨到25倍,后两个月指数涨了38%,市盈率从25倍涨到了35倍,目前的水平比成熟市场高出70%,比新兴市场高出45%。近日摩根士丹利公司曾对A股投资者发出警告,提醒投资者警惕A股的突然暴跌。

但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这样的忠告已经无人理睬,甚至成为大家奚落的对象,吉姆·罗杰斯在银河证券和投资者对话时受到了奚落,国内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及谢国忠先生在发表类似的观点时也同样受到了嘲弄。

市场的疯狂是逐渐形成的,这是股票市场的规律。记得2006年初,笔者在中金网络上写下《大繁荣:碎步走向中国超级长牛市》的博文,预言中国股市将迎来一轮超级长牛市,动员很多朋友去买股票,但那时候大家都很犹豫,担心熊市还没有结束。当上证综合指数涨到1300点左右时,很多朋友就开始害怕,担心股票是不是已经涨到头了。这不是个别的行为,甚至有些保险机构都开始从股票市场上撤资,可见,那时投资者还是被熊市的阴影所笼罩。当股指上涨到1700点时,多空分歧更为严重。笔者记得当时自己还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股市的1700情结》的文章,结论是:1300点卖股票是错误的,1700点卖股票还是错误的,股市创新高(2245点)只是时间问题。那时,还是很少有人相信这样的结论。但眼下,当指数扶摇直上,直冲3000点、3500点,甚至已到了4000点时,已经很少有人再犹豫了,也很少有人怀疑股票是否涨得太高、太快了。

这就是股票市场的规律,当市场正处于这样一个上升阶段时,每个人都在歇斯底里地购买股票。市场只要出现强劲的上涨趋势,就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功能。因为预期股价上涨,使场外资金不断进入股票市场,而资金的不断增加又会推高股价,使股价进一步上涨,如此不断地循环往复。如果没有外力的阻止,该循环就会不断演绎下去,形成巨大股价泡沫,直到泡沫破灭,这个游戏彻底玩完为止。

这已不只是中国市场的特有现象,全世界的股票市场都是如此,这是人性的贪婪所致。历史的经验表明,当我们找不到股市下跌理由的时候,当股票市场出现了群众性癲狂的时候,股票价格即使没有达到最高点,也离最高点不远了,可以说,目前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

非理性繁荣的理性对策

中国股市究竟是否存在泡沫成为舆论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承认股市中存在泡沫。因此,一个新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股市泡沫,是人为刺破泡沫,还是任由泡沫膨胀?似乎都不是理性的答案。那么,面对非理性的繁荣,理性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呢?

“当构成危机的因素被隐藏着,危机的爆发就十分可怕!当构成危机的因素被揭示出来,危机才可能被回避掉,被解决掉!在现实情况下我们讨论中国股市的崩盘危机是为了能更好地回避这种危机,更科学地解决这种危机。”

一些专家对学者十分关注中国股市风险。

何若灵说:“忘记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忘记了风险使得投资变得不那么理性,一旦风险来临,遭遇到的损失将不可收拾。”

沈懿波说:“盛极必衰,切忌头脑发热。我觉得盲目跟风的人实在太多了,感觉又回到了1997年那个全民炒股时代,这种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盛极必衰,股市也不可能一直无休止往上蹿,调整是肯定会到来的。”

赵文斌说:“我们该拥有健康的股市理念了。投资途径的缺乏,使得大量的游资处于饥渴状态,一旦有投资的机会出现,就会演绎为疯狂。这种疯狂不会理睬任何警告,直到危险真正出现时,才会瞬间土崩瓦解。股民赚到钱不是坏事,但任何钱赚得太容易了总隐含着危险。发展了17年的中国股市应该学会站直了走路,而不是跌跌爬爬,我们该拥有健康的股市理念和心理。希望大牛市后中国股市不再是长期沉寂,希望中国股市一路走好。”

林永泉说:“一听到某某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人们立刻敬而远之,但面临大牛市这块明显布满陷阱的资本蛋糕时,人们又都拿出了拼死吃河豚的勇气。一夜暴富的饼已令人们垂涎至疯狂。大道至简,月满则亏。投资股市之前,请先做个深呼吸。”

