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发现水果
5264400000043

第43章 亚热带和热带水果(7)

汉代王逸《荔枝赋》就有“卓绝类而无俦,超众果而独贵”之说。唐代张九龄《荔枝赋》更称为“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唐代郑谷“南荒(指岭南)何所恋?为尔即忘归”的诗句,表现了对荔枝的爱恋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荔枝的风味是:“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在《荔枝图序》中,他将荔枝的形态、特性描述的惟妙惟肖:“荔枝生巴峡间,树影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蒲桃,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自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宋代蔡襄作《荔枝谱》云:“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丹,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若绛雪。”此后,荔枝之名,尤为人们所羡称。宋代诗人苏轼晚年被贬惠州时,曾赋诗曰:“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当代诗人韦丘,对荔枝的感情,似乎比苏轼更深更浓,他在一首咏荔枝的诗中是这样结尾的:“……何须三百啖,一颗便成诗。”

荔枝在汉以前还未闻,盖其时岭南诸地犹未通中国,故经书中没有提及荔枝。自南越赵佗献汉高祖荔枝后,荔枝遂作为岁贡之物。唐杨贵妃尤爱吃荔枝,所以晚唐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描述了当时运送荔枝的情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世人传统的解释是:为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

但荔枝易变质,从常理看,岭南距长安千里之遥,再快的马也不可能一日抵达。后人考证认为,杨贵妃所食的鲜荔是采取将带果大树移植的办法送到长安的。史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由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也。”

此外,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荔枝是我国最早采用低温和气调贮藏的果品。《广东新语》记载了一种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徐勃在其《荔枝谱》介绍了另一种办法:“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

营养食用。

荔枝的营养成分,见表36。

表36荔枝的营养成分(每100克食部)

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成分含量。

水分(克)81.9胡萝卜素(毫克)0.01铁(毫克)0.4。

蛋白质(克)0.9硫胺素(毫克)0.1镁(毫克)12.0。

脂肪(克)0.2核黄素(毫克)0.04锰(毫克)0.09。

碳水化合物(克)6.1尼克酸(毫克)1.1锌(毫克)0.17。

热量(千焦)268.0抗坏血酸(毫克)41.0铜(毫克)0.16。

膳食纤维(克)0.5钙(毫克)2.0钾(毫克)151.0。

灰分(克)0.4磷(毫克)24.0钠(毫克)1.7。

此外,尚含叶酸、柠檬酸、苹果酸及精氨酸、色氨酸等。

荔枝易鲜食,其最佳吃法有二:一是吃荔枝时,先喝点淡盐水,吃完后再喝一点,这样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滞,增加食欲,或把脱了壳的荔枝肉浸淡盐水吃。二是吃完荔枝后,把荔枝壳收集起来煎水喝,能起到降火的功效。荔枝除鲜食外还可制成保健食品。

荔枝大枣汤干荔枝肉、大枣各15克,洗净一并入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1小时左右,以荔枝肉和大枣熟烂为度。本品具有补气养血、健脾止泻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溏便、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

荔枝扁豆汤干荔枝肉30克,炒扁豆20克,二者洗净入锅,加清水适量,煎约半小时,以荔枝肉和扁豆熟烂为度。当点心食用。本品具有补气和中、健脾止泻之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大溏便泻、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症。

荔枝粥干荔枝肉38克,粳米100克,二者洗净入锅,加清水适量,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约半小时,以米熟烂为度。本粥具有温阳益气、生津养血之功效,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五更泄泻、形寒神疲、四肢不温等症,亦可用于口臭患者。

荔枝酒鲜荔枝(连核)600克,剥去外果皮后放入酒坛内,加入米酒1000毫升,密封坛口。每日振摇1次,浸泡7天以上即可饮用。每次饮服3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本酒具有补中益气、升提壮阳之功能,适用于脾肾亏虚,女子白带增多、色白清稀、子宫脱垂,男子阳痿不举、滑精早泄、腰脊酸痛等症。

此外,荔枝还可制成雪耳糯米荔枝、荔枝莲子粥、荔枝海带汤等。

药用效能。

中医理论认为:荔枝性温,味甘、酸;入脾、胃、肝经。具有补脾益肝、生津止渴、益心养血、理气止痛、降逆止呃之功效,适用于脾虚久泻、胃寒疼痛、瘰疬疔肿、崩漏贫血、外伤出血以及妇女产后血虚、老年体弱多病者。

《玉楸药解》:“甘温滋润,最益肝脾精血,阳败血寒,最宜此味。”

《本草纲目》:“生津、通神、益智、健气、益人颜色”,可治“瘰疬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疹疮”。

《医林纂要》:“治胃脘寒痛,气血滞痛。”

《随息居饮食谱》:“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

《本草从新》:“解烦渴,止呃逆。”

《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渴,利咽喉。治产后水肿,脾虚下血,咽喉肿痛,呕逆等症。”

