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富有天下的创业启示录
5245500000018

第18章 适应大环境,要勇于改造自己

有些人总是梦想着改变环境,梦想环境能够围绕着自己打转,从来没有想到如何去适应环境。他们一旦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就抱怨环境不好、社会不公、时运不佳,仿佛自己所有的不顺利都是别人造成的。于是社会、集体、领导、同事甚至亲戚、朋友都成了他们掩饰失败的堂而皇之的借口。为什么这些人总是习惯于从他人或者社会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而对与自己生活在同样的环境却获得成功的人视而不见呢?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适应环境改造自己的问题。

美国某权威机构曾经针对41万个百万富翁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98%以上的百万富翁,年龄都超过50岁,他们的财富大多是在连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周七天埋头于自己的工作而获得的。每周工作七天,连续二三十年,就意味着在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富翁们没有一天放纵过自己,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改造自己、发展事业的探索中。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凡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适应环境的办法。反观那些一事无成的人,他们虚度光阴,把心思花在为失败和懒惰寻找托词上。如此鲜明的过程对比自然也就造成了迥然不同的结果。因此,对于正在埋头创业的人来说,千万不要因为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更不能因此走极端、钻牛角尖,而应该多从改造自己这方面下功夫,只有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和周围的环境,你才能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

在这方面,朱元璋的做法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毫无疑问,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是一位常胜将军。按常理讲,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要想在与元末群雄的角逐中出奇制胜、逢凶化吉,是非常困难的。但事实上,他做到了这一点。难道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真的就像他自己所宣扬的那样是天赋禀异吗?难道他对反腐倡廉的执着、治世理乱的雄心都是因为替天行道、有神明指点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实际上,朱元璋是一位很善于自我改造的人,可以说,他创业初期的基础并不好,虽然作战非常勇敢。但如果仅凭他的勇敢,他是不可能从众多的英雄豪杰之士中脱颖而出,并最终君临天下的。朱元璋绝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知道自觉改造自己的必要性,而且他有足够的毅力进行自我改造。

秦末蒯通对刘邦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捷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有一个人想争夺天下就必须具有“高材”,也就是说要有足够的学识,对于朱元璋这个识字不多的农民将领来说,他要想把自己变成“高材”,必须向读书人求教,广泛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成就能够达到自己所预想的高度。

在皇觉寺时,朱元璋虽然就已经开始留心学习,但无奈时日太短。《明史?范常传》说:“太祖军滁,(范常)杖策谒军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辄问。”这里所谓的疑,当然也包括书本的句读释疑。可见,朱元璋是非常注意在学业上改进自己的。这种改进在朱元璋的创业过程中从未停止过。从粗通典籍到熟读文章,再到自己作诗,朱元璋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35年)曾经写有一首名为《不惹庵示僧》的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已经有了相当深的写作功力,此诗的气势是磅礴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霸气,王者之气,很显然,朱元璋对语言已经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此外,各种有关朱元璋的传记和明史中对朱元璋刻苦自学的情景都有记述,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朱元璋在学识方面确实进行过一番踏踏实实的自我改造,这些改造无论是对他打天下,还是对后来坐江山、稳定江山,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说:“胜人者知,自胜者强。”一个人善于改变别人不算本事,关键的是要善于改造自己。只要善于改造自己的人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足,只有善于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毫无疑问朱元璋是一个善于自我改造和勇于自我改造的人,他的自我改造帮助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代的创业者应该善于从朱元璋的向我改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自觉地根据时代及行业环境的需要,适时地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己的学识,増强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顺应时代环境的开拓者。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美国青年做生意失败了。毫无疑问,他非常失望,但是他没有绝望。他告诉自己,只要再重新开始一次,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买了一朵鲜花,他把这朵鲜花插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然后饿着肚子而带微笑去向自己的朋友借钱。在交谈中,他积极的语言、必胜的信心让人感觉到,如果借钱给他,自己一定能够赚更多的钱。于是年轻人很快就获得了第二次创业的资本,而这一次创业,他成功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积极改造自己的人,才能获得环境的认可,也只有积极改造自己的人,才能够保持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

对这种不屈服于命运的自我改造能力的重视是古今中外创业者的共识。下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下岗女工王兆兰的创业故事。

王兆兰原是北京一家工厂的挡车工,下岗后,她没有抱怨命运,更没有屈服于命运。经过努力,她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北京贵宾楼饭店洗手间的保洁员。保洁员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时间不长,与王兆兰一起来的八个姐妹都因为承受不了这种辛苦而辞职了。当时,王兆兰的家人也心疼地劝她不要再受这种罪了,但是王兆兰想,作为一名下岗女工,没有别的技能,选择工作的机会不多,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一行就要把它干好。工夫不服苦心人,由于王兆兰工作认真负责,赢得了领导和客人的好评,她被调到商品部当了一名销售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她努力学习商品知识、销售技巧、商业英语,并热心对待每一位顾客,销售额逐月上升,多次得到领导的奖励、就在王兆兰对新的工作岗位充满憧憬时,由于她所工作的场所要进行装修,时间将持续半年,所以,王兆兰只好无奈地重新成为下岗工人。这一次下岗之后,王兆兰仍然没有抱怨命运,她又一次成为寻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有一天,她看到一家茶店招聘服务员的广告。广告上写的招聘条件很高,年龄要求18~25岁,要懂英语,还要了解中国茶文化。王兆兰对这个职位非常感兴趣,于是,她敲开了茶店老板办公室的门,经过软磨硬泡,并极力陈述自己年龄大的优势和好处。最后,老板带着疑虑收下了她。

在茶店工作,一个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要学会泡茶,每一个程序王兆兰都反复操作,她的手上为此烫出了大泡;为了分辨不同的茶叶品质和口味,王兆兰往往需要反复试泡试喝,直到自己可以正确品尝出来是哪种茶叶、属于那种品质为止。为了进一步练就自己的营销本领,她常常反思,为什么有些客人只来一次就再也不光顾自己的铺面了呢?是不是自己在接待客人时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呢?她决定重新改造自己,经过对自己痛苦但又卓有成效的改造,王兆兰熟练地掌握了茶叶和茶艺的基本知识,并且练就了过硬的推销茶叶的技巧,仅仅上岗两个月就被老板提升为店长。

但是,王兆兰并没有就此满足,几年后,她与人合伙开办了聚福隆茶庄,从此,这位将近不惑,两次下岗的女工,本着“少抱怨他人和社会,多改造自己”的人生理念,终于成为了一名招收下岗女工的企业老板。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人生和事业的低谷。如果这个时候,你不去改造自己和准确地为自己定位,而是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或者怨声载道,那么,再多的重新站起来的机会都会从你身边溜走。看看身边那些小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就无不来自于辛勤的耕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与其在抱怨中失去机会,不如在改造自己中练就真本领。只要你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对自己进行合理改造,使自己适应这一位置,你就能写出一段很精彩的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