其实,关注当下中国股市风险的岂止是一些学者或投资经理人,按照央行行长助理易纲的说法,央行已经开始关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但“因前我们也只到关注程度”。易纲的话虽然谨慎,但至少表明了央行的态度。其实市场都清楚,央行对股市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关注”,从其系列政策看,央行实际是用相对市场化的手段来抑制流动性供应。敏感人士曾经注意到,央行近来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高调提倡发展直接融资,而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措施则一直在不停使用,特别是2007年年初到4月底连续4次的准备金比率调高和加息措施,更是被市场解读为针对股市的政策措施。同样,诸如证监会减缓基金发行速度、银监会检查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国资委叫停国企炒股等,都是监管当局给股市降温的微调动作。

除了已经使用的手段,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股市降温,让泡沫稀释,使得中国这波难得的大牛市得以延续,让普通投资者分享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红利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刘杉指出:

“首先应该强化证监会的监管职能。使用严刑厉法纠正上市公司的各种造假行为,规范券商和基金公司的违法投资活动,其结果一方面可以逐渐改变国内股市圈钱的形象,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带来有益的警示作用,提高其风险意识。

其二是加快大盘股的发行上市。市场已经注意到,除了国企大盘股纷纷回归国内A股市场,证监会也鼓励优秀公司在A股上市,这些政策无疑会起到稀释泡沫的作用。需要改善的是,应该让优质公司更大比例地发行上市即流通的股票。

其三是央行应该尽快出台加息政策,并释放连续加息的信号。加息不仅起到抑制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也会抑制资本市场泡沫的进一步膨胀。

其四是在天津建立创业板市场,形成与深圳市场的分工,从而在短期内增加股票的市场供给,分散资金流。”

股市中的参与者普遍认为,最近股价的大幅上涨,实际是流动性推动的结果,或可称之为流动性牛市。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资本市场如股市及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泡沫,这才是让人最为担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撰文指出:流动性过剩根源之—是人民币的内在含金量太高了,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相差太大了。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办法无非有以下几个对策:

(1)全面通胀。即允许过剩货币向所有商品流动,造成全国全面10%以上的通胀,而这必将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是全国人民、各级政府及央行所难以容忍及反对的。

(2)大幅度、快速提高利率(加息)。但加息是明显的错棋。加息一定会鼓励、加速海外资金涌入中国,它们既赌升值又赌加息,何乐而不为。这两年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加息,只能发生在通胀、货币贬值之时。而人民币在升值,存贷差10多万亿元,还加息,理性吗?

(3)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这是有可能的,央行也正在这么做。在国外,因为政府连续使用这一重型武器,其股市早已成为熊市。在中国这么做却不能影响股市太多,这主要是资金太充裕了。

(4)另外寻找一个分洪、泄洪之地。在中国能与股市分庭抗礼的只有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市场再度亢奋吗?目前上海的房地产是缩量微跌,京、穗、深、珠江三角洲等地还在涨,难道还要火上浇油吗?

(5)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一步快速到位,宣布几年之内不升值了。但中央政府一定会担心此举可能造成成千上万家外贸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出口、外商投资都会锐减,失业问题可能变得极为严重,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6)让股市温和走牛,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差。

但谢教授则认为,让股市温和上涨走牛,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适度加快新股发行(但新股必须保证质量),则是当前在吸收、疏导、宣泄流动性过剩的无奈的又是唯一的最佳选择。如果说会形成泡沫,那也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列车走到十字路口时的唯一较佳选择。除此以外别无他途。适当加快新股发行、上市速度就行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过剩的流动性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来吸纳、消化。

“流动性过剩是好还是不好、参照系是谁,结论有很大不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是值得担忧的,但是对于正在转轨中的金融体系来说是好事。直接融资接过间接融资的重担,就是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来吸纳、消化这些流动性,转化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持股,那么这些钱就有了约束力、有了责任感,而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第二财政导致的坏账损失,无人问责。所以需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促进商业银行尽快综合经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