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保持一颗平常心
5295000000006

第6章 荣辱--宠辱不惊成大事(2)

战国时期的庞涓嫉妒成疾,不择手段陷害师兄孙膑致残;同师于荀况的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学而下毒手;秦太医令李酰因为扁鹊非凡的医术,就借故杀害了扁鹊;隋炀帝因司隶大夫薛道衡写了句比自己高明的诗句,因而妒火中烧杀了他;周瑜竟然因为时时处处嫉妒诸葛亮,结果气得吐血而亡;科学巨匠牛顿功成名就之后,深恐晚辈超出自己,千方百计阻挠别人的论文发表;电影大师卓别林,利用职权焚烧了《海的女儿》的拷贝,目的是想埋没超过他的导演;戴维教授一向爱才惜才,将法拉第招至麾下,但当法拉第大有超越他的趋势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想方设法阻止法拉第加入英国皇家学会。

古往今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嫉贤妒能者比比皆是,因嫉妒而伤人害己、骨肉相残、家破人亡甚至亡国丧权的悲剧也数不胜数。所以基督教将嫉妒与傲慢、暴怒、懒惰、贪婪、贪吃、欲望一起视为七宗罪之一。嫉妒之心是纷扰的种子、丑陋的秉性、邪恶的开始,其杀伤力之大、破坏力之强,是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西方也有一个关于嫉妒的寓言故事:一群魔鬼企图以名利、情欲、恐惧、死亡来试探一位道行甚高的神父,但一直都没有得逞,每个人都无功而返。魔王知道了,不屑一顾地对这群魔鬼说:“你们这些方法都太肤浅了。退到一边去,看我的!”魔王走近神父身边,轻声说:“你的同门师弟已经当上了大主教,你听说了没有?”霎时间,神父庄严肃穆的面容就变得怒不可遏了。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圣经》则把嫉妒叫做一种“凶眼”,意思是,嫉妒能把凶险和灾难投射到它的眼光所到之处。嫉妒的危害很大,不仅会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痛苦,还会贻害自己的心灵,导致道德的堕落。而且,嫉妒还可导致生理上的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就明确指出:“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神气涣失,肾气闭塞,郁滞凝结,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肾衰阳失,疾病滋生。”周瑜为什么会因嫉妒而死,在病理上也是能够找到依据的。因为在人的下丘脑边缘,有着快乐和痛苦两个情绪中枢。嫉妒的发生会直接刺激痛苦中枢,引起肾上腺分泌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肌肉松弛、消化腺活动下降、呼吸次数减少,并由此导致肠胃功能失调,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善变。周瑜就是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嫉妒诸葛亮,从而导致生理紊乱,最终吐血而亡。

而现代医学也观察到,嫉妒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甚至生殖系统,引起许多症态,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易怒、性格多疑、情绪低落、行动不自制、食欲减退、胃脘不好、恶心呕吐、腰背酸痛等。久而久之,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身心疾病就会跟随嫉妒者了。

美国一些专家通过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嫉妒程度低的人,只有23%的人患心脏病,死亡率仅22%;嫉妒程度强的人,9%以上的人得过心脏病,死亡率高达134%。因此,德国等国家已把嫉妒列为疾病的一种。

两只老鹰,一只飞得特快,一只较慢,后者非常嫉妒前者。有一次,飞得较慢的那只鹰对猎人说:“请你用箭去射死前面那只飞得快的老鹰。”猎人同意了,但提出要拔一根它的羽毛去射。“好!”它欣然答应。可是第一次并未射中,于是拔了第二根羽毛,然而,还是没射中。就这样,一根根拔下去,一支支射出去,直到它自己都飞不起来了,猎人大笑着提着它去美餐了一顿。

作家艾青说:“一切嫉妒的火焰,总是从燃烧自己开始的。”就像那只老鹰一样,设恶计陷害他人的人终将掉进自己设计的陷阱里。说嫉妒之心是毒药,就是因为嫉妒是典型的既损人又害己的举动。那么如何才能消除这种不良情绪呢?

