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统诗词要论解析
5297400000035

第35章 附(3)

我这个人还算幸运,在几次大的运动中没有遭受大的冲击,但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过不少烦恼苦闷忧愁。比如,1960年我大学毕业,自告奋勇去了福建,被分配到厦门师院。当时我是满怀壮志,想尽快干出一点名堂来。没想到由于我的档案中有一条“反右斗争中一贯右倾”的结论,因而刚去时并不受重用。我被派到农场劳动,差不多有两年。加上正赶上困难时期,吃不饱,全身浮肿,劳动又非常艰苦。但我还是挺住了,而且表现还不错,被评为先进分子,但内心绝不是没有波动。支持我的主要力量固然是信念,但应该说也有诗的功劳。开始的一段,人地生疏,看不到我所熟悉的自然景物,树木花草都和北方不一样,听不到我所熟悉的乡音,别人在交谈的时候,也不知人家是在说什么。周围又都是山,令我这一直生活在平原的人很不习惯。有时候自己一个人爬到山顶上向着家乡的方向张望,想找一点我熟悉的东西,可是,满眼都是山,连天上的云好像都和北方的不一样。我感到孤独寂寞,心里憋得慌,因而特别想家。想倾诉也找不到适当人选。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就写了一首所谓的诗,题目是《望北京,思故乡》:

北京啊 首都故乡

你虽然远隔千里 却永远在我心上

每当我扛起锄头 走上山岗

总是对着你的方向 望了又望

青山一层又一层 白云一片又一片

青山白云尽管多 又怎能遮住我的视线

你长安街的车水马龙 你天安门的绿瓦红墙

你一湖湖明亮的秋水 你一座座崭新的楼房

都清楚地在我眼前 都永远在我心上

啊那就是潮白河那就是河北村我出生的地方

那一片片玉米一片片谷子随着西北风摇摇晃晃

拖拉机驾驶台上 是对门的秀英姑娘

啊 老父亲正赶着马车 去拉刚收割的高粱

三间灰顶房上冒着屡屡炊烟 老祖母正在准备午饭

小弟弟怀里抱个兔子 对着菜园里的妈妈不住地叫喊

啊,北京 啊,故乡

你虽然远在千里 却永远在我心上

每当我登上高山 总是对着你的方向

望了又望

说也奇怪,写完这首诗,心里不仅平静了许多,而且反复吟读时仿佛产生了一种欣赏心态。这使我悟到古人思乡时所以写乡愁诗,大概也是把思乡的苦闷,转化为一种“欣赏”,从而获得一种慰藉吧。

这是排忧的例子。也有添乐的例子。

有一次,劳动了一整天,已经筋疲力尽,真想好好睡一觉。可偏在这时,小牛跑了。饲养员是个女同志,没办法,我只好去帮忙。折腾了一夜。回来后,写了一首《捉牛记》:

小牛真调皮,脱缰到处跑。追也追不上,抓更抓不着。气坏饲养员,回去睡大觉。夜深人静后,牛儿回来了。爬起把牛捉,蹑手又蹑脚。走到它面前,突然把它抱。牛儿力气大,捉住又逃掉。如此四五回,闹了一通宵。东方天已晓,旧法不行了。配合饲养员,共同设圈套。打开猪舍门,大牛里面牵。小牛为找伴,溜进猪舍栏。连忙赶上去,门儿关个严。斗了几回合,牛儿服了软。笼头头上戴,缰绳颈上拴。牵牛出猪舍,交给饲养员。

这充其量是一篇快板诗,但写完了,念起来却感到津津有味。一夜的劳累、急、怒,都烟消云散了。这大概也是诗的作用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聂绀弩的《北荒集》中有一首题为《马逸》的诗:“脱缰羸马也难追,赛跑浑如兔与龟。无噩无嘉无话喊,越追越远越心灰。苍茫暮色迷奔影,斑白老军叹逝骓。今夕塞翁真失马,倘非马会自行归。”这首诗写的是追马,和我的《捉牛》水平当然不是一个级别。但我相信聂老在写这首诗后也一定会有一种精神解脱之感。这一点和我的《捉牛》应该是异曲同工。写诗填词确实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聂绀弩是一位杂文大家,诗人,57年被打成右派,去北大荒劳动,在“文革”期间,也受到无端迫害。他身处逆境却精神豁达。这其中也有写诗的妙功。他能够用写诗调谴自己的情感,日子就好过得多。翻开他那段时间写的《北荒集》,你可以看到他什么都写,搓草绳、削土豆、挑水、淘厕所、拾麦穗、放牛……内容深邃,形式调侃。再如曾任毛泽东秘书、国家水利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等职的李锐,“文革”中被关入秦城监狱。那里本无写诗的自由,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跑步跌倒,手碰破了,护士给了他一小瓶龙胆紫和几根药棉签。他灵机一动,想到可用来作奇毫怪墨,于是偷偷地用它在《列宁文选》(两卷集)上的空白处,写起诗来。平反复职后就将这些诗词编成一个册子,叫《龙胆紫集》,共有350多首。这无疑丰富了他的生活,发泄了他的情感,获得了精神慰藉。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些“呻吟诗词,让我度过这难以言说的岁月”。

当然,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过去大不同了,但生活中也有苦、有乐、有烦闷、忧愁、苦恼甚至愤怒,也需要排遣,需要化解。我的一些题为自嘲或自慰的小诗都属于这一类。摘录几首如下:

而立之年立未坚,四十不惑惑依然。风云过后知天命,壮志犹存鬓已斑。

自幼生来秉性直,逢迎吹捧老难知。人讥迂腐自偏爱,耻作无棱鹅卵石。

一世光阴半世荒,老来偏又好文章。明知写罢无人问,依旧当成要事忙。

有人道我学问多,学得越多问越多。其中一问最难解,学问如何换酒喝?