鲜荔枝果肉中含糖量在70%以上,列居多种水果的首位,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近代医药学实验证明,荔枝对大脑细胞有补养作用,并有利于大脑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由于荔枝含有较多的游离的色氨酸,因此对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发挥较好的抑制调节作用。国外有实验研究报告,发现动物进食多量碳水化合物后,就会有更多的色氨酸进入脑内,被脑细胞转化为血清素,可帮助其入睡。这项研究结果,对荔枝有助于缓解临床疲倦乏力、失眠多梦、健忘烦恼、记忆衰退等症状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常适量食用荔枝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荔枝中含有la—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这是一种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物质,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适宜。口渴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患者吃荔枝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减少饮水,改善口渴症状。此外,荔枝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有抑制作用;体质虚弱、贫血、脾胃虚寒、血虚阳衰或胃部寒性隐痛的人,吃些荔枝即可治愈。

荔枝甘温健脾,并能降逆,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荔枝还可用于外科疾病,如肿瘤、瘰疬(淋巴结核)、疔疮恶肿、外伤出血等病。

荔枝对于牙痛也有疗效,明代《普济方》称,用新鲜荔枝或干荔枝连壳烧存性(即焙至于脆而不焦),然后研成细末,涂擦患牙处,便能止痛。

荔枝核性味甘温,微苦,入肝,肾经,为散寒去湿之品,肝经血分良药,其功用为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常用于胃脘疼、胁痛、疝气及糖尿病等病症。实验研究表明,荔枝核中的皂甙有明显抑制小鼠糖异生作用,还能提高肝糖原含量,表明荔枝核皂甙具有降血糖功效。临床应用也表明,单味荔枝核辅助治疗非胰岛素依赖性(II型)糖尿病也有较满意的疗效,能较好辅助降糖,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荔枝壳能治妇女血崩、小儿痘疮、痢疾、湿疹等症。民间还有不少偏方,如荔枝干水煎服,治脾虚久泻、小儿遗尿等,确有疗效。

荔枝根治疗胃寒、胀痛、疝气、遗精、喉痹等;荔枝叶治疗耳后溃疡。

食用须知。

荔枝属温热性水果,而且热量及甜度较高,吃多了易生热上火。俗语云:“一颗荔枝三把火”,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此,凡阴虚火旺、体质实热、咽喉肿痛、齿龈肿痛、鼻出血者及糖尿病患者均应禁食或慎食;睡眠质量差的人晚上亦要少吃。有文献报道,小儿空腹食用鲜荔枝过多可产生低血糖症。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荔枝气味纯阳,其性畏热。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也。病齿及火病人(即发烧、炎症患者)尤忌之。”中医认为,荔枝生长炎热之地,多食则生内热,加之其味特甘滋,久食更易伤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荔枝糖分含量高,易附着于牙齿表面,可被口腔细菌利用,使牙齿脱钙和无机物分解,形成疼痛难忍的龋齿。

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荔枝含有la—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过食可使人体血糖下降,出现低糖反应,即“荔枝病”,医学上称之为中毒性血糖降低性昏厥(俗称低血糖症)。轻者恶心、出汗、四肢无力;重则头晕、腹泻、昏迷。这是因吃荔枝过多后,造成体内糖代谢紊乱所致。如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补充葡萄糖,病情轻者可服糖水或葡萄糖水,病重者应静脉注射葡萄糖,即可恢复健康。亦可用荔枝壳煎水饮服而解。

此外,个别人对荔枝过敏,会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性皮炎的症状。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司机开车前或开车时过多食用荔枝,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食用荔枝前,应充分浸泡和清洗荔枝壳表面的保鲜剂及农药;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在饭后半小时食用;每日食荔枝一般别超过300克;适量服用绿豆汤或绿茶水可减少荔枝的上火症状。用干荔枝泡茶饮,可解食荔枝过多而产生的滞和泻。

民间验方。

1.麻疹初起或出而未透:荔枝肉干9克,水煎服。

2.气虚感冒:荔枝肉干30克,加酒适量共煮,趁热炖服,每日2次。

3.菌痢:荔枝、红枣各4个,龙芽草(干品)15克。水煎服,每日分数次服。

4.气虚胃痛:荔枝肉干5个,广木香20克,水煎服,屡服有效。

5.呃逆:荔枝7个,连壳烧灰存性研细末,以开水调服。

6.风火牙痛:大荔枝1个,剥开填盐满壳,煅研搽之;或荔枝1个连壳烧成灰,研末后磨牙。

7.淋巴结核:荔枝干果10个,海藻、海带各20克,水煎,以黄酒和水冲服;或鲜荔枝10个,肉核一起捣烂如泥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10日为1疗程。

8.虚弱贫血:荔枝干果、大枣各7个,每日1剂,水煎服;或干荔枝、大枣各适量,煮粥食用。

9.女性因腹部受冷发生疼痛:荔枝肉干20克,加1碗水煎5分钟,取汤服用,一般服后即能奏效。

10.肾虚五更泻、慢性腹泻:荔枝干果10。15个(去壳除核),加大米适量炖粥食,每日1次,连用3~5天,如酌加山药、莲子或扁豆适量同炖,功效更好。

11.心烦失眠:荔枝肉干、酸枣仁各15克,炖烂服,每日2次。

12.白细胞减少症:荔枝肉干、补骨脂各15克,瘦肉60克,共炖熟,食肉饮汤,每日1次。

13.眩晕症:荔枝肉干15克,当归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4.支气管哮喘:荔枝干果120克,去皮核后炖服,日1次。

