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5234200000070

第70章 冷战时期(公元1946—公元1991年)(8)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叙为收复被占土地以及摆脱美、英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于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进攻。战争初期以方损失惨重,之后实施快速动员、重点用兵、先北后西的作战方针,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至10月24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此战,埃、叙共出动坦克4 100辆,作战飞机1 040架,舰艇140艘,兵员52万~54万人;损失坦克2 200辆,作战飞机450架,舰艇10艘,人员伤亡8 500人。以色列共出动坦克1 700辆,作战飞机360架,舰艇40艘;损失坦克850辆,作战飞机110架,舰艇1艘,人员伤亡约2 800人。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指伊拉克和伊朗为了争夺阿拉伯河主权而发动的战争。1980年4月初,在伊拉克首都穆斯坦西里亚大学举行的“世界经济讨论会”上,一名伊朗青年扔出一颗手榴弹,炸伤了出席这次会议的伊拉克总理阿齐兹,当场有数人死亡。萨达姆·侯赛因,这位一向以强硬姿态示人的总统,立即发表了煽动战争的演讲。而时任伊朗总统的霍梅尼也不甘示弱,他表示,如果伊拉克发动战争,伊朗会“一直打到巴格达”。

穆斯坦西里亚大学谋杀事件的发生,使两伊原本紧张的关系更加恶化,萨达姆说:“我们将进行战斗。”果然,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作战飞机就向包括首都德黑兰机场在内的7个伊朗空军基地和15个城市发起了突然袭击,随后,伊拉克出动1 200多辆坦克,兵分三路,向伊朗发起猛攻。

开战两周后,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领土两万多平方千米,基本上达到了“收复失地”的目标,同时萨达姆也为自己在阿拉伯世界中赢得了极大威望。他认为和谈的时机到了,便于10月4日宣布单方面停火三天,表示愿和伊朗谈判以解决争端。但萨达姆的算盘落空了。在伊拉克入侵面前,伊朗总统霍梅尼号召全体人民奋起保卫祖国,他根本不理萨达姆的倡议及联合国在两伊开战之初进行的调解,霍梅尼声称:“在伊拉克部队未撤走的情况下,绝不接受停火。”萨达姆不得不将这场由自己发动的战争继续打下去。

萨达姆

霍梅尼

1981年上半年,战场形势向有利于伊朗的方向发展,伊拉克由进攻转为防守。1982年6月,伊斯兰调解委员会再一次出面调解,萨达姆连忙宣布将伊拉克军队从伊朗境内全部撤出,以换取和谈。但吃了大亏的霍梅尼不肯罢休,他提出了三条苛刻的停战条件:赔偿伊朗战争损失1 500亿美元,伊拉克全部撤军并承认自己是侵略者,萨达姆必须下台并作为战争罪犯接受审判。这三个条件萨达姆一个也无法接受,无奈之下,只得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战场随着伊朗军队的不断进攻而移到了伊拉克的领土上,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告急,盛产石油的马季岛失守。在这种可能面临失败的情形下萨达姆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战略,在加强地面防御的同时,竟宣布封锁伊朗主要的石油输出港口哈尔克岛,凡进入该港装油的船只,不论国籍,全部以炮火相迎。封锁使伊朗石油出口受到了严重打击。1983年,萨达姆又进一步将战争打到了海上,率先发动了袭船战。伊拉克飞机频繁用导弹袭击装运伊朗石油的船只,仅第一个月就击沉或击伤油轮20多艘,使来往于波斯湾的油轮由战前的每天800艘,锐减至每天不足100艘,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减少了一大半。

正如萨达姆在战前预料的,当伊拉克节节败退,伊朗可能取得胜利的时刻,海湾国家及西方无不着急万分,他们在调解的同时还把大量的美元和武器交给了萨达姆。仅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在开战后就支付了500亿美元替伊拉克购买武器,美国也与伊拉克恢复了中断近17年的外交关系。

这边萨达姆越打仗越能赚钱,那边伊朗则叫苦不迭。伊朗虽然在反击中夺回了被侵占的领土,但外汇收入急剧下降,武器装备越打越少,外交越来越孤立。经过几年的僵持,战争对伊朗来说,已变为一场用血肉之躯与钢铁相对抗的悲剧。到了1988年7月,战场又回到了伊朗的土地上,伊拉克收复了全部失地后,进而攻陷了伊朗的德赫洛兰城。

