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保持一颗平常心
5295000000005

第5章 荣辱--宠辱不惊成大事(1)

忍耐不是麻木不仁,不是懦弱窝囊,相反,它是自信和坚韧品格的体现。牺牲自己的小利益而保全大局,善于从容退让,这不是窝囊,而是大公无私;对他人的小过失不理会、不计较,这不是窝囊,而是宽宏大量;失败后,能忍受暂时的屈辱,默默积蓄力量,这更不是窝囊,而是忍辱负重。面对荣耀与耻辱,随时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能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

大度才能做大事

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与管仲也各待其主。双方交战中,管仲用箭射中了公子小白衣带上的钩子,让小白险些丧命。后来公子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为相国。可鲍叔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胸怀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国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齐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做成的事情就有多大。再看看古往今来那些干大事、取得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胸怀宽广的人,从容大度、虚怀若谷、以德报怨,是他们共同的品质。

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连任一届总统后便坚持不再连任。离任时,他兴致勃勃地出席了告别宴会,频频向人们举杯祝福。次日,他又大度地参加了新任总统亚当斯的宣誓就职仪式。然后,挥一挥礼帽,坦然地回到了家乡维农山庄。

胸怀大度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是知识、智慧、人格、品德、情操结合的产物。大度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能对误解、诽谤付之一笑。这种心胸,正是干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产生矛盾与摩擦。当别人嘲讽你、攻击你时,你可以反唇相讥、针锋相对,但那样肯定会两败俱伤。如果因一些小事情而冤冤相报,是很不值得的。不如以平常心来处世,用宽容大度的心去说服对方、感化对方,那样反而能赢得对手与众人的尊重。

富弼是北宋着名政治家,被列为宋仁宗时期的“四真”之首--真宰相。其他“三真”是真御史包拯、真学士欧阳修、真先生胡暖。富弼不仅勤奋好学,深得范仲淹的赏识,称赞他是“王佐之才”,而且还胸襟开阔,雍容大度。

富弼当了宰相后,教育子孙们说:“做人要大度,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哪件事办不好呢?”还说:“大凡朝廷用人,专看才德,唯独在任用宰相时,又以‘相度’二字。所谓相就是地道--像土地那样要容纳万物;也是妇道--好比妇女以忍耐持家。”富弼就是靠着这个“忍”字,在宰相的位子上坐得四平八稳、纹丝不动。

有一次,同朝的一位官员骂富弼,骂得非常难听,他却像没听到一样,自顾自地做手头的事情。一位与富弼很要好的朋友实在听不下去了,就对他说:“某某骂你呢!你一定要好好整治他一下,出出这口恶气!”富弼满不在乎地说:“他是骂别人的吧!”这位朋友用很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他指名道姓地骂你呢,怎么会是骂别人呢?”富弼轻描淡写地说道:“那也不一定啊!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了!”后来,这个骂他的人知道后,反而感到非常羞愧,去向富弼道了歉。

被人当面骂,却当作不知道一样,富弼的忍真到了极致!这种忍,也只有“肚中能撑船”的富弼才做得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试想,如果那人骂一句,富弼回敬一句,如此唇刀舌剑地“礼尚往来”,必然会加剧矛盾,也有损宰相的形象。而忍一忍既能让对方自惭形秽,又能赢得口碑,何乐而不为呢?

什么是大度?就是大气、大方、大量,就是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就是用平常心来笑看成败得失,容忍冷嘲热讽。君子量大,小人气小;君子不争,小人不让;君子和气,小人斗气;君子助人,小人伤人。三国时期的曹操与袁绍,就是一正一反的鲜明例子。

官渡大战时,袁绍手下的谋事陈琳写了三篇檄文,不但把曹操臭骂一顿,还骂到了曹操的父亲、祖父头上。虽然曹操当时气得全身冒火,但袁绍兵败后,曹操不仅没有杀掉陈琳以解心头之恨,反而抛弃前嫌,对他委以重任。

反观袁绍,尽管有田丰、沮授等优秀谋士,他却从不听他们的逆耳忠言。官渡大战前,田丰审时度势,认为连年征战,士兵都很疲劳,不宜兴师动众。袁绍听后大为恼火,竟把田丰关进监狱。开战后,沮授又劝袁绍拨重兵守卫粮草,袁绍却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进沮授的建议。结果,曹操夜袭乌巢,烧掉了袁军的粮草,让袁军不战自乱,一败涂地。

胸怀大度之人能宽厚待人、从谏如流,所以人们都乐于与他亲近交往,这样就能聚集起干大事所必需的人才。与此相反,气量小的人只会挑拨离间、妒贤嫉能、打击报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家亡国破的下场。袁绍正是这种人!