一是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与人为善。二是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嫉妒他人是损人害己的事情。三是客观评价自己,通过冷静地分析,找到自己的差距。四是见强思,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向他人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五是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新领域,由此缩小与嫉妒对象的差距,从而达到减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六是转移注意力,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练书法、下棋等,使嫉妒的毒素及时化解,不会孳生蔓延。

嫉妒心重的人,往往心态也不平和,他们争名夺利、虚荣心强、狭隘自私、敏感多疑、自以为是,这些不正常的心态使得他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对待名誉、财富、权位都应该报以这样的态度:属于你的,不必争,自然会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争也争不来,争来了,迟早会失去,说不定失去得更多。经常保持这样豁达、乐观、向上的愉快心情,自然就难生嫉妒之心。

周国平在他的一篇谈嫉妒的文章中提到:“我们或者嫉妒别人的成功,有不如己者的成功,也有胜于己者的成功。对于不如己者的成功,我们不必嫉妒,因为他徒有虚名。对于胜于己者的成功,我们不该嫉妒,因为他确有实力。”的确是这个道理,有的人靠投机取巧、溜须拍马而成功,是不值得我们嫉妒的;而那些靠真才实学、勤奋努力而成功的人,我们更不能嫉妒,应该向他们学习。总而言之,我们无须嫉妒任何人。

有一得必有一失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 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呢?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 就会发现,我们有时候也与猴子一样,为了得到一些而失去了更多:为了得到职务而奴颜媚骨,失去了尊严;为了金钱而劳神劳身,失去了健康;为了事业而无暇顾家,失去了亲情……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必有一得,得与失是人生的一大轮回。

给人类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着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童话创作。但是当他到了暮年,在回忆自己人生的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我为了童话,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安徒生得到了事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为得到这成就也失去了太多。他本来可以拥有爱情的浪漫,可以拥有家庭的温馨,可以拥有天伦之乐,但是他都失去了。毫无疑问,他的人生也有着太多的缺憾。

得与失,实则是一种心态。得到了,不要小人得志,也不要贪得无厌;失去了,不必伤心欲绝,更不可一蹶不振。得到不一定是好事,失去也不一定是坏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早就告诉了我们,得与失的转化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有一天,塞翁失去了一匹马,邻居们对此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是好事情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结果有一天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是不是好事情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了人世间的得到与失去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得到了会失去更多,失去了也可能得到更多。

在对待得与失的态度上,人们有这样几种态度:一种是得到了高兴,失去了苦恼,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态度;一种是失去了不高兴,得到了也不高兴,这种人活得最累,因为他们没得到时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嫌所得不多,更怕得到的会再失去。如此患得患失,为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有一位成功人士常常慨叹:5年前,我穷得要命。吃的是很差的饭菜,但胃口却很好;穿的是很不结实的劣质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结实;喝的是淡而无味的开水,但却喝得津津有味;住的是很简陋的房屋,但住得很放心;睡的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木板床,但睡得香香甜甜……那时虽然穷得要命,但我也快乐得要命。当时我就想,如果再有很多钱的话,那我就是十全十美的人了。于是我就拼命地挣钱,终于挣到了很多很多的钱。结果呢?我现在是富了,吃的是最好的饭菜,但却没有一点食欲;穿的是鲜亮的名牌衣服,但衣服里面的身子却很虚弱;喝的是高档饮料,但却索然无味;住的是豪华别墅,心里却很不放心;睡的是热烘烘软绵绵的席梦思床,但却夜夜睡不着。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快乐,真是得不偿失啊!

还有一种态度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就是以平常心对待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对于别人之得,不攀比、不眼红、不妒忌,借别人之得,找差距,明方向,化动力;对于别人之失,不旁观、不讥讽、不消极,借别人之失,取教训,振精神,创未来,这才是对待得失的正确态度。

唐朝有一位督运官,功不显,名不就,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却因为一件小事情而被史书专门记载,实属罕见。据《唐书》介绍,这位督运官在一次监督运粮船队时,遇不测风云翻船,粮食损失颇巨。巡抚在考核他时说:“监运粮食受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后一句话没说,从容地笑退出来。巡抚颇欣赏他的气度和修养,叫他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中。”督运官仍然没有半句惭愧或辩解开脱之类的话。巡抚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说:“荣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名人中,一个小小督运官的一件小事能引起特别关注,正是因为人们推崇他在得失面前荣辱不惊,遇事从容的平常心态。