一世精明一世忧,几多智慧几多愁。看来还是糊涂好,不识青红不自囚。

这些其实都是牢骚。牢骚也是一种情感释放,适当的牢骚有益于健康。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适度表达自己不满的男性,与选择压抑的男性相比,其发生非致命性心脏病的几率几乎只有后者的一半,而中风的几率也较后者显著降低。研究者认为,适度地表达愤怒的情绪,有助于舒解压力,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上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效果。当你遇到什么令人怄气的事,发发脾气或牢骚,适度地舒解,避免不必要的压力积累,对健康还是有益的。发牢骚从生理上能提高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助于防止忧思,而忧思容易导致抑郁。不过研究者认为,发牢骚者也须遵守这样的原则:必须找到一个能忍受并理解这些发牢骚的人(否则可能会给你带来某种麻烦。我在师大念书时就因为发牢骚而挨过整)。写自嘲自慰式的诗词是一种比较好的牢骚方式。他不至于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老年科技人才网站上,有一篇题为《健康大家谈》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讲吟诗、写诗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抄录如下,供参考。

“古典诗词,对仗工整,声韵和谐,既能朗读,亦能吟唱。如此吟吟唱唱,对增强老年人的中气,达到气血相和,是很有益的。其二,诗词是一门高雅的文学艺术,以诗为乐,细细品位,心境自会与诗的意境相融,并趋于诗的本身,达到澄澈清宁。写诗呢,又需要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联想。医学界的研究表明,美好的想象和联想,有益于思维的敏捷,心境的空灵,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其三,寻找一份生活情趣。老年人退休后时间多多,过一种有情趣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情钟诗词,乐此不疲,在诗词灵气的滋润中,保持心境的平和,就少了无所事事带来的忧愁、烦恼、寂寞、孤独。”

二、学写诗词有益于审美情感的形成

写诗填词是一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过程。人的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也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但并非所有的情感都能成为诗的动力,也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入诗。这里首先有个日常生活情感到诗的情感的转化问题。

日常生活情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也叫自然情感或原始情感,它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和表现。如,工作顺利心情愉快,失去工作忧心忡忡,中了头彩欣喜若狂,失去亲人悲痛欲绝,面临危急十分惊恐。如此等等。但日常生活情感,并非就是诗的情感。

诗的情感指的是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诗歌属于文艺,因此诗的情感,属于艺术情感或审美情感。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相比,它是一种高级情感。

本人认为,诗的情感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是在人的审美需要的前提下产生的。审美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如果我们只在物质利益上打圈子,就不可能产生审美需要,也不可能形成诗的情感。

2.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是它的基础,但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中真实情感的提炼和突出,是现实情感的艺术化。

3.它与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着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中各种现象善恶美丑的判断评价。

4.它是作者对外界事物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可以直接表现。直抒胸臆即属于此。也可以通过诗所描绘的事物来表现。所谓寄情于物、物我同一即是。

5.想象、联想、类比、移情、构建意象等是常用的思维形式和手段。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诗的情感具有欣赏性,包括自我欣赏和他人欣赏。自我欣赏既包括对由外界事物引起的情感体验的欣赏,也包括对体现自己情感的作品的欣赏。他人欣赏则主要是指对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情思和艺术手法的欣赏。

关于诗的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的差别,试举几例以说明。

当我们站在一条滔滔东去的大河面前,或因它的宽阔而心情舒畅,或因它的凶猛而恐惧,这还只是停留在自然情感阶段。如果由它感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无情,或感到勇往直前前程似锦,这就是诗的情感了。

看到柳絮乱飞,感到很讨厌。这也是自然情感。即使像儿童一样追着玩儿,也还属于自然情感。如果由于见柳絮飘落而感到春天将去,应当珍惜时间,或像林黛玉那样,看到柳絮想到“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抑或是像薛宝钗那样,看到柳絮想到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就是诗的情感了。

当某些自然灾害来临时,我们感到恐惧,这属于自然情感。但当我们进一步感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只能按其规律行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或者我们在人们抗灾斗争中体会到天灾无情人有爱,磨难害人也成人,体验到人民的力量,民族的希望,这就是高级的情感。诗的情感,就在其内。

诗的情感是如何形成的呢?笼统地讲,它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知觉、记忆、想象、理解的参与,但又不是严格逻辑推理,悟性思维经常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的情感,也可以说是诗人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感悟,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触乃是跟外界事物接触所引起的思想情绪。悟,是明白,理解。但这种明白理解,往往不是逻辑推理推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这里的“悟”,指的是悟性思维。触类旁通,恍然大悟,就是对悟性思维的最通俗理解。

那么,自然情感是怎样转化为诗的情感,又是怎样入诗的呢?由于这个过程并不是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所以很难说得清晰准确,手头也缺乏这方面的资料,只好谈点个人在写诗过程中曾出现过的情况。