在当时的诸侯中,袁绍的实力最强,按说他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但他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性格上优柔寡断,气度上十分狭隘,让他手下的文臣武将跑的跑、降的降、杀的杀,最后让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而曹操呢,因为具有善纳言、心胸广、能容忍的大气度,让一大批文才武将聚集到了自己身边,为他雄踞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大度品格的形成,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不大度。事业起步之时,好胜心特别强,什么都要和别人比高低、争输赢。第二阶段,比较大度。事业略有小成或者人生经验丰富之后,开始知道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等至理名言的深奥之处。于是在自己奋斗的同时,学会了对人对事的宽容大度。第三阶段,大度。事业大成之后,心态更加平和,这才真正明白了大度为上的人生哲理,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虚怀若谷与豁达开朗。

从这三个阶段不难看出,事业的成功,只靠智慧和机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宽广的胸怀。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如果一个人心胸广阔,凡事从大局出发,易唤起众人的认同和共鸣,博众之长,群策群力,则能成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患得患失、小肚鸡肠,绝对难成大器。

面子思想害死人

说到面子,大概每个人都有说不清的感受。一方面大家对面子问题很敏感,都希望自己有面子,任何时候都会想方设法保全面子。只要有面子,就会精神倍增,信心爆棚,心情就好得不得了。另一方面,又常常因为要面子、挣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让自己身心疲惫,活得很累。

比如请朋友吃饭。妻子如果热情招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话,那么你在朋友面前非常有面子。但如果妻子不理不睬,那么你就会觉得很没面子。而为了争回这一点面子,就会和妻子大吵一番,闹得个不欢而散。再比如大学生就业时,看见同学应聘上了一好职位,心想,那小子各方面的能力与我差不多,我再怎么也得找一个与他等同的职位吧,不然今后有什么脸面见同学。因此,高不成低不就,只好不停地找工作。

美国人史密斯在其所着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共列举了中国人的二十七项个性:保全面子、节俭持家、勤劳刻苦、讲究礼貌、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易于误解、拐弯抹角、顺而不从、思绪含混、不紧不慢、轻视外族、缺乏公心、因循守旧、随遇而安、顽强生存、能忍且忍、知足常乐、孝悌为先、仁爱之心、缺乏同情、社会风波、株连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多元信仰、现实与时务。

史密斯认为面子思想是中国人最特有的个性。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国人对面子问题是非常介意的。这从人们的自我介绍就可以看出来,一个人姓秦,他肯定不会说自己是秦桧的秦,一定是说秦始皇的秦;姓李的人,不会说是李莲英的李,一定是说李世民的李;如果遇到一个姓高的,他甚至会说自己是高尔基的高。虽然在很多词典里面都找不到“面子”一词的解释,但从“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这些俗语中就可以看出,“面子”一词已经是深入人心甚至是根深蒂固了。

从前,有一个穷人,每日三餐都吃不上。但为了在人前显得有面子,就常常带着蘸油的棉球,每次吃罢粗糠窝窝,就在嘴上涂上一层油。然后逢人便讲:“今个儿又是吃的大鱼大肉。”

还有一个书生,家里很穷却很爱面子。一天晚上,小偷来到他家中,搜寻之后,没有发现值得一偷的东西,便跺脚叹道:“晦气,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穷鬼!”书生听了,赶紧从床头摸出仅有的几文钱,塞给小偷,说:“您来得不巧,请将就把这点钱带上。但在他人面前,希望您不要张扬,给我留点面子啊!”

更绝的是两千年前孟子讲的这个故事:一个要面子的齐人,看到他人常常下馆子,认为这样很有面子。于是,便到他人祭祖的坟地,讨些酒饭吃。回到家里,像得胜还朝似的告诉妻妾说:“实在没办法,今个儿又被几个哥们儿请去,喝多了!”