一个刚出生就夭折的婴儿,一个寿终正寝的老人,一个暴亡的中年人。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彼此诉说起了自己的不幸。

婴儿对老人说:“上帝太不公平,你活了这么久,而我却等于没活过。我失去了整整一辈子。”老人回答:“你几乎不算得到了生命,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谁受生命的赐予最多,死时失去的也最多,长寿非福也。”中年人叫了起来:“有谁比我惨!你们一个无所谓活不活,一个已经活够数,我却死在正当年,把生命曾经赐予的和将要赐予的都失去了。”

他们正谈论着,不觉到达天国门前,一个声音在头顶响起:“众生啊,那已经逝去的和未曾到来的都不属于你们。你们有什么可失去的呢?”三个灵魂齐声喊道:“主啊,难道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最不幸的人吗?”上帝答道:“最不幸的人不止一个,你们全是,因为你们全都自以为所失最多。谁受这个念头折磨,谁的确就是最不幸的人。”

是啊,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不在于世俗的标准,而在于自身的评判,如果患得患失,即使得到再多,也会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快乐!

活着就是幸福

有一个人找一位算命很准的老道算命,想算一算自己来年的运事如何。老道说:“你明年会交大好运。”那人特别高兴地回去了。回家就开始等着自己大好运的到来。等啊,等啊,从1月等到12月末也没来好运,到除夕那天他高兴了,今天是最后一天了肯定能交好运。可是那天也没什么好事。他终于沉不住气了,初一一大早就去找那位道士理论。道士一看见他就笑了,问道:“怎么来答谢我啦?”那人吼道:“你不是说我去年能交大好运么?我怎么没交大好运啊?害得我苦等了一年!”老道慢条斯理地说:“你这不是已经交了大好运了么?”“大运在哪儿?我不还这么穷,这一年我连一文钱都没捡到。”老道淡淡一笑说:“你想想这一年里有多少人死于非命,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家破人亡,还有多少人正遭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而你不还是这样好好地活着,子女孝顺夫妻恩爱吗?难道这不是最大的好运吗?”

老道的一番话虽然有自圆其说的嫌疑,但活着就是幸福的主旨却是千真万确的。人的生命就好像“1”,其他的诸如职位、财富这些东西就是“1”后面的“0”,只有活着,这个“1”存在了,后面那一连串的“0”才有意义。最近流行的一句俏皮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男人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一旦累死了,别的男人就花咱的钱,住咱的房,还打咱的娃。其实,不管男人女人,能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中国人常用五福临门来祝贺他人,这五福具体的内容是:第一福长寿--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第二福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第三福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第四福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第五福善终--命终时,没有遭遇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为什么长寿被视为五福之首、是人生最大的福气呢?因为人只有活着,才能欣赏这花花世界,观赏这世间百态,死了就什么也办不到了。武侠小说中,有一种报复仇家的手段就是比 仇家活得长,当仇家已经死了,而你还逍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是件很爽的事情。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长寿,这句话大家都会说,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古今中外之芸芸众生,或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生命。

有位年轻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太悲惨太沉重,他终于忍受不住了,跑到一座山顶上,准备跳下去一了百了。

一位守山老人听到了年轻人的哭诉,走过来对他说:“你说你的人生太悲惨,说来听听,看看我们两个到底谁更悲惨。”

年轻人说:“我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从不管我,我没有考上大学,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因为没有钱,女朋友也和我分手了,现在我无依无靠,租的房子也到期了……你说我这样还不够悲惨吗?”

“年轻人,你的人生多么幸福啊!”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接着说:“你从小没有母亲,我连自己的父母是谁都不知道。你没有考上大学,我幼儿园都没有读。你和女朋友分手了,可我始终独身一人。你还有钱租房子,我只能住在山洞里……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更悲惨?”年轻人很惊讶地说道:“想不到还有比我更悲惨的人,如果我是你那样还不如死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