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富有天下的创业启示录
5245500000043

第43章 目标远大,不随波逐流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当朱元璋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保夕的化缘生活的艰辛后,重新返回皇觉寺时,三年的风雨阅历已经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看法。所以,当其他和尚都在皇觉寺满足地过着不用继续云游的生活时,朱元璋却对另外一种生活充满了向往。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首举义旗,从此,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以燎原之势迅速燃遍大江南北,元朝统治被卷入了农民起义的汪洋大海之中。

此时,身居佛门、但心中仍念尘世的朱元璋终于按捺不住那颗蠢蠢欲动的创业之心,他脱掉了袈裟,丢掉了木鱼,毅然投入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

在郭子兴的队伍中,朱元璋表现得格外勇敢。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提到过,此处不再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朱元璋的“同事”们大多没有什么政治抱负,他们的想法都非常简单:活下去,过好日子,仅此而已。但是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只知道抢劫和杀戮,更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供他人调遣的军事工具。

于是,在自己的远大目标指引下,朱元璋有步骤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朱元璋在他的创业之路上始终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能证明这一点的例子有很多,当其他士兵都在争相抢夺战利品时,朱元璋却将自己所获得的战利品献给自己的主帅;当主帅被困,其他人都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时候,朱元璋却挺身而出,救主帅于危难;当其他的军事政权都在为争夺地盘而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时,朱元璋却在招贤纳士、收揽人心;当其他的割据政权的领导人都在花天酒地地享受时,朱元璋却手不释卷地研读经史……一件件与众不同的事情组成了最能解读朱元璋创业成功之谜的密码,如果还要更准确地说,那就是,朱元璋的自律精神帮助他在“众人皆醉”的乱世,保持了一份“唯我独醒”的超然,而这份超然又恰恰来源于朱元璋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执着。

所以,在朱元璋的创业之路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于自律的奋斗者形象,虽然,自律在某种情况下意味着暂时的牺牲,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点暂时的牺牲与以后的收获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今天的创业者应该以此为鉴,不要因为眼前的小利而突破了自律的底线,更不能因为这点小利而做出牺牲大义的事情。人们常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是,对于一个严格自律的人来讲,只要他坚守目标,不随波逐流,在他创业成功之时,鱼和熊掌都将成为他的战利品。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当代创业者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在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环境中严格自律,坚持向自己的创业目标迈进,直至成功的。

这个创业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生长在圣人之乡——山东曲阜的孔令文。孔令文从几年前开始创业,他创业的项目比较新颖,就是做布鞋生意。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今天的孔令文已经俨然成为一位老板级的人物,因为他红火的布鞋生意每个月都会为他带来十来万元的收入。但是今天的孔令文仍然保持着一种坦诚和谦和的作风,在生意场上,他的信条就是诚信待客,从来不愿意以欺骗的手段去多为自己赚取金钱。不过,在创业过程中,他自己却曾经在这方面吃过大亏。

孔令文是一名退伍兵,复员转业之后,先是在曲阜的一家贸易公司工作。1999年,公司裁员,孔令文下岗了。下岗之后的生活一度非常迷茫,但是,孔令文始终明白,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事情,不能就此颓废下去。于是,他把眼光转到市场的商品上面,想从中找到商机。

果然,没过多久,细心的孔令文就发现当时曲阜市场上的土豆价格很高。自己能不能从外地运回一些便宜的土豆,然后自己从中赚取土豆价格上的地区差价呢?于是,孔令文萌生了去土豆主产地贩土豆回来卖的主意。孔令文办事雷厉风行,就干就干,尽管自己的妻子很不赞成,但是,他还是带着凑借来的3万多元钱踏上了去黑龙江的列车。收购土豆很顺利,但是,当十吨土豆拉到曲阜后,孔令文兴冲冲地准备卖给当地蔬菜经营者时,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运回来的这些土豆不仅个头小,不够光滑,而且由于自己不懂得储藏保鲜,用了一种不该用的编织袋来装这些土豆,结果将近2000袋土豆堆在一起,没几天就全部腐烂了。这一次创业,他赔得血本无归。

2000年春节之前,孔令文家在农村的亲戚托他在县城买台二手的21寸彩电,孔令文费了很大的劲才最终在一个旧货市场“淘”到了一台,这件事让正苦于没有创业门路的孔令文茅塞顿开,他想,这不就是一条很好的赚钱渠道吗?一台新的21寸彩电在当时至少需要花费1500元左右才能够买下来,而一台二手的21寸彩电的价格只要四五百元。而当时,农村对二手家电有很大的需求。考虑到这里,孔令文下定决心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一次的创业项目就是经营旧家电。这一次,孔令文的确选准了创业切入点,但是,随着他的生意规模的扩大,孔令文不懂维修技术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为了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更好地发展,孔令文找来一个在生意上认识的广东人合伙,并且让这个合伙人具体负责技术和组织货源。可是这一次,孔令文又犯了轻信他人的错误。没过多久,这个来自广东的合伙人就携款出逃了。

连续两次的创业失败对孔令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就像很多经历过相似打击的人一样,孔令文一度非常消极,借酒消愁。但是,这样消沉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孔令文又重新振作起来,他知道,只要自己对自己还有信心,那么自己的未来就有希望。

一个偶然的机会,孔令文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市场调查结果引起了孔令文的注意:85%的家庭认为穿布鞋舒适,手工布鞋很有市场潜力。既然很有潜力,为什么不能把生产布鞋作为自己第三次创业的着眼点呢?“不过,拿起针拿起线来,纳底做鞋时才发现这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既要注意工艺,还讲究造型和款式。”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和摸索,孔令文这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掌握了做布鞋的技术,技术学到手后,孔令文借钱买了一些布料,同时开始组织农村妇女帮他加工。当时,他周围有一些朋友曾经出于好心告诫他,布鞋早就被淘汰了,大街上谁还穿过时的布鞋?孔令文觉得有道理,但是他认为布鞋肯定有市场,可是市场在哪里呢?经过仔细琢磨,孔令文把产品的目标顾客群锁定在来曲阜的外地游客身上。2002年1月,孔令文在孔府孔庙之间的步行街上开设了布鞋专卖店。起先,布鞋的销量虽然有所增加,但除去成本后,依然是人不敷出。但是,不久,转机就出现了。当时有一个回头客要他定做一双布鞋,但这双步鞋要兼有皮鞋的款式和布鞋的舒适。这件事让孔令文一下子就找到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他和妻子琢磨后发现,他们的鞋是平底的,顾客以中老年为主,但是中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显然偏低,与此相反,18到45岁的女顾客购买力比较强,如果自己能够生产出年轻女性喜欢的时尚鞋,那么自己的创业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于是,孔令文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和试验。

功夫不负苦心人,2002年年底,孔令文终于生产出第一批时尚女式布鞋,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们的普遍青睐。伴随着产品的热销,孔令文一波三折的创业之路终于获得了成功。

从孔令文的成功创业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创业者对于创业目标的坚定和执着,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是全心投人,即使在遭受挫折和打击之后,也能够以自律之心将自己从消极、颓废的情绪中解救出来,而没有让自己在无所事事中随波逐流。相信所有看过这个创业故事的人都会心生感悟,对创业的痛苦和幸福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