从这几个小笑话中不难看出,面子是中国人保护自尊心的盾牌。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杜重远先生对此大声疾呼:“要面子不要脸这几个字,包括尽了中国人的劣根性。政治腐败、经济破产,都是由于要面子不要脸这种人生观的存在,所以要拯救中国先要革除这种人生哲学。”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东西,鲁迅先生就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据说在英文中就没有“面子”一词,在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好多人把“面子”翻译成“名誉”,这显然是不确切的。因为“名誉”是由于个人的杰出才能、伟大贡献所赢得的光荣。而中国人所谓的“面子”应该是介于“荣誉”与“虚荣心”之间的一种内心的情感因素。

本来,爱面子是人对自身形象的一种维护,也是人的一种羞耻心理的行为表现,如果人不要面子不要脸,就会是一个被众人厌恶的家伙。“不怕不要命的,只怕不要脸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太顾及脸面的话,很多时候只能是让自己有苦说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此种心态的极佳写照。

胡适在14岁的时候,由父母做主,与一个农家小脚女子江冬秀订了婚。虽然他后来也与江冬秀结了婚,但他最爱的人却是结婚时候新娘子的小伴娘曹诚英,他对曹诚英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的感情是真挚而空前强烈的。几年后,胡适虽然产生了离婚的念头,但他有一个最大的弱点--爱惜名声、死要面子,最终只能压抑自己的感情,长久地活在痛苦之中。

爱面子、好面子本身没有错,也说不上是什么恶行,但是,面子思想会导致很多恶行。人如果过分爱面子,就会引发人的虚荣、虚伪、贪婪这些毛病,有时候还会导致悲剧。

崇祯皇帝对朝务的勤勉和生活上的简朴在中国几千年皇帝史上都是罕见的。史书对他的评价是:“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但崇祯有一个重大的性格缺陷,就是过于自尊,也就是死要面子,从下面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

一是与后金议和。崇祯十四年年底,崇祯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之建议,与后金私下议和,然此事不慎外泄,一时间舆论大哗。面对群臣的指责,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冤杀了陈新甲。本来已和皇太极达成的友好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使得之后明军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条线上作战,疲于奔命。

二是南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对京城已经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就谋划南迁。本来南迁之事,只要崇祯一人拍案定夺就可以实行,但他死要面子,怕南迁会遭后世耻笑,就非要召集群臣商议此事。崇祯是希望大臣合力恳请他南迁,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体面地离开京城。可这层意思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群臣还以为皇上真的是让他们讨论留京与南迁哪种战略好呢。结果讨论来讨论去耽误了时间,最后想跑也来不及了。

有人将面子理解成自尊,这是不对的。自尊是什么?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而面子思想却是因为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的虚荣心,它是精神的枷锁,是灵魂的裹脚布,严重干扰人的正常思维与行动。在现实中,有一些人为了面子奔波一生,最后却是烦恼一堆。其实,他们输的不是他们的个人能力,也不是他们的行为技巧,而是这个不名一钱的薄薄的脸面。

为什么国内成功的企业家学历不高的占有很大比例,而学历很高的专家教授却很少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归根到底还是面子思想在作祟。学历不高的人较早进入了社会,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把面子收起来,不断地闯不断地试,结果闯出一条路来。而学历较高的人呢?碍于面子不愿从事求人的事情,也不愿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工作岗位,结果把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怎么可能做成大事呢?

世界上80%的人都是碍于面子的人,而只有20%的人对面子无所谓,非常有意思的是,这20%的人掌握了世界上80%的财富,碍于面子的80%人只掌握了世界上20%的财富。这个数据说明,只要抛弃虚无又虚伪的面子思想,用平常心来看待名利得失,实实在在地做人做事过日子,不仅自己会活得快乐,而且还会出乎意料地赢得成功。

嫉妒之心是毒药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你的邻居会同时得到双份的回报。”那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我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如果我得到一箱金子,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更要命的是,如果我得到一个绝色美女,那个看起来一辈子要打光棍的家伙就会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了。他想来想去,实在不甘心被邻居占尽便宜。最后一咬牙:“哎,你挖掉我一只眼睛吧!”

这则寓言故事说的就是人的嫉妒心理。什么是嫉妒?就是与他人比较之后,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羡慕、羞愧、愤怒、怨恨、烦恼和痛苦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在人类的心理中,也许没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情绪了。一方面,它极其普遍,几乎是人所共有的一种本能。另一方面,它又似乎极不光彩,人人都把它当作一桩不可告人的罪行隐藏起来。因此它便转入潜意识中,犹如一团暗火灼烫着嫉妒者的心,这种酷烈的折磨可以使他发疯、犯罪乃至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