15.头痛:荔枝肉干15克,钩藤12克,冰糖9克,水煎饭后服,日服1~2次。

16.甲状腺机能亢进:荔枝肉干、茶叶各5克,杏仁10克,冰糖适量,水煎代茶常饮,每日1剂,连续10~15天。

17.睾丸鞘膜积液:荔枝干果(带核)、小茴香各15克,将荔枝干果焙燥,与小茴香略炒共研细末,临睡前用热黄酒调服,每次9克。

18.荨麻疹:荔枝干果14个,大枣50克,红糖25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龈肿牙痛,鼻出血,湿滞中焦者不宜食用。

19.子宫脱垂:鲜荔枝(连核)、陈米酒各1000克,浸泡1周后饮用(饮量可据酒量而定),早晚各1次,此法亦有壮阳、益气、补血的功效。

20.哮喘:鲜荔枝50克,红茶1克,开水冲泡饮服;或荔枝树枝90克,水煎服。

21.痢疾、泄泻:荔枝壳、石榴皮各15克,乌梅、甘草各10克,水煎服。

22.赤白痢疾、麻疹不发:荔枝壳9克,水煎服,外用可治湿疹。

23.月经过多:荔枝壳适量,煅灰,每次服6克。

24.妇女血气阻滞、经来腹痛:荔枝核15克,香附30克,共研末,每服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5.癣:荔枝核50克研末,米醋100克,将荔枝核与米醋调搽。

26.慢性胃炎:荔枝核100克,陈皮15克共研末,饭前每服10克,2周为1疗程。

27.疝气痛、睾丸肿胀和妇女血气刺痛:荔枝核焙煨后研末,用黄酒调服,每次2~5克。

28.胃溃疡:荔枝核100克,广木香50克,焙干共研细末,每次3~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29.刀伤出血:荔枝核、龙眼核各等份,共研细末,敷出血处。

30.气滞血淤型慢性前列腺炎:荔枝核、橘核、当归各15克,羊肉50克,将上4味入锅,加适量水,炖至羊肉熟烂即成,每日1剂,食肉饮汤。

31.下焦蕴热型前列腺肥大:荔枝核、橘皮各10克,龙胆草15~25克,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

32.非胰岛素依赖性(II型)糖尿病:荔枝核烘干后研为细末,每次10克,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温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

33.烫、火伤:荔枝核烧灰存性,调菜油外敷。

34.疝气:荔枝核30克,橘核10克,小茴香9克,川楝子15克共捣碎,水煎服,每日1次,连服数日;或荔枝核炒黑,茴香炒,各等份为末,每服5克,黄酒送下;或鲜荔枝根60克,水煎调红糖服。

35.胃脘胀痛:荔枝根、枇杷根各30克,水煎服;或鲜荔枝根100克,陈皮10克,焙干共研末,每服10克,每日3次。

36.遗精日久、肌肉消瘦、四肢无力、关节酸痛肿胀:荔枝树根500克,猪小肚1个,加水适量,炖熟后去渣,食小肚及汤。

五月金丸—枇杷。

枇杷为蔷薇科苹果亚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枇杷古称无忧扇、天夏扇,又称芦橘、芦枝、焦子等。公元前1世纪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司马相如传》引《上林赋》中即有“芦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燃柿,椁柰厚朴”的记载,赋中的“芦橘”就是枇杷。枇杷是继樱桃之后,抢先登市的初夏水果,有“四月枇杷满枝金”的赞语,故枇杷又名金丸。

据《雅谑》所载,古代有人送枇杷给一位县官,并附一信。信上把“枇杷”误写成“琵琶”。县官见了,哑然失笑,在座的一位客人答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此事传为笑谈。其实,枇杷得名,也确与琵琶有所关联,北宋寇宗爽《本草衍义》一书曾记载:“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按:琵琶之为乐器,汉时始有,故此果于古无闻,至汉方有。另有一历史传说:明代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一盒枇杷,但附来的信上却写了“一盒琵琶”,沈即复信:“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枇杷原产我国,其栽种历史非常悠久。1975年湖北江陵文物工作者,发掘出汉代古墓中随葬的竹笥1件,内藏生姜、红枣、桃、杏、枇杷等果品。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充分说明我国公元前1世纪已利用枇杷。到了4世纪汉魏六朝期间,枇杷作为珍贵果树种植于名园中,并以川、鄂为中心向中原、华北、华南、华东各个方向呈辐射状传播。到了唐代,枇杷已成为主要栽培果木并被列为贡品,产地也逐渐扩展到大江南北。唐诗人白居易曾以诗赞云:“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