7月18日,伊朗忍痛宣布,愿意接受联合国1987年7月20日通过的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598号决议。正如伊朗总统霍梅尼在宣布此事时说的:“接受这项决议是痛苦的,接受这一现实比喝毒药还要厉害。”8月20日,两伊正式停火。

两伊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物资消耗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双方共伤亡200多万人,经济损失高达8 000亿美元。在这场战争中,其实并没有胜利者。

德国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削弱德国的力量,在拆散德国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1949年5月23日在美英法三国操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由美英法控制的德国西部诞生,首都定在波恩,史称“西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联占领的德国东部成立,史称“东德”。

由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德国的是毁灭性的灾难,国内工业瘫痪、厂房被炸、机器被拆、交通中断、住房和食物空前匮乏,而占领国还向德国索要高额战争赔款。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首任西德总理阿登纳在谈判中利用他的智慧,使得一批工厂保存了下来。阿登纳又四处游说,使西德跻身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受援国之列,从而获得了大量美国资金。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对付苏联,开始改变对德政策。阿登纳抓住机会,先是与宿敌法国修好,促成欧洲煤钢联营,进而使西德在现代工业国中占有一席之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等国向西德购买军火,西德工业由此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又得以重新武装自己,获得了独立主权,并加入北约组织。

东德在昂纳克的领导下,内外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品供应有所改善、社会稳定。尤其是对外政策方面东德打破了长期被孤立的局面,赢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1973年两德一起加入了联合国。

两德的统一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有着密切的关系。戈尔巴乔夫上台伊始,发起一场“新思维”运动,对内提倡“公开化”、“民主化”、“多元政治”,对外主张与西方缓和,推进欧洲和解与合作,以结束“冷战”。

柏林墙的倒塌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苏联国内和东欧集团内掀起了巨大风浪。在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1990年以74.7%的选票当选为波兰总统,他表示将在波兰全面实行私有制。在匈牙利,1990年5月新选举的多党制国会举行首次会议,反对党夺得国家大权,政局变得动荡不安起来。

在东德,昂纳克虽领导国家取得了进步,但由于许多工作不尽如人意,国民不满情绪日长。1989年10月9日,莱比锡70 000人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效仿苏联,实行“民主化”、“公开化”。昂纳克因病辞职后,克伦茨继任。11月9日,克伦茨宣布开放隔断东西两德联系的柏林墙和两国边界,开放的第一天即有50 000人涌入西德,此后进入西德的东德公民无以数计。12月1日,东德修改宪法,将“在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下”这一内容删除。两天后,昂纳克被开除党籍。

面对东德的局势,西德领导人果断地采取行动,以期结束德国分裂的状态,实现民族统一。1990年2月13日,东西德领导人在波恩举行会晤,商谈统一德国的有关事项。苏美英法四大国以“2+4”会谈的方式介入了二战后欧洲大陆上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1990年8月底,两德在东柏林签署了《政治统一条约》,10月3日0时,两德实现正式统一。12月2日,原西德总理科尔当选为统一后的第一任德国总理。从此,德国开始了新的社会发展局面。

海湾危机

1990年初,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派兵悍然入侵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通过了相关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然而,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决议,相反,更加疯狂地发动了对科威特的战争,使海湾地区陷于危机之中。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2票反对、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第478号决议,向伊拉克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伊拉克政府于1991年1月15日之前仍拒不执行从科威特撤军等安理会的有关决议,联合国成员国有权使用一切手段,来维护和执行有关的安理会决议,并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但是,联合国的这一最后通牒并没有吓倒萨达姆,伊拉克随即于次日表示拒绝安理会的这项决议。在随后的外交努力中,尽管伊拉克的强硬态度有所松动,但在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这一点上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1991年1月12日,在距联合国给伊规定的最后撤军期限1月15日到来的前三天,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以52票对47票和250票对183票通过决议,授权总统布什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对伊拉克使用武力。于是,由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这一地区性冲突而升级形成国际性海湾危机,伊拉克终于走到了战争边缘。

这时,美国根据“沙漠盾牌”计划在海湾地区集结的总兵力已达38万人。其中,以陆军八个师和海军陆战队五个旅为主的地面部队共30万人,装备坦克1 400辆,作战飞机120架;海军包括几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各型舰只80艘,舰载飞机240架,巡航导弹350枚;空军40 000人,装备各型作战飞机800架。另外,还有数万美军正在开往海湾的途中。与美军协调配合的多国部队此时也已基本部署完毕。其中,西方包括英、法、德、意、比、加、荷、挪、希、葡、丹、澳、新西兰和西班牙在内的14国总兵力约50 000人,装备作战飞机200架,各型舰艇60艘,各型坦克300多辆;阿拉伯国家埃、叙、摩三国三个师加上五个旅,共70 000人,装备坦克约800辆;还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塞内加尔和尼日尔四国共12 000人。此外,拉美的阿根廷和洪都拉斯及东欧的捷、保、匈、波四国分别派有少量的舰艇、防化分队或军事医疗队。以上各国再加上沙特等海湾六国,在海湾与伊拉克军事对抗的国家多达35个,总兵力70万人,装备坦克约4 000辆、各型舰艇300艘、作战飞机2 000架。他们分布在沙特、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土耳其、阿联酋、叙利亚等处,对伊拉克形成合围之势。

驻海湾的各国部队中,美英部队由美方指挥,其他多国部队统归沙特哈立德亲王指挥,美驻海湾部队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与哈立德亲王各自秉承美、沙元首指令,相互协调指挥作战。驻海湾美军各部反复进行了各种实战演练,侧重于沙漠战、防化战、夜战和以夺取科威特为目标的两栖登陆作战等。

美军对伊作战计划分大中小三种。小者如“外科手术式”的空中袭击;中者如在海空的袭击下夺取科威特的行动;大者则是“全面、致命”的打击,打一场有限规模的局部战争。无论何种打法,均力求突然、速战速决,力避重蹈越南战争的覆辙。

针对美军和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的大规模集结行动,伊拉克相应地完成了防御作战的军事部署。到1月12日,伊在科战区集结的兵力达37个师54万人,装备坦克4 000辆,装甲车2 700辆,大炮约3 000门,飞毛腿-B型地对地导弹发射架14部,蛙-7战术火箭发射架约30部,各型作战飞机250架,武装直升机125架。其中约有一半的兵力部署在科境内。

伊军在科沙、伊沙边界沿线构筑了一道长240千米、宽7~8千米的多层次坚固的防御工事。

此外,伊拉克在北部边境部署了8个师,西部边境地区部署了7个师,两伊边境地区部署了9~10个师,首都及中南部地区部署了16~17个师。

鉴于战争威胁日益严重,伊拉克政府在国内进行了全面战争动员,准备同各国部队大打出手。政府各部门均已研究制订了战争爆发的应急计划,首都巴格达及其他大城市频繁进行防空、疏散演练及战时民防教育。

伊拉克当局命令所有17~33岁的男性公民应征入伍,一时间组织了数百万人民军(民兵),几乎是全民皆兵。伊拉克政府多次申明,一旦海湾爆发战争,伊拉克将选择以色列作为首要打击报复目标,再度挑起阿以战争;将使用化学武器,大量杀伤美国等多国部队;将袭击沙特油田,毁坏海湾石油设施;将支持伊斯兰激进组织开展圣战,并到处袭击美国及其盟国,把战争扩大到全世界。

1月14日,伊拉克国民议会召开紧急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授予萨达姆·侯赛因总统解决海湾危机所需的一切必要的权力,支持他在科威特问题上不作任何退让的立场。1991年1月15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结束了为期两天有关海湾危机的紧张磋商,没有取得任何实际成果。自此,安理会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

沙漠风暴行动

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40分左右,以美国为首的驻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大规模空袭。从美国的各种军舰上,从沙特阿拉伯的陆地上,数以百计的飞机和巡航导弹飞向北方和西方,袭击伊、科境内的轰炸目标,巴格达城内火光冲天、声震大地。伊拉克用导弹予以还击。一场以伊拉克为一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另一方的现代化战争终于爆发了。

按照“沙漠风暴行动”计划,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第一步是利用海空优势,对伊拉克的指挥、通信、联络、空防、机场等重要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狂轰猛炸,破坏甚至摧毁伊拉克的军事设施;第二步是大规模空袭伊地面作战部队,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削弱其战斗力;第三步是投入地面部队和两栖登陆力量发起地面进攻。

按照“沙漠风暴行动”计划,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战争前期主要是对伊拉克进行空袭。

在空袭开始的前十天,美、英、科、沙、法、加、意和卡塔尔、巴林九国就出动了各型飞机约20 000架次,美驻波斯湾和红海的战列舰及潜艇发射了近25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对伊、科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了狂